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演进,历史感与当代融合

2019-04-29谵台明

产城 2019年1期
关键词:建筑

谵台明

意大利建筑史学家布鲁诺·赛维曾这样阐述建筑的存在之义:“建筑的意义几乎囊括了人类所关注事物的全部,若要确切地描述其发展过程,就是等于书写整个文化本身的历史。”事实正是如此,最初可供人类休憩并带来一定安全感的建筑自诞生以来,由简陋到繁复,由就地取材到精雕细琢,由空间承载到安全保障,从信仰图腾到文化标识与艺术具象,由地域、民族风格显著到全域、多元相融……随着人类的需求而不断演变,不同的建筑镌刻下不同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印痕,而至今建筑的形态仍在持续演进与跃变之中。

何为历史的纪念碑

毫不夸张地说,“建筑是历史的纪念碑”,但其最早的诞生确与“功能”、“技术”与“形象”三方面的因素息息相关。

工具、材料与地形是决定早期建筑形态的重要因素,土块、石块、树枝与动物残骨及皮毛,天然洞穴与大树枝丫,共筑起各式穴居、巢居,树棚、石圈,帐篷、土屋……人类的生产水平缓慢而坚定地向前拓进,物资、材料由贫瘠到逐渐丰沛,自然材料与人工制造材料的采用比例逐渐颠倒,使用工具的品类渐次增多且愈加高效,技艺也由粗糙到精湛……这一切都让建筑的发展之道阔步行稳,质量与数量双双大为提高,同时亦大大增强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持续演进中的建筑实则有着一整套的严苛评判标准,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建筑师及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著名的《建筑十书》里提出“适用”、“坚固”、“美观”的建筑三要素,成为世界通行的标准,及至后来亦成为评定优秀建筑物的必备标签。

人们普遍认为,建筑由本土生长而来,是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结晶及载体。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其《幸福的建筑》一书里坦承,“建筑能够开口说话,它说的是民主或贵族,开放或傲慢,欢迎或威胁,对未来的同情或对过往的渴望。材料和颜色是如此意味深长,一幢建筑的立面也可以自然讲述一个国家如何统治,其外交政策采取何种原则,政治以及道德理念完全可以写入窗框和门把手。”比如,古希腊人将建筑材料从木砖和泥砖改为石头,在讲求实用的同时开始充分考虑和谐之美;古代东方的雄伟宫殿与古埃及时期的神庙封存着历代王朝的兴衰;古罗马时期,巨大而功能分类明确的建筑成就了“石造的罗马灵魂”;纷乱的中世纪欧洲,城堡建筑是贵族、领主们必须修筑的防御工事及土木工程;繁盛的维多利亚时代,建筑是典型的贵族风,浪漫而奢华;拿破仑时代,学院派建筑师兴建起大量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凯旋门即是其中典例;在新兴的美国纽约,人们用褐石建筑展现富足、美好且雅致的中产生活状态;20世纪后半叶,创造出财富神话的日本打造了由潮流、新锐建筑综合体聚合而成的六本木新城……正如曾将“天人合一”理念完美融入杭州西溪天堂设计中的瑞士建筑师马里奥·博塔所说,“每一座建筑都在讲述它那个时代的故事。人们都爱说某某建筑师设计了某座建筑,其实,是我们的时代设计了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之本意

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建筑史的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里写道,“中国建筑之原始,究起自何时,殆将永远笼罩于史前之玄秘中。”确实,虽然古代中国建筑难以考证确切的源起之时,但与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六支原生的古老建筑体系,于数千年的绵延发展期间呈兼收并蓄之姿,并未受到外来建筑文化的极致冲击,直至20世纪初都坚守着自己独到的造型特征与布局规则,且对邻近国家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要影響。

早前的中国先民和散布地球各处的人类文明一样,视天然洞穴为栖身所在;后来,长江流域出现了干阑式建筑,黄河流域出现了木骨泥墙式建筑,都是因地制宜、因材施为的典例,随后夯土技术被广泛用于筑墙造台;西周时期,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特征初步定型,瓦开始被作为建材使用,木质结构和封闭形式成为主流,中轴线院落式布局出现;春秋末战国初的《考工记》描述了彼时的周王城之营造,“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足见其建筑规划之有序,后世也多依此为基础再行发挥。秦汉时期,中国建筑数次进入发展高潮,秦时大肆修筑宫殿与陵墓,汉武帝先后五次修筑长城都是其中之一。中国的“基建狂魔”属性在隋唐时期就业已展现,彼时的大规模建设使建筑逐渐具备标准化与模式化,于汉时基本形成的木构架建筑体系亦是在唐时达到成熟阶段,唐代建筑的屋顶样式、装饰手法、营建手段等流转至日本,唐时颁发的《营缮令》还特别规定不同等级的官吏可兴建何等规模的房屋与装饰,以区分尊卑贵贱;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宋朝兴建了大量佛塔、石桥、园林、皇陵与宫殿,尤为追求意境之美,宋时的《营造法式》作为中国现存时间最早、最完善的一部古籍建筑技术专著,系统而深入地描述了建筑设计、施工的种种细节与度量,详解何为“宫、阙、殿、楼、亭、台、榭、城”;能与之相较的,则是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用现代语言来说,其可“确定官方建筑形制,统一房屋做法标准、用料标准、用工标准,加强工程管理制度,便于主管部门规范建筑等级,审查工程做法,验收核销供料经费”。

尽管总有人吐槽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架构致使存留不易,但从数千年前河姆渡遗址中的榫卯连接件,到至今矗立的恢弘园林,中国建筑以“柱、斗、拱、枋、梁、椽、檐、檩”等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记。

梁思成先生曾说,“世界上真正实现过建筑设计标准化的只有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国建筑的技术性与文学性从来不缺,其间的社会科学性亦是与时代相融——“塔与台的关系可现统治阶层的信仰与理想,建筑层高、大小与室内装饰细节体现社会地位之分寸,园林从来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于这个角度而言,每个建筑形制都有其特征及标准与传承关系,不仅是凝固的音乐,亦是凝结着的社会生活。

及至到了近现代,尽管国人的过度包容心态让西式建筑在中国大行其道,各种以洋名字命名、洋风格混搭的建筑遍布城内郊外,但当代中国建筑依然不乏精品,建筑已成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是社会发展的内驱动力,中国建筑借助当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手法逐渐寻回以往的情感归依。另一个事实是,在世界建筑市场上,中国建筑企业已经取代日本建筑企业,成为西方同行倍感头疼的竞争对手。

当巴洛克遇上东方水墨

虽然同样遵循物质需求和美的规律,但东西方建筑显然呈现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风貌,物资与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思维方式与审美理念的差别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差别所致,承载着不同文化与信念的建筑既共同绘就多姿多彩的世界建筑体系,也在相当长的时段里泾渭分明,直至随着东西方的交流日渐频繁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而呈融合之态。

从整体风格而言,东方讲求含蓄与内敛,西方更显直白而个性;东方文化中思维凸显混沌性,西方文化中思维力呈逻辑性;东方建筑尤以中国建筑更重精神与意境,西方建筑则偏物质与外观;虽然同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展示更高水平的技艺,东方建筑更着意体现人与人的伦理关系,西方建筑则更在意科学完善的建筑体系;以土木为材的东方建筑质地熟软,自然而优美,以石为材的西方建筑质地坚硬,线条感十足,前者更倾向于占据地面,后者更多占领空间;梁思成先生对比东西方建筑时说,“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是可以一览无遗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手卷画必须一端端地逐渐展开过去,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房屋,也只能从一个庭园走近另一个庭园,必须全部走完,才能全部看完。”

单从住宅而论,“粉墙黛瓦,诗意吾居”的中式住宅建筑是国人心里的理想所在。庭院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里的灵魂,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不仅是人们组织生活起居的核心空间,也成为人们在居住空间内与天与自然对话的场所。国人对庭院的狂热由来已久,无论是北京四合院、上海石库门,还是江南水乡民居、苏北村落古镇,都有庭院的影子存在。无论在生理和心理上,庭院都形成了一个为人们各种活动所需要的场所。林语堂先生曾感叹;“中国建筑的基本精神是平和与知足,其最好的体现是私人的住宅和庭院建筑。这种精神不像哥特式建筑那样只指苍天,而是环抱大地,自得其乐……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世术在哪里开始……宅中有院,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阅。不亦快哉!”关于这一点,西方建筑师也有自己追逐的自然原始造屋梦想,很多建筑师都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那首《On Houses》的拥趸,“你的房屋是你身躯的放大,在阳光下成长,在深夜中沉睡,也会做梦。你的房屋不曾做过梦吗?做过远离尘嚣,住在田园或是山丘的梦吗?”由此,近年来,东西方建筑师不再拘泥于还原抑或再现传统庭院的丰润表象,而是取其实质,迎合现代建筑的需求与标准,重新演绎传统空间意境,以创造古今交融的当代庭院生活方式。

事实上,与其他很多领域一样,“融合”才是实现发展的关键词,建筑亦是如此。无论身处东方抑或西方,优秀的建筑设计师都在虚心吸收世界建筑艺术之精髓,并将其充分糅合。贝聿铭、丹下健三、勒·柯布西耶……一系列大师已经无所谓来自东方还是西方,他们的作品从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抑或西方的文化与风格,而是融合两者,既具时代感、又尊重历史文化的佳作。

这亦可从世界建筑桂冠普利兹克奖的第一次中国选择看出端倪,2012年,普利兹克奖对于中国建筑师王澍的获奖评委词是,“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始终在中国建筑被遗忘的传统中开掘,重塑当代中国的精神堡垒是王澍的获奖缘由,这也符合用“空间建筑”演绎“城市复兴”之义。当世界的多元融合是大势所趋,建筑文化的融合进程也必然同步。

猜你喜欢

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废弃建筑
高一帆
《老建筑》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超高层建筑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