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中职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中应用初探
2019-04-29董德权
董德权
摘 要:对分课堂是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融合了传统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优点的教学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给学生讨论,将学生由“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状态,以“亮、考、帮”的讨论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分课堂在大学与高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可。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在传统讲授式课堂中,被动接受知识是普遍现状,甚至部分学生会产生讨厌学习、抗拒上课等逆反心理。而对分课堂是一种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师生的课堂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关键词:中职课堂教学;对分课堂;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1-17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8-0113-02
对分课堂的理念是促进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让学生分享、讨论、归纳,教师引导、梳理、总结,在课堂中权责对分。这个特点恰恰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充满表达诉求的欲望与想要被认可的学习状态不谋而合。
经调查发现,在学习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喜欢讨论、交流的环节。中职生学习了轨道交通的相关知识,通过查阅课本、上网浏览、观看视频后,有了直观的认识,再讨论交流,来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这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因此,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中职城市轨道交通概论的课堂,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简洁,减轻教师的负担,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中职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过程较为枯燥
现在,仍有许多的教师在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来讲授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甚至很少使用视频演示等多媒体设备的方法进行教学。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在城市轨道交通模块中属于总纲的地位,在学生了解、认知轨道交通的方面来说是相当重要的环节。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利用图片、演示文稿等静态的演示方式对课本的内容进行阐述,学生很难得到具体的、直观的轨道交通方面的知识。而且,在利用参照物或图片进行教学演示时,许多内容需要丰富的见识和联想,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不能清楚、全面地了解轨道交通的各个方面。这时课本内容反而变得更加枯燥乏味,学生会产生抵触、厌烦等情绪。特别是在对轨道交通的运行图的课程讲解时,行车线路及运行图只用静态线路图来进行展示和分析,这样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碰到运行图的作用与运作,更加不必说以此为基础延伸出来的优化运行时间等知识点。所以,这种凭借图片和散发联想的讲授方法对学生理解知识和提起后续课程的兴趣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也是当前中职城市轨道交通概论的课堂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二)课堂教学缺乏互动
经调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互动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课堂中讨论等互动的方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且不利于课堂纪律的管理。有的教师设置的课堂交流讨论方法不错,可是对“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意识比较淡薄,往往需要学生在上课之前有充分的预习。但是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氛围和自身积极性而言,大部分学生很难实现充分的有效预习。这种情况致使课堂学习氛围不浓,师生缺乏互动,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置上就会显得比较刻板、乏味。由于在中职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教学中,主要以理论和概念的教学为主,中职生对枯燥的理论性知识点的理解和背诵能力相对较差,而在被动接受这些知识情况下,往往会产生厌学的心理,逐渐地失去对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的兴趣,从而导致最后考试的成绩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对轨道交通方面的后续课程产生抗拒等负面情绪。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欠缺
中职生并不是愚笨的,对新鲜事物和观点都比较容易接受。但是,相对于普通高中生来说,中职生的理论基础较薄弱,心思更加繁杂,自律能力较差,所以中职生普遍都欠缺学习的自信心,比较自卑,对学习很难提起兴趣,面对简单的课程会感觉枯燥乏味,而面对有难度的课程又会出现不理解、不想学的表现。课后也经受不住游戏、小说等网络娱乐的诱惑,不做复习巩固知识点。据调查了解,大部分中职生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部分学生不知为何而学,家长认为他们来上学就是为了学点技术,以后好找工作,然而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找不到方向,又缺乏自律能力,进而沉迷于各种娱乐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教师的传统授课方式又使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多方面原因导致他们学习成绩差,逐渐地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现在网络发展速度飞快,各种网络游戏如同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中职生的自控能力又较差,很大一部分男生沉迷于手机游戏和网络小说中,而女生则关注自己的样貌和穿衣打扮等。这些都使得他们无心学习。
二、基于对分课堂的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教学
(一)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
对分课堂强调两个核心要素:一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给教师讲授,一半分给学生讨论;二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在中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吸收。
对分课堂的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完全主导所有内容和时间,而是主张教师和学生把时间、权利及责任进行对分。在对分课堂的授课过程中,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板块:教师讲授、学生内化吸收和讨论。
对分课堂既结合了传统课堂的优点,又带动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先讲授理论和概念,确保能将理论知识系统而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对刚刚接受的新知识进行理解和认识后,进行互动和讨论。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有了个人理解后,在互动和讨论的过程中,言之有物,能带动更多的同伴,进入一种互动的、互助的学习氛围。最后全班学生都愿意与教师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总结。每一个理论知识点,学生经过教师讲授、自主吸收、分组讨论三个阶段的交互學习,理解程度逐步加深。
(二)灵活的课堂对分
目前,对于对分课堂,张学新教授提出了三种模式,即当堂对分、隔堂对分和当堂+隔堂对分。
其实,对分课堂中的“对分”更多的是一种概念的表达,没有死板的时间规定。“对分”强调的是教师讲授了基本的概念和重、难点知识之后,学生独立学习,内化吸收,经过讨论与交流,使学生完全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所以,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和分组讨论的时间可以根据个人授课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灵活地划分。比如在学习“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必要性”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使用一个课时(1节课)讲述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优势和国内外一些发展繁荣的城市大规模应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然后让学生在课下或者另一个课时(1节课)中,独立地查看课本,搜索各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并在整理后总结概念,进行分组讨论;最后以“亮、考、帮”架构模式,全班汇总交流,这也是对分课堂最能提升讨论质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方法。其中,“亮”即“亮闪闪”,就是让学生向全班说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收获最大的一点内容;“考”即“考考你”,就是请学生把自己理解、明白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考考其他的同学;“帮”即“帮帮我”,让学生把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求助别人。而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就以引导者的身份,倾听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发挥出最大限度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既能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言论,使每个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得到提升,还可以激發课堂气氛,实现师生之间理想的互动,可谓一举两得。
(三)对分课堂的作业布置
据调查了解,大部分中职生习惯了没作业或者极少作业;甚至有一部分中职生宁愿把时间花费在看小说、玩手机游戏等娱乐中,也不愿意完成作业。
传统模式的作业布置可能会让学生看书,在课本中寻找答案,或者是做大量的练习题。可是这样往往是中职生在学习中最讨厌的,进而学生更加不愿意做作业。所以,教师需要有技巧地布置作业,在夯实学生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成就感。以对分课堂的授课方式而言,“亮、考、帮”就是很好的一种作业布置方式,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节奏完成深度的内化吸收,使其记忆深刻,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透彻。同时,让学生认为作业是一件很轻松的工作,自然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日后的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同,“亮、考、帮”呈现的内容也就不一样。教师能通过这样的作业布置了解学生的学习实情,真正做到顺学而导,因材施教。
此外,“亮、考、帮”形式的作业布置还能作为学生深度的内化吸收,配合隔堂对分使用,让学生有备而来,提升教学效果。随着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逐渐养成,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体会到成功的、被认可的快乐,在讨论的过程中会带动更多的同伴加入“亮、考、帮”的架构里。而完成作业,在讨论中提出新颖的亮点、问题,以及被老师与同学认可的满足感,都会鼓励学生在课堂认真听课,积极讨论,在课下认真完成作业,钻研课本,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的效果和学习氛围越来越好。
综上所述,对分课堂这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在实际教学的课程中,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交流,增强师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实情掌握课堂节奏,分配时间,并预置相应的引导,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1]田 青.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优势分析[J].文理导航(下旬刊),2016(7):47-48.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3]刘 媛.高考数学复习中应用“对分课堂”模式[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7(5):30-31.
[4]李 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研究[J].读天下,2016(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