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赋能人工智能尽展产业之魅
2019-04-29
作为全球科技领域竞争的制高点,人工智能领域已成未来经济新的增长引擎,亦是国际竞争与产业各界力夺的新焦点。
从产业创新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是“集成计算机科学、生物学、语言学、社会学、逻辑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能够将经济社会需求更加迅速地反馈至实体产业领域,实现人、生产设施、产品和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实时交互和信息集成,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业业态大幅提升的使能技术”,具有丰富的拓展维度。
受算法、计算效率、应用数据等要素的相互影响与交替迭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疾,其良好的普适性可以完美参与各个行业的智能化改造,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逐步解放劳动者的重复性脑力与体力劳动,改变工业生产效率,完善社会生产关系,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对整体经济发展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据人工智能产业链全景图,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技术平台层、应用产业层和保障层;分别侧重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基础支撑平台的搭建、注重产业生态的构建和应用发展及注重法律、法规、伦理、安全和标准的建立。有观点认为,继互联网革命之后,人工智能的爆发将促进形成下一波产业技术革命,对世界产业格局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而且,与“互联网+”等经济形态相比,“人工智能+”是更为智慧、包容的经济形态。作为引领未来的前沿科学技术,“人工智能+”业态将更有效地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带动诸多产业的转型升级,自动驾驶、智能搜索、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以“智能”为标识的工程、系统、产品、技术与服务的不断出现,展现着人工智能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
以“中国速度”智创未来
人工智能产业的开发及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当代的科技竞争力,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有利于形成整体经济竞争新优势。在全世界人工智能的浪潮下,虽然起步较晚,但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于学术界与产业界,都在以极快的速度向前追赶,研究成果持续产出,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保持快速增长。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技术突破及与传统产业的不断深入融合,其在带动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当前,我国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已逐步成形,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产业链条基本形成,人才培养逐渐丰实,场景应用呈集中爆发之态,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种新的增长方式与增长助力。
抢占人工智能高地,须有政策的有序引导与基础研发体系的支撑引领。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随后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旨在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地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要求。当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和集成应用为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2018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随后于11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方案》,征集并遴选一批掌握人工智能核心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按照“揭榜挂帅”的工作机制,突破人工智能产業发展短板瓶颈,树立领域标杆企业,培育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加快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创新发展。
受益政策引导,我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呈持续、高速成长态势,于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与金融、交通、医疗、教育、农业、制造业等场景的跨界融合程度亦不断加深,人工智能市场增长迅速,在无人驾驶、移动互联网、智能家居等领域屡有亮点突破;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位列全球第二,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规模位列全球第一,多个城市入选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城市30强,北京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最集中的城市。
虽然已呈技术创新日趋活跃、产业布局逐渐成熟、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产业投资相对集中的产业特点,但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依然存在初创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部分高端技术受制于国外企业、行业专家及高端人才存在缺口、盈利模式不明晰、产业链内企业关联度不够缺乏协同创新性等问题,对此有关专家提出采取对接国家战略、突出融合应用、加大研发力度、加强资金支持等举措,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转化,优化布局,加强引导和支持力度,营造更有利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环境,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龙头企业,以此做大做强人工智能产业。
助力成都挖掘产业新潜力
人工智能领域亦是各个城市竞争的焦点所在,不少城市与地区俱都根据自身资源、产业禀赋,选择相适行业实现“人工智能+”。
近年来,经过探索和实践,成都逐步找到了属于自身的人工智能产业拓进路径。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是成都市积极发展的5大未来产业之一。正在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的成都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自身拥有的技术优势也与《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重点发展的部分领域有一定契合度。为给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助力,成都积极投入人工智能产业的各辅助要素,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和良好发展提供保障,并采用政策倾斜、投资优惠、项目购买等多种举措,促内引外,吸引本土及外来人工智能团队及企业。
当前,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企业积极性和活跃度显著提升,在人工智能芯片、产品及服务等关键领域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企业,在智能汽车、教育、安防以及医疗健康等领域都有布局,着力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产品、工业制造等领域规模商用,以推动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打造出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产品制造能力,加快构建智能制造全产业链。成都市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研究审议《成都市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进方案(2018-2022年》时指出,“要深入研究把握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律,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强化龙头企业培育引进,统筹推进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发展;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智能产品集成应用,重点培育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家居、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等智能化产品。”《推进方案》亦提出,“以平台聚合能力、以能力营造场景、以场景撬动市场、以市场壮大产业。到2020年,成都将形成50个以上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到2022年,人工智能(行业融合应用)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带动人工智能关联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前沿,将成为成都挖掘产业发展新潜力的重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