笔下能生万汇春从慎郡王允禧书画作品看乾隆朝宗室书画的文人元素
2019-04-30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馆员
伏 冲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馆员
乾隆时期宗室书画家作为皇帝身边的一个特殊群体,更多被人关注的是他们与皇帝的宗亲关系,而其书画作品中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往往被忽视。
乾隆皇帝的叔父慎郡王允禧作为宗室书画家中的一员,能诗善画,通过他的书法、绘画、诗词及其与皇帝、文人的交往,不难看出其中蕴含着的艺术、文学等诸多的文人元素……
乾隆时期宗室书画家作为皇帝身边的一个特殊群体,更多被人关注的是他们与皇帝的宗亲关系,而其书画作品中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往往被忽视。他们与皇帝在艺术上的唱和与互动,其实是一个既有政治性又有文学性的宫廷活动。本文以此为主线,结合故宫博物院藏清代乾隆皇帝宗亲允禧的书画作品,展现其中的文人元素,并且探究其形成的缘由,总结出乾隆朝宗室书画的文人特性。
文化治国政策在乾隆朝的形成
清宗室书画的文人性,与宋、元、明文人书画中的文人元素有相同之处。首先,其作者都是以官僚贵族身份参与书画的创作,清宗室书画的书画理论和表现形式承袭了宋以来文人画的正脉不是一味的强调书画技法,而是更加注重「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苏轼《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第二十五),如此而成的士人书画与宫廷绘画、匠人画不能同日而语。其次,二者都强调绘画要有意境,表现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将诗、书、画、印有机地融合在一件书画作品中,更多地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再次,清宗室书画家也通过他们的交谊友人在书画作品上相互题跋等形式进行唱和,文人雅叙,趣味盎然。
清代宗室书画家文人性的形成,与乾隆朝注重文化治国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训政三年,缔造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高峰。特别是在文化方面,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承袭了顺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开创和发展的文化盛世的局面,并且在科举取士、内廷翰林院考试制度、文献编纂等方面都有新的创举。
顺治皇帝是清代入关后第一位皇帝,肩负着稳定社会秩序、促进民族融合的重任。他号召尊孔崇儒,提倡忠孝节义,推行教化,以加强思想统治,并亲自主持编修《资政要览》、《劝善要言》、《顺治大训》、《范行恒言》、《人臣儆心录》等书籍,确立了清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基础。康熙皇帝对儒家学说更是推崇备至,亲临曲阜拜谒孔庙,「殊觉(儒学)义理无穷,乐此不倦」。他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尤其是程朱理学作为治国之本。康熙皇帝开设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佩文斋书画谱》、《骈字类编》、《子史精华》、《朱子全书》等一批重要典籍。雍正皇帝继康熙皇帝之后,同样坚持以「尊礼孔子」、「崇儒重道」为主导的治国方略。乾隆朝在此基础上更是实施「以文教佐太平」的策略,尤其是《四库全书》的编纂对有清一代的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编纂图书表示对汉族文人所推崇的孔孟之道的尊重,从而笼络了一大批汉族文人士子。乾隆皇帝对科举取士和翰林院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也影响到朝野上下的文风和学风,甚至书风和画风。因此在乾隆朝,古文更多地承载了传承文统的责任,诗文则强调言志传道的作用。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共创作了四万多首御制诗,标榜「清真雅正」的诗风,其中引用大量古文词句、典故,表现了他继承文统的态度。大环境如是,乾隆朝宗室书画中就不可避免的融入了大量的文人元素。
允禧与弘历 《盘山十六景图》册
允禧,康熙第二十一子,是雍正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乾隆皇帝的叔叔。字谦斋,号紫琼,别号紫琼道人、春浮居士。原名胤禧,因避雍正皇帝讳改「胤」为「允」,清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允禧于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年)正月十一日出生,是康熙皇帝最小的儿子,故而他没有资格与年长的哥哥们争夺储位,自幼便淡泊名利,无心政治,专心于笔墨丹青文人雅事。(唐邦治《清皇室四谱》,明文书局,一九八五年四月第一版,一四八页)他善书画,「笔致超逸,画风清淡」,山水得力于倪瓒,被时人评为「本朝宗藩第一」。(李放《八旗画录》,明文书局,一九八五年四月第一版,四二七页)亦能诗,乾隆皇帝评其诗:「国朝诗别裁之首,以代钱谦益者。」(《清高宗御制文初集》卷十二)著有《花间堂诗抄》、《紫琼岩诗抄》等诗文著作。
允禧与乾隆皇帝弘历既是君臣,又是叔侄,二人感情深厚。允禧早在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癸丑五月上浣为弘历的《乐善堂文钞》所作的序文中就提到了二人的交谊:「康熙六十一年,爰命皇四子宝亲王入侍内廷,以示宠异。是时王年方舞勺,而予齿亦埒,相对甚欢。及皇上绍膺大宝,余以冲年特承恩命,忝封贝子,晋封贝勒。自顾无寸长足录,惟以恭谨,慎自检束,遂蒙恩眷。每入觐皇上时,遇王辄承奖许,把握深谈,大有乳水之合。」(《乐善堂全集定本》序)从文中可知,允禧与弘历相识甚早,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年),允禧十二岁,弘历同为十二岁,弘历当时为宝亲王,受到康熙皇帝喜爱而被召入宫中,允禧与弘历得以相见,二人情投意合,相谈甚欢。至雍正皇帝御极后,允禧受到礼遇,与弘历的交谊更加深切,所谓「把握深谈,大有乳水之合」。乾隆皇帝在《乐善堂全集定本》中也提到与允禧的交谊:「康熙壬寅三月,皇祖圣祖仁皇帝特命予随侍宫中,承欢侍顔之暇,每得追陪诸叔父,诸叔父推皇祖爱育之勤,咸善视予,而二十一叔父尤肫然有加也。」(《乐善堂全集定本》卷八)清高宗御制诗集中还有《二十一叔慎郡王生辰诗以寿之》、《二十一叔父慎郡王挽辞十韵》等诗,诗中所述情真意切,足见乾隆皇帝对允禧真挚的感情。
在文学艺术上,允禧和乾隆皇帝亦相互推崇。允禧评价乾隆皇帝的诗文:「癸丑夏月,出所著《乐善堂文钞》见示余,为庄诵一过,见其谕、记、文、序、赋、颂、诗歌无体不备,约数万言。因为舌桥不下,作而言曰:古谓『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在古人非欲歧之也。太上不易得,得其次,亦可以不朽矣。而衡以圣贤之道,则得其所内蕴耳。著之而为功,宣之而为言,莫不皆备于一身,则三而一者也。」乾隆皇帝对允禧诗、书、画艺都非常器重,多次作诗对题允禧所作绘画作品,如《题慎郡王山水即用其韵》、《题慎郡王水阁丛篁图》、《题慎郡王黄山三十六峰图》、《题慎郡王山水小景十二幅》等等。乾隆皇帝在《夏日寄二十一叔父索诗画》有「胸中早贮千年史,笔下能生万汇春」(《乐善堂全集定本》卷二十九)句,可见他对允禧的诗文和画艺的喜爱。
《盘山十六景图》册为清宫旧藏,原贮重华宫,共十六开,每开画页均有对题,为允禧应制所作。诗页除了有允禧书乾隆御制诗外,还有允禧书唱和诗,落款为「臣允禧恭和」,钤「臣」、「允禧」两方印章。画页所绘为盘山景色,最后一页落「臣允禧恭绘」款,其余每页均在左下方钤「允禧」、「绘事」两方印。在第一开、第二开和最后一开分别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重华宫鉴藏宝」、「乐善堂图书印」、「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鉴藏印。
允禧《盘山十六景图》册画页皆为细笔青绿作品,绘画内容涉及盘山的诸多地点,如静寄山庄、千相寺、万松寺、天成寺等,每张画中景物刻画细致详实,房屋均为灰瓦屋顶,唯有第一页静寄山庄中有黄琉璃瓦屋顶,可知是乾隆皇帝的盘山行宫。绘画每页呈近、中、远三段式构图,或布势疏朗,或繁密苍秀,或群山环绕,或云海绮丽,树石、溪流、名刹、古迹,繁中寓简,表现出盘山春天的景物明媚、山清水秀,于工稳中寓秀逸,承袭了倪瓒、文徵明等文人山水画的笔墨趣味,形成了细秀文雅、含蓄蕴藉、淡雅清丽的绘画风格。
关于允禧此件作品的创作用意和时间,在图册上并没有写明。《清高宗起居注》载:「(乙丑二月)十三日乙卯上诣谒东陵自宫内行……十七日己未上谒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次谒景陵……十九日、二十日、二十一日上驻跸盘山……二十五日丁卯上诣畅春园春晖堂,请皇太后安,驾回圆明园驻跸。」(《清高宗起居注》卷四乾隆十年二月)《清高宗御制诗初集》载:「(乙丑)二月十三日启行谒陵值雪、恭谒景陵感成长句、望盘山雪色、命慎郡王写盘山山色口占诗以赠、盘山行宫即事、天成寺江山一览阁作、万松寺、是日未至云罩寺寄题以诗、雨中过顺义县、御园春晓……题慎郡王田盘山色图十六帧等为题名的诗句。」(《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二十四)通过两部史料的记述可以看出,此件《盘山十六景图》册是允禧奉乾隆皇帝旨意绘制。乙丑即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是年二月十三日乾隆皇帝从紫禁城出发,拜谒东陵。二月十九日至二十日,乾隆皇帝住在盘山行宫处理政务。二月二十五日,回到圆明园。乾隆皇帝在盘山驻跸时间不长,但亦留有御制诗多首,如《望盘山雪色》、《盘山行宫即事》等,多咏盘山附近景色,其中《命慎郡王写盘山山色口占诗以赠》云:「吾叔诗才素所知,于今学画画尤奇。同来胜地宁无意,为写山容更咏之。」(《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二十四)诗中所说的「吾叔」就是二十一叔允禧,他创作诗歌的文才广为人知,现在允禧绘画技能又为人称奇,所以乾隆皇帝这次出行特地带允禧游览盘山,并命其作画。则允禧开始创作这件绘画作品的时间,应为乾隆十年二月,即允禧与乾隆皇帝共谒陵赴盘山后开始创作。乾隆皇帝所作《题慎郡王田盘山色图十六帧》诗具体作诗时间不明,但在《清高宗御制诗初集》此诗前有《闻新蝉时端阳前一日》一首,端阳为五月初五,题画诗当作于其后,故而画幅对开御制诗以及允禧和诗的书写时间当在乾隆十年五月初五日以后。
此件《盘山十六景图》册是典型的「四王」之后的文人画面目,画面构图、用笔、设色显见王原祁影响,重情境渲染而少见刻板的细节刻画,为允禧代表作品。允禧作为清宗室郡王,十分切合历代画论中关于文人画作者身份的一个突出特征,即《国画见闻录》中提到的「王公士大夫」。而且,无论是作品中诗画对题的形式,还是绘画本身所自有的如诗一般的意境,皆一如北宋苏轼等文人画鼻祖理论中所倡导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幅对开的诗词唱和,更是文人之间书画鉴赏的主要形式,文学、艺术两相结合,足见此绘画作品中显著的文人元素。
允禧与郑板桥《赠郑板桥诗》卷
允禧书《赠郑板桥诗》卷为故宫博物院藏「新」字号文物,捐献自徐石桥先生。此卷盒上的题签为「慎靖郡王允禧赠郑板桥诗卷墨宝,石桥珍藏」,手卷上题签为「慎郡靖王允禧墨宝,壬戌仲秋装池,石桥珍藏」。卷书七言律诗一首,题名为「喜得板桥书自潍县寄到」,下钤「春浮」一印,诗文为:「二十年前晤郑公,谈谐亲见古人风。东郭系马春芜绿,西墅弹棋夜炬红。浮世相看真落落,长途别去太勿勿。忽传双鲤垂佳贶,烟水桃花万里通。」款署「紫琼道人」,钤「慎郡王章」、「西园翰墨」二印。
此卷允禧行书取法董其昌、赵孟頫,笔墨丰满酣畅,气脉贯通,运笔流畅自如,笔画圆熟秀劲,属于允禧行书典型面貌。而允禧在《盘山十六景图》册中的对题诗为馆阁体,参欧阳询、柳公权书意,是应制作品,其结体、笔法严谨修整,法度井然,风格典重温润,淳雅清逸,娟秀妍美,为允禧楷书典型面貌。通观清代「允」字辈、「弘」字辈、「永」字辈宗室书法,其风格在楷书和行书方面都有趋同的现象,这与清代自上而下重视汉文化教育有莫大关系。清代帝王非常看重书法在汉文化中的政治价值,是彰显其汉文化士人形象的表达方式之一。同时,书法也成为帝王与臣子交流的重要媒介,是帝王实现文治教化的手段,是清代皇室教育的重要内容。
此件允禧书《赠郑板桥诗》卷,是允禧得到远在山东潍县任上的郑板桥寄给他的信札,欢喜之余写下的一首感怀二人交谊之情的七言律诗。关于允禧与郑板桥相识的时间,史料上并没有详细记载,通过这首七言律诗可以推断出来。根据题名「喜得板桥书自潍县寄到」可知,其时郑板桥任潍县知县不久,《郑板桥年谱》记载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年)郑板桥自范县调署潍县。也就是说允禧是在乾隆十一年赠此诗给郑板桥,在诗中提到「二十年前晤郑公」,即雍正初年二人相识之时。《郑板桥年谱》记载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郑板桥第二次出游京师,寓于慈宁寺。《本朝名家诗钞小传·板桥诗钞小传》记载:「壮岁客燕市,喜与禅宗尊宿及期门、羽林诸子弟游。日放言高谈,臧否人物,无所忌讳,坐是得狂名。」雍正三年距乾隆十一年二十二年,恰与允禧在诗中所述之二十年相符合,即可以判断允禧与郑板桥相识于清雍正三年。由此判断,允禧《赠郑板桥诗卷》书于清乾隆十一年之后不久。
郑板桥(一六九三年~一七六五年),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五十二年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及第。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政绩显著为民所称道。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代表人物。(李濬之《清画家诗史》,明文书局,一九八五年四月第一版,二九页)「工画兰竹,兰叶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有别致,以隶楷行三体相参,圆润古秀;楷书尤精,惟不多作。诗近香山、放翁,吊古诸篇,激昂慷慨。词亦不肯作熟语」(周亮工《读画录》,明文书局,一九八五年四月第一版,一九六页),著有《板桥全集》、《板桥诗钞》。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最具知名度的书画家,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艺术理论,他非常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进一步发展了文人书画的特点。郑板桥有别于职业画家,其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鲜明的个性、耐人寻味的笔墨情趣和清新狂放的艺术格调,给后世文人书画以启迪,是清代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文人。
允禧与郑板桥可谓是文学契友,相互推崇。郑板桥《板桥诗钞》开篇就有允禧诗作,题名为《紫琼岩道人慎郡王题词》,词云:「高人妙义不求解,充肠朽腐同鱼蟹。此情古人谁复知,疏凿混沌惊真宰。振枯伐萌陈厥粗,浸淫渔畋无不无。按拍遥传月殿曲,走盘乱泻蛟宫珠。十载相知皆道路,夜深把卷吟秋屋。明眸不识鸟雌雄,妄与盲人辨乌鹄。」(郑板桥《板桥诗钞》,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一〇页)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年),郑板桥赴范县将任之时,作诗赠与允禧《将之范县拜辞紫琼崖主人》:「红杏花开应教频,东风吹动马头尘。阑干苜蓿尝来少,琬琰诗篇捧去新。莫以梁园留赋客,须教七月课幽民。我朝开国于今烈,文武成康四圣人。」(郑板桥《板桥诗钞》,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五六页)诗中郑板桥踌躇满志,表达了身逢乾隆盛世,要放下文人雅叙之好,做好范县父母官的志向。允禧回赠郑板桥诗作《紫琼岩主人送板桥郑燮为范县令》云:「万丈才华绣不如,铜章新拜五云书。朝廷今得鸣琴牧,江汉应闲问字居。四廓桃花春雨后,一缸竹叶夜凉初。屋梁落月吟琼树,驿递诗筒莫遣疏。」(允禧《紫琼岩诗钞》)表达了对郑板桥赴任的恭贺之意,也抒发了继续与郑板桥在文学上相互交契的意愿。此件允禧书《赠郑板桥诗》卷,融书法、诗词,艺术、文学于一处,其中体现出来的文人交谊、酬唱等元素不言而喻。
乾隆朝宗室书画的文人元素
允禧作为乾隆朝宗室书画家的一员,其书画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文人元素,诗、书、画相得益彰、相互融合。昭梿《啸亭杂录·三王绝技》记载:「慎靖王诗笔清秀,擅名画苑,可与北苑、衡山把臂入林。」乾隆皇帝在允禧绘《山静日长图》题诗为:「吾叔乃诗翁,裁句清而好。近复参画禅,颇得画中道。高斋长日暇,为我濡毫扫。即景绘为图,笔法特高老。」(《乐善堂全集定本》卷十九)允禵之孙永忠,为允禧山水画赋诗作《观慎王山水画敬赋呈雪田》言:「叔祖绘翰妙天下,乃知高人之笔初不矩绳墨,放笔迎扫挟风霜。」郑板桥《玉女摇仙佩·寄呈慎郡王》云:「紫琼居士,天上神仙,来佐人间圣世。河献征书,楚元设醴,一种风流高致。论诗情字体,是王孟先驱,钟张后起。岂屑屑丹青绘事,已压倒董巨荆关数子。」允禧与帝王、与文人的交契寄情于丹青诗画,故宫博物院藏《赠郑板桥诗》卷、《盘山十六景图》册一书一画只是允禧众多此类作品中的代表。
而乾隆朝更多的宗室书画家如弘旿、永瑢、永瑆,在书画作品中都有着鲜明的文人元素。究其缘由,与他们作为宗室的特殊身份有着密切关系。首先,清代皇家有着非常系统和严格的教育制度,其中文学和艺术作为重要的内容,是每位皇子从很小就要开始学习的。其次,清朝虽然让宗室王公于朝中参政,但是有相当数量宗亲并没有担任军政要职,这使得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书画或诗文的创作中。再次,乾隆朝的「文治武功」带动诸多文化盛事迭出,如《四库全书》、《石渠宝笈》的编纂等,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为宗室书画家提供了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乾隆朝宗室书画家群体及其书画作品,本文所探究的只是很小一个方面,它们所蕴含的丰富的政治、艺术、文化内容,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