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融合机缘 “智”导产业升级
2019-04-29折一
折一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频频亮相,炙手可热,正成为全球科技新宠。电影或科幻小说中的情节正呈现在现实生活中:“阿尔法狗”技高一筹,在与世界顶级围棋高手比赛中一战成名;写稿机器人成为标题党新秀,抢夺自由撰稿人饭碗;人脸识别系统纷纷入驻城市各大社区,令人称奇……经过60多年的技术演进,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等新特征。
“如果说互联网的上半场是靠流量,靠风口,那互联网的下半场则需要靠内生增长。”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彭倍认为,人工智能作为底层创新驱动力,能为互联网行业带来新的活力,促使行业将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但很明显,当下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各个赛道上已挤满了选手,商业化落地的竞争将非常激烈。随着各项政策的不断完善,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将趋于理性,那些能在垂直领域找到应用场景的AI创业公司,或将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产业共建,创造融合机缘
《产城》:在您看来,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较好的有哪些城市或区域,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彭倍:當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长三角城市群揽括了浙江、安徽等多个发达的沿海城市,聚集了很多从事人工智能的企业,比如安徽的科大讯飞、浙江的海康威视。无论是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的程度,还是金融上的融资便捷,都促使了这样的企业聚拢在这里。由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构成的珠三角城市群,集中了很多涉及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方面的企业,其中人工智能作为制造领域的应用之一也颇为火热。
这些城市或区域的人工智能产业能够发展得很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产业聚集,技术优势。背靠大型互联网科技企业,譬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有着很好的技术优势。二是政府牵头,鼎力支持。像广东每年在科技方面投入的经费在全国是排在最前列的,这与内地其他城市有非常大的差距。另一个则是创新的理念与氛围较为浓厚。在这样的氛围下,创业企业更容易拿到投资,但在内地城市,则需要企业已经做出产品甚至开始销售后,才有人敢投资。
《产城》:在成都人工智能产业中,哪些领域推进相对有序,哪些领域其实处于带病奔跑的状态?
彭倍:人工智能其实分为专用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目前业内的成果主要都体现在专用人工智能方面。在成都的人工智能产业中,从技术上说,大数据产业、服务类机器人领域发展的较好,但在图像识别处理、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区块链方面与北上广等沿海城市还是略有差距。因为像语音识别类的领域,国内领先的科大讯飞的研发基地位于安徽合肥、上海,人脸识别的企业也主要集中于外省。成都在这些领域上更多是引进技术,开发市场。
但成都在大数据应用上做的很好,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比如成都四方伟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家基于电信运营商软件研发,做大数据软件研发和信息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已经构建起端到端行业软件解决方案的优势。服务类机器人方面,四川阿泰因机器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在智能控制、精确定位与自主导航、交互与感知技术、机器人云与数据挖掘等服务机器人核心技术方面的研发水平已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先后研发了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警用排爆机器人、安全生产巡检机器人等产品,并在智能电网、安全生产、公共安全、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成功应用。
目前在应用方面做的比较好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社会治理的司法、安全,以及医疗上。比如,成都的多个社区现在都有采用法律援助与法律咨询等智能工具,切实地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法庭上现在也能够用人工智能技术记录审判信息,通过智能语音识别直接将审讯过程转化为文档,能够避免因人工记录造成的遗漏与误差。
《产城》:成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有哪些优势?优势如何进一步发挥?
彭倍:成都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在西部城市中已经处于领先水平了。因为它较于很多西部内地城市具有大优势。一是成都的生活环境比较好,物价相对比较低。这就意味着人们的生活的成本比较低,企业在房租和人力上的费用相对要少一些。二是成都政府对行业的支持力度相对较高,在去年为了加快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成都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强调要结合成都实际,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军民融合”“人工智能+健康医疗”“人工智能+交通物流”“人工智能+智慧旅游”“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公共服务”“人工智能+城市管理”“人工智能+现代金融”八项重点工程。此外成都的科技力量较为雄厚,背靠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譬如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这些院校能够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虽然现在人工智能比较火,但是真正的实际应用才刚刚才起步,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这是如今最大的难度。成都要更好地发展人工智能,就应该积极思考怎样让技术和市场接轨。不过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太多的资金能进一步发展这样的技术,这就需要政府能起到推动作用,比如,建设一些具有示范性作用的工程,或者选择一些行业进行试点尝试,促使行业间相互共建。
推进应用场景落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城》: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您对从事人工智能行业的企业有什么建议?
彭倍:据我所了解,现在从事人工智能行业的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有的甚至是小微企业,企业的规模、体量都不大。这一类的企业一方面做研发的时候,成本会比较高,市场方面又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有太大的进展,因此很容易存在资金压力。
企业在做人工智能的时候,需要明白,高新技术必须与产业紧密融合。一方面,要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在技术方面的投入,攻克一些核心的技术,而不是只借鉴别人的这种技术,做一些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像这一类的企业最后很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失败。目前国内在基础设施层,前沿基础理论和算法仍有很大的突破空间,芯片等硬件设备有待进一步国产化,特别是高端芯片,在我国还是属于一个空白地带,依赖国外市场供应。
另一方面,高端技术必须与产业对接,形成庞大的应用市场,方能“物有所值”,否则就只是供欣赏用的花瓶。企业需要找到比较好的应用模式,助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落地。以智慧医疗为例,把丰富的电子病历、医疗影像、病理图像等数据提供给科研人员,就能通过标注来“训练”人工智能模型,因而产生规模较大的应用产业。
《产城》: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您看来,新的一年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彭倍:成都的人工智能产业在2014年就已经开始火起来了,当时的创投圈非常看好这一行业,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当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各个赛道上已挤满了选手,商业化落地的竞争就变得非常激烈,很多企业没有找到很好的盈利模式,也没办法生存下去,因此行业自此进入冷却期。
在新的一年里,成都人工智能产业依然会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这需要政府起到非常大的主导作用,帮助企业坚定信心,持之以恒的对这些新经济模式、新的产业进行投入。在新技术行业与传统行业间,我们也需要明白,如果人工智能是供给侧,传统行业则是需求侧,它们不是谁颠覆谁的关系。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必须要处理好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匹配问题,还要打通两者之间的壁垒,让双方加深理解,明白传统行业在哪些方面需要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又能对产业发展起什么作用。如果一个城市要有竞争力,未来要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就是必须占领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