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薅一把消费主义的羊毛

2019-04-29季忆

产城 2019年1期
关键词:羊毛商家消费者

季忆

投资理财方式多样,门槛高低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都需要一定的知识与经济基础。此时,门槛更低、手法相对简单、流传度更高的“薅羊毛”以变相理财的方式为众多消费者所接受与推崇。这个关乎“赚钱”、“省钱”的互联网流行词语与各类商家、平台的优惠活动密切相关,当各式各样的优惠信息扑面而来,放下“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之辩论的消费者大多顺理成章地开启了自己的“薅羊毛”之旅:并非去P2P平台注册新用户以捞取补贴,也不是盯着电商平台的漏洞价格抢购,他们更热衷也更心安理得地参加各个商家释放出来的优惠活动,运用合理权益让自己过得更滋润。

如何找到“好羊毛”

无论在什么时代,省钱妙招和“捡便宜”都不缺拥趸。对于为什么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群体热衷薅羊毛,理财专家认为,只要是合理合法方式“薅”到了真金白银就没有人会拒绝,并且,“尽管和上一辈的求稳妥观念不同,但年轻消费群体这种薅羊毛式的理财观反而更符合如今市场的状况。在互联网时代,年轻消费者用自己的智慧与学识来提升生活品质,用线上线下的消费联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这种智慧型的理财方式代表了一种新时代消费理念的转变,也非常符合年轻一代新的理财理念与需求。”

薅羊毛其实远不止动动手指打打卡、轻移脚步排排队、按时守候抢名额那般简单,既然名为“羊毛”,那么肯定不是什么大笔收益,更像是“散碎银子”,也不可能大把大把地堂而皇之地揣进兜里,只适合积少成多;基础门槛肯定会有,留下基本信息也是标配,而且随着商家、平台的玩法升级,薅羊毛的技术难度呈上升之态,换言之,如果觉得难以找到好羊毛来薅一把,并不意味着其减少或消失了,而应思量是否找到薅羊毛的更多技巧。

于是,生活经验的丰富与否,不但关系着自身生活品质的高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是否能轻松找到入口隐藏起来的种种“好羊毛”。有个例子便是,收费不菲的高端酒店其实会给会籍客人(有时无会籍客人也可享受)准备很多隐性服务,但并不会完全主动告知。比如间夜价格过万的安缦酒店就在其巴厘岛的三家酒店为客人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瑜伽课程,还会带客人到热带雨林观赏,且悉数免费。

利用信用卡薅羊毛堪称入门级,推出信用卡的各银行开展的活动众多,跨界无算,只要稍加注意,消费时选择合适的信用卡刷一刷就能顺利薅到羊毛。但更资深的羊毛党对信用卡积分及其活动的运用堪称教科书级别,在他们眼里,在移动支付时代,积分不止是信用卡消费的衍生品,背后的再利用价值很值得认真挖掘,尤其当商家格外看重消费者的忠诚度的当下,以积分价值保持客户存量的招数越来越多——可以薅的羊毛也越来越多,玩转信用卡早已不那么简单。

互联网企业的兼并风潮催生出众多关联公司与平台,这些家族软件之间相互支持是常态,由此也有了不少相互关联的羊毛可薅。比如有一段时间,从淘宝外卖入口进入,捆绑淘宝与饿了么账号,就能以1分钱买到饿了么会员;喜欢点外卖的话,美团红包可以产生美团打车券;喜欢打滴滴,滴滴外卖的优惠政策不妨了解一下;至于买品牌电子产品送附配产品之类的活动,自己不用可以转卖,也是硬核羊毛之一种。

难以定义的攻防战

“羊毛出在羊身上”的俗语精辟点出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现代消费场景倒是更倾向于多方共赢的皆大欢喜,之于薅羊毛来说便是:商家与平台付出了类似广告推广费的代价收获人气与流量,累积品牌力,消费者付出基本个人信息与部分时间、精力,得到一些切实收益,省钱甚至有所盈利。

现实商海只认优胜劣汰,出于种种原因,有成天为融资筹钱而发愁的企业,也有融资容易大手笔播撒红利的企业,后者尤其需要以各种方式增强自己的业界影响力,投广告、做宣传、做推广,出手大方的它们是薅羊毛的上佳选择。

羊毛党们一度怀念早年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优步们的烧钱大战,那是司机、乘客与羊毛党们的欢乐时光,不少人获益颇丰。有人意图深究这样的烧钱大战究竟该如何解读,以零头计算的羊毛看起来确实不怎么起眼,细细分割之下,海量消费者揣进兜里的收入都很零散,但各平台抛出来的数据就很可观了,动辄就是上亿的大手笔。难怪有观点感慨,“在中国互联网人口红利风光不再的时代,为培养用户习惯,布局O2O市场,花钱买客户,就是各平台的惯用做法,至于长期或短期的收获,也不好一时判定。”

“买卖本为赚钱,亏钱生意无人会做”是亘古不变的商界法则。热衷免费午餐的羊毛党其实也明白,自己确实薅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成千上万的羊毛黨本身也是数据、流量资源的重要组成,享受了那点儿收益,就难免成为平台资源之一种,至于如何转化,各平台各显其眼光与招数吧。

业界人士指出,“随着O2O行业进入者的不断增加,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为布局市场,获得更多用户和资金,商家必须大力推广。”以至于,每一场薅羊毛活动的背后,都能看到互联网巨头的影子,以及隐含的巨大商业利益。“如果没有阿里的支撑,快的打车怎敢PK滴滴打车?如果没有腾讯的庞大后台,滴滴打车又哪来红包可抢?如果没有百度殷实的背景,百度外卖靠什么进行每单减免?”只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实在太快,各家巨头也都是杀伐果决之辈,大方撒钱抛羊毛,抛出来只是小钱不值一提,事关移动支付市场的竞争与抢占、流量的引导才是事关O2O布局,不可轻弃的战略目标。2014年时,淘宝网还曾与地产企业万科联手,宣称凡淘宝用户一年内的消费额可在万科全国12个城市的23个楼盘直接冲抵购房款,最高可抵扣200万元,引来一片惊呼,毫不掩饰其打通线上线下,提供增值服务,以打开未来成长空间的真正目的。

花钱“买”客户之举,确实有其存留之道。在互联网人口新增困难的背景下,如何精确圈占优质客户,培养客户习惯,本就是商家与平台的必修课题,羊毛虽可抛,也是分阶段的。曾经出手大方的滴滴思路就非常明晰,其创始人程维提到,“一开始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能够打通现金流,我们希望乘客开始有这种微信支付的习惯。等到信任机制建立得差不多了,我们会停下来”。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主任张帆曾表示,“电商协会之所以没有把对羊毛党这类群体的打击作为主要工作,是因为各大电商并没有向协会反映现在有薅羊毛情况的存在。其他互联网平台,也是如此。”专业羊毛党确有危害,但普通消费者薅一薅羊毛却是在帮助电商与平台聚拢人气,实现活动的推广。不少平台甚至在发展初期以此获得流量,方才一步步成长壮大。比如阿里,成千上万的各种网站与淘宝客为淘宝带来了海量的精准、高效站外流量,大批抱着薅羊毛心思而来的专业群体或普通消费者通过论坛、邮件、QQ、微博、微信等各种渠道为淘宝导流,阿里屡试不爽的支付宝红包也借助了广大羊毛党之力,有观点说得直白:“支付宝要大量收拢新用户,羊毛党要赚点小钱,彼此各取所需。”

不过,必须引起警醒的是,一旦化身专业团队瞄准商家漏洞疯狂出手刷单,那么这样的薅羊毛将有违法之忧,受到的惩罚将不只于简单的资金受损。据《金融反欺诈行业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欺诈风险在全球排名前三,除了现金贷等互联网金融,电商、航空、游戏领域更是重灾区,这里面就有专业羊毛党的身影,其存在让互联网平台的套利灰色产业链愈发壮大。对此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谢永江认为尽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减少各种刷单行为的有效途径,“远程交易带来的风险,就是让企业的营销活动成为了某些刷单者的赚钱利器,因为企业无法去核实交易信息的真伪。互联网行业新事物不断涌现,各种营销活动层出不穷,未来各企业平台若能通过技术监控将这些羊毛党加入黑名单,并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在平台间共享黑名单,那么羊毛党为其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薅羊毛的行为将得到根本的治理。”

极端理财得不偿失

据说,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羊毛党,就得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而潜台词则是得不怕把生活变得更细碎。按照羊毛党的思路,消费场景须得是这样:出行时,机票得选便宜还能累计里程的舱位,最好是平时常用的航空公司,不然里程攒得太慢;酒店得挑国际连锁酒店,国内积分优厚的高端连锁酒店也是佳选,当然之前都得办理高级会籍,以享受免费升房并出入行政酒廊;信用卡能多办理就多办理,不光有着可观的开卡礼,熟谙规则与权益的话,做好刷卡规划,完全可以用一叠信用卡把生活里的消费场景一一对应上,只靠积分便能享受不少收益,比如喝不完的咖啡、看不完的电影以及转手卖不完的各种礼品……“薅羊毛就两种心态:同样的事花更少的钱;同样的钱得到更多的收益。大家都是慢慢从1到2的过程在进化。”

羊毛党、卡党与网贷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三驾马车,然而稍有不慎就有翻车的风险。在开源不易的情况下,大家都乐意一边薅着小便宜,一边享受着精打细算之趣。但是,薅羊毛也要求有准备、有付出的。白吃白喝白拿的机会从来不会垂青没有准备之人。享受收益确实轻松而愉快,但羊毛党也为之“付出了注意力,研究了规则,并且勤奋地执行。”每个羊毛党都是信息的收集、整理专家,以及精准的执行者。这桩收益不大,讲究积少成多的小事里同样包含着密集的、繁重的智力活动。

其实,真正的精准消费者,日常薅一薅羊毛也就很满足,并不会搭上过多的精力与时间。他们知晓,“天下没有免费午餐”,从没有所谓免费经济模式,要警惕“薅羊毛反被羊给薅了”的情况;羊毛当然不可不薅,但要薅的合理,不可乱薅,尤其注意规避消费陷阱,最好只薅和自己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羊毛。最關键的是,薅羊毛虽然能让不少年轻消费者享受到省钱甚至赚小钱的快感,但随之而来的后遗症并不少见,登录注册的平台太多,有导致自己隐私信息泄露的风险,尤其是遭遇部分不讲商业道德的平台,信息有被倒卖的麻烦;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来寻找羊毛误了正事也颇不应该。

猜你喜欢

羊毛商家消费者
The Thin Line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商家出售假冒商品,消费者获十倍赔偿
国际羊毛局2021/22秋冬羊毛趋势预测
薅羊毛是一种享受
Golden fleecers
摸羊毛
知识付费消费者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
悄悄偷走消费者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