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在《防火防爆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7-01-23刘晓静

考试周刊 2016年103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改革

刘晓静

摘 要: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融合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提出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本文通过对《防火防爆技术》课程进行“对分课堂”改革,明显解决了原有传统课堂讲授出现的诸多问题,大大强化了教学效果,也证明了该方法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可借鉴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对分课堂 防火防爆技术 教学改革

近年来,中国高校课堂问题增多,学生上课不听讲、玩手机甚至逃课的现象屡见不鲜,课下作业一味依靠网络“百度”,更有部分学生对查取的资料连最基本的加工吸收都不愿进行,相反,教师的教学负担重、效果弱,压力巨大。在网络和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讲授式课堂更显枯燥乏味,课堂改革呼声不断。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特聘研究员、心理系博导张学新教授研究指出讲授式课堂学生参与不积极、不主动,是因为学生被动接受,没有机会参与。研讨式课堂给学生讨论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但是老师讲完,立刻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对所讲内容尚未理解、吸收不足,没有时间思考,更难有新颖的看法,也很难展开有效的讨论。张教授融合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提出“对分课堂”新思路,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根本性变革。

1.“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对分课堂打破了传统的一贯教师讲授形式,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一半分配给学生讨论,师生“对分”课堂,更重要的是采用“隔堂讨论”,讲授和讨论在时间上错开,学生有一定时间自主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吸收学习,学生有备而来,讨论效果好,课堂气氛热烈,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这样,对分课堂的教学过程在时间上清晰分成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可以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此模式已经在很多高校进行了试点,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防火防爆技术》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防火防爆技术》课程是化工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后续的专业学习起到重要的引导铺垫作用,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燃烧爆炸基本原理,防火防爆技术与基本措施,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置方法,火灾与爆炸事故现场管理等内容知识。传统教学过程中一直是教师讲授,在重要知识点处插入典型的事故案例进行强化。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影响,此门课程存在的教学方面问题变得日益明显。

首先,该课程内容均依据现有理论学说及各类国家规范或行业规范编写制定,课程内容整体偏向于文字表述,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上课前就形成了学生自己都能看懂文字,认为老师无非就是复述一遍,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降低。其次,以往课程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学生听课情况及知识点分布,适当插入典型事故案例,既调动学生注意力,又符合本门课程的特点,在事故中发现共性及个性,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但是随着学生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各类新闻已能第一时间获取,学生对这些教师精心筛选的案例失去了新鲜感,并且从专业层面满足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多种原因最终形成该门课程变成了学生眼中的“鸡肋”,而对于教师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又是不可缺少科目的局面。

3.“对分课堂”模式在《防火防爆技术》中的应用

3.1《防火防爆技术》对分课堂设置

《防火防爆技术》共有40学时,每周两学时,授课班级学生有36人,分为6个学习小组。分组时结合学生宿舍分布及学习成绩差别综合考虑,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同时利用班级已有的QQ群进行课下交流讨论。第一周第一学时,教师介绍课程性质、内容设置、拟采用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讲授绪论部分。第二学时,教师讲授燃烧基本原理,同时预留作业。指出学生需要获取资料的范围及途径,完成读书笔记、发现问题,并且提出观点,课下可以通过QQ群进行交流。第二周提交作业,第一学时前半节,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行温习已讲授内容,展开讨论,互相答疑,并尽量回答教师布置的作业,同时发表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见解,教师从全局上把握学生讨论节奏和氛围。第一学时后半节,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评选出优秀的读书笔记。第二学时,教师进行下一节新内容的讲授,以后各周授课均遵循此方法和规律进行。

3.2课程考核形式

本门课程期末考核成绩计算包括试卷成绩及平时成绩两部分。期末考试为试卷闭卷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平时成绩包括个人读书笔记质和量、作业提交、小组汇报、讨论参与度、观点提出等方面,将学生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4.教学效果及结论

该课程实行“对分课堂”模式教学后,课堂氛围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升,增加了学生自主动脑的机会,不再是单纯的老师点名、讲授的形式,而是让学生分担讨论、集体交流,解决不当的问题再交由老师讲解。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动口、动手、动脑,彼此交流意见、想法,气氛热烈。

教师只需把握精要,把其他内容均留给学生,备课量显著减少,不必再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而进行“表演性”教学。分组讨论中教师只需在各组间巡回督促,不介入讨论。因此,在对分课堂中,机械性教学减少,指导性教学增加,教师角色由覆盖内容、灌输知识,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此同时,教师要加大知识储备和积累,要不断跟进学科研究前沿,才能跟得上学生的节奏,保证各环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陈瑞丰.对分课题: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3):71-74.

[3]李艳花,姚宏.“对分课堂”在《旅游市场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6(4):232-233.

[4]李欣.对分课堂: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学新方法[J].学周刊,2016(10):16-17.

[5]李永安.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3(5):33-35.

[6]张卓玉.教师职业的边界[J].教育家,2014(3):116.

[7]余清臣,徐苹.当代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内涵:一种反思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4(01):15-18.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教学改革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