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以导行行以践德
2019-04-29王号芝贾志军
王号芝 贾志军
摘要:小学阶段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习惯可以陪伴学生的一生,并在他的成长中不断地“增值”。《中小学生守则》是国家对学生品行的规范化要求,因此,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本文拟通过分析目前小学期间养成教育的实际现状和《守则》内容特点,探索以《守则》和《规范》为纲要的校本化课程数字资源开发思路和实践模式。
关键词:校本课程;中小学生守则;数字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5-007-2
《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是国家对小学生日常行为提出的规范化要求,是对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养成教育的預期性目标。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小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和行为训练,以促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有的学校每逢开学都要进行《守则》及小学生一日常规的教育,但结果是学生把《守则》背得滚瓜烂熟,可是言行上却不知道如何具体去做,究其原因是学校和教师根本就没有带领学生深入守则和规范其中去了解其含义,没有联系学生实际来引导学生学习和遵守。因此,守则和规范实际上已成为贴在墙上的一道模糊风景。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日积月累、反复训练、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很低,难以理解《守则》的内容,甚而到了小学毕业,有不少学生对《守则》的总体要求还不甚理解。因此,要有效地提高《守则》的实施效果,必须根据行为习惯的养成特点、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小学学制特点,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实施,把《守则》从墙上拉下来,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
一、开发思路:循序渐进、多位一体、多姿多彩
我校地处偏远农村,学生多是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背景复杂,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产生了许多复杂的影响,加上过去对于《守则》的实施随意性很大,致使学校虽然实施了养成教育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在结合我校的实际状况和《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生守则》等纲领性文件的基础之上。我们尝试着开发一套《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的校本教材:
1.分年段,循序渐进
在调查各年级对《守则》识记、执行的基础之上,我们发现有些在一年级入学时就应该达到的要求和应该养成的习惯到二年级仍然存在着执行效果不理想的状态。因此,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把六个年级分为了三个学段:低年级学段、中年级学段、高年级学段。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在行规教育的内容设置和操作流程上,采用螺旋上升的模式,循序渐进地使《守则》的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在学生身上实现,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守则》第一条规定:“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我校结合十月份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我们确立了不同年段的认知目标,如图:
2.分形式,多位一体
德育教材不仅要有教育性,还要注意要有趣味性。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抽象的《守则》的转化为形象的,学生喜爱的,图文并茂的绘本作为教材。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我们还根据教材的每课的主题,同步制作微视频以触发学生内心的认同感,此外,我们还开发一些相应训练的小动画,用“拖拽、闯关、跟帖”等方法,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习得知识、接受知识、拓展知识。这样,小学生们不再觉得《守则》是呆板的、无趣的、空洞的,而是有趣的事、他们身边的事,大家都应该自觉遵守和能做到的事情。
3.分月份,多姿多彩
《中小学生守则》(新版)共有九条,282字,涵盖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在剔除了寒暑假之外,将九条守则分派到学校生活的九个月份中去,每月根据《守则》内容和该月份的特色,确定每月主题。如《中小学生守则》第八条:“珍爱生命保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在“生命安全”的主题下,我们结合学校三月份的“安全教育周”,确定把《守则》的第八条放在三月份展开教学和活动。低年级学段了解生命的诞生、了解红绿灯,知道红绿灯的含义;中年级学段了解各种交通指示牌的含义,培养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形成主动避让车辆的意识,了解私自到野外游泳、滑冰等活动的危害;高年级学段学习预防和处理溺水突发事件,了解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种设备安全知识例如消防灭火器的使用。在三个学段我们还配备了主题活动,如低年级体验活动:“带着宝宝”活动;中年级现场活动体验消防演练。这样每个月都有不同主题、不同方面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既重视了学生对于道德价值的体验,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
二、实践模式:家校互动、多维渗透、注重反馈
1.教师主讲,家长引导
在校外引导学生养成规范行为习惯,我们主要通过教师主讲、家长引导的合作模式,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我们主要采取建立家长委员会、制订《好家长条例》、《学生在家庭、社会行为规范评估表》等方法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家庭和社会上都能得到严格的监督与训练。我们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访、家长来校的机会,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行为表现,请家长给自己的孩子打分。通过考评,让学生对照考核内容,明辨是非。看到自己的优点、成绩和进步,知道自己的缺点、问题和差距,从而下决心改变不良行为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例如:十月份是爱国主义教育月,中年级目标是知道国旗的含义,是升国旗、奏国歌时肃立、脱帽、行队礼。教师利用晨会课上就要做到:利用绘本组织学生交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场合会升起国旗;教师利用数字平台讲述国旗的含义,学生理解记忆,带领学生实践训练升降旗时动作规范。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就要求家长督促孩子星期一穿好洁净的校服,平时看到国旗要致敬。
2.教学、活动,多维渗透
德育课应该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应该把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寓于各科教学之中。因此,我们在每个学段、每个月根据《守则》设置了主题课程,在各学科教学中相互渗透,还确定了主题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利用班(队)会上进行“五旗”教育;利用思想品德课程《我是中国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语文课《升国旗》让学生明白升旗仪式的意义,同时开展“入队仪式”、“国歌”合唱比赛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受到熏陶,丰富道德情感体验。
3.注重反馈、榜样示范
在学生们明确为何做、如何做的基础之上,学校树立示范班级和示范学生,以点带面。根据目标的阶段性特点,分学段树立不同目标层次的示范班集体,其他班级可以进行参观学习。在个人行为的反馈评价上,用《守则》及本校制定的《守则教育分阶段实施重点与目标》对小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为此,学校制定了明确的分层次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目标评价办法,拟定了评价量化表,通过学生自评、班委会评价、家长评价、班主任评价、学校综合定性评价的方法,每学期对学生行为习惯做出A、B、C、D、E五项等级评价,利用每周的校园之声广播栏目反馈激励,每月评出星级行为规范优秀个人和优秀班集体,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之,依托校本教材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行为规范教育的一个探索和尝试,它将原本宏观的、抽象的指导纲要变为更加具体、科学、系统的教育课程和全员参与的实践模式,使教师对《守则》的教育,从灌输走向启发,以课导行、以行践德,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这正是德育工作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张礼霞.常规教育当从小处、实处切入:中西方《中小学生守则》比较研究给我们的启示[J].江苏教育,2009(02).
[2]俞建明,王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训练课程化的实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6(06).
[3]孙茵,王芳梅,葛金国.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三大亮点:在规则中学习规则的文化思考[J].中华少年,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