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对关学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西安高校为例
2019-04-29贺文华
胡 倩,贺文华
(西安文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思想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到“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我们大到国家,小到地域,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也正是因每个地域不同优秀文化的发展,汇集到一起形成了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关学在关中这片土地生根发芽,作为鲜明的地域文化,在社会的影响下凝魂聚气,更新变化,与时代特色结合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又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关学的发展与陕西的发展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继承弘扬陕西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本地人来说应从传承与弘扬关学文化精神做起,不断提高陕西文化软实力,促进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更好的形成,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2]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学中首先要扎好传统文化的根基,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继而不断精学专业知识,为祖国的美好未来拼搏奋斗。
一、西安高校大学生对关学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概述
(一)大学生对关学文化认知状况的调研背景
1.坚定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谈到传统文化,他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3]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民族根基就在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与源泉”,[4]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条件,“只有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有益成分,才能树立牢固的核心价值观,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5]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应当把传统文化贯彻融入到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严把传统文化教育关,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高度认同感,不是让文化流于形式,而是让学生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让大学生了解地域特色文化,见识到更多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相适应带来的创新,激发起大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本地文化的归属感,成为我们建设文化自信的重要战略。
2.提升西安高校大学生对关学文化认知度的现实需求
本次调查将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文理学院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有着特殊意义。教育部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新时代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引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选择,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西安交通大学作为“双一流”战略的36所一流大学A类建设的高校之一,在西安高校中处于领头羊的地位,同样西北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也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文化发展研究方面独树一帜,而西安文理学院书院校区更是与关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院对关中书院的保护利用、文化传承、功能恢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关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关学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与独特的见解。选择这几所高校作为典型代表能够充分了解到关学的现存状况,也能够更好的找准突出问题,总结经验。为能真实反映高校大学生对关学的认识与看法,此次与课题组成员选定去这几所高校进行调查。
调查问卷立足于西安高校实际情况,其中问卷对大学生个人基本信息与大学生对关学文化了解程度进行分析。调查方法采取随机抽样选取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分别在图书馆、自习室、校园主干道随机填写问卷,调查对象广泛,回收有效问卷402份,其中问卷有效率为80.4%,问卷全部资料由课题组成员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逐一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二)大学生对关学文化认知状况的调研概况
1.性别结构有些失衡、专业结构较为合理
在此次调查对象中,男大学生157人,占总人数的39.05%;女大学生245人,占总人数的60.95%,男女比例为1:1.56。不同学校呈现出男女比例不平衡现象,如下图所示,从整体上来说,西安交大男生人数较多,其他三所高校女生人数明显要高于西安交大。其中在所调查对象当中,大多数为大二大三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78.11%,大一及大四以上的学生较少,占总人数的21.89%,呈现出中间多,两边少的态势,出现了严重失衡的现象。
从专业结构来分析,其中人文社科类与理工类相差不多,没有出现严重的分化,艺术体育及其他类的占总人数比重较少,由于学校专业分配比重不同,所以在调查的学生中,专业分配基本合理,表现出学生对关学文化的了解没有受到专业的限制。
而调查学生的所在生源地有了明显的分化,其中陕西省及其他地区学生人数占到了生源地总量的51.49%,西安市及周边地区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31.09%,来自外省的学生占到总数的17.41%,这对关学认识程度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中,西安及周边地区学生能够较好的了解关学思想,而陕西省及周边地区仅仅听过其中有影响力的思想文化,相比较外省学生,对关学这一文化是模糊的。
2.读书的内容广泛、方式灵活
在接受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他们的阅读方式灵活多样。从统计图表中显现,学生仍以图书馆书籍为主,占到了总人数的39.55%,其次是电子书,占比32.59%,在线阅读占比27.86%。由此可见,学校图书馆书籍仍在大学生的读书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电子书籍等在线阅读的方式不容小觑,可以将关学书籍同时放于网上供大学生阅读,形成一个简捷方便的了解途径。
3.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比较高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当代大学生认为提倡国学教育对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大的作用,从学生内心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仅有极少数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意义。从学生个人角度来讲,可以说对发展和建设关学文化是极为有利的。
二、大学生对关学文化的认知现状分析
(一)对关学文化的认识缺乏兴趣与热情
从调查学生阅读的内容中了解,生活娱乐部分的内容成为主流,占比39.55%,文学类与时事新闻占比相持衡,对科普类的书籍关注较少。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文学及其科学时事缺乏一定的兴趣,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而文学、时事与科普的知识内容正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其中,传统文化是了解中国文学的基础,是学生对世界能够形成正确认知的重要因素,在对待地域文化—关学这一方面,更是要加强思想上的引导。要提高学生对关学的兴趣,需改变学生的认知角度,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课堂入手,从基础抓起。
(二)对关学文化的认识较为粗浅
从下图调查数据中显示,大学生们普遍认为儒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关学在历代的发展中都不断融入儒家新思想,为儒学的发展注入新流,同样也使得关学不断发展。在问卷中所涉及到有关关学文化的内容中,很多同学对其了解粗浅,对于关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含糊不清,但表示所出现的人物在生活和学习中都有印象,对于“横渠四句”多数同学表示能够了解并认同其所蕴含的精神,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对其他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调查期间,一些对于不了解关学文化的同学表现出了很大的好奇心,要求同行的调查者讲解内容,想要了解关学文化,由此可见,关学文化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的发展空间很大。
(三)对关学文化了解的渠道较少
有很多同学通过书本来了解关学文化,而在师生交流以及电视广播当中所涉及的内容较少,对于关学的了解,同学多以自我探索,自我发现与自我提高为主,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知识探讨并不是很多,网络新闻中对关学此类的传统文化传播也不多。从问卷中了解到当代大学生自主探索能力较强,对未知的以及感兴趣的知识能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在建设文化过程中,同时离不开教师的讲授、政府的支持、网络媒体的传播。因此,文化建设过程需要重视文化形式与内容的多方面结合。
三、加强大学生对关学文化认知的实践策略
(一)丰富关学文化活动形式与建设载体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领,陕西政府要重视发展关学文化,以上率下,全面贯彻。借助媒体、网络等打造关学文化。
建设文化新平台,形成正确的文化舆论环境,在快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引导人们重视关学文化,使关学文化得以传承,永葆生机与活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为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内在动力,但对大学生而言,了解传统文化是一个枯燥单一的过程,上课也仅仅选择听老师讲有趣的部分,这也是很多大学课堂所面对的现状。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改变学生对知识固有认知的观点,就要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定时开展一些趣味文化活动。一是大学生角色扮演,让历史重现,让学生投入到情境当中,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魅力;二是观看文化影片(如《关中书院》);三是让学生表演话剧(如西安文理学院学生表演话剧《冯从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传统文化的美丽,逐渐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身体力行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地域特色文化。
(二)让关学文化走进大学课堂,贴近大学生生活
中华文化灿烂悠久,历久弥新,大学生应该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怀有崇高的敬畏之情。而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很多同学表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认为传统文化与自己生活较远,在新时期大学生的生活中,更为欢迎的是大众娱乐文化,传统文化不被大学生重视。而“作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地缘学派,发轫于张载‘气本论’哲学思想的关学,随时代演进虽屡有变化,但贯穿其内的‘淑世担道、崇德求实’之思想精髓却一以贯之,现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普适价值之中,并已成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基因。”[6]因此,要让学生从心底改变对关学文化的认识,转变思维,转变关注点,就要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成为一种接受型的知识,将关学带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接近关学的途径之一,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关学文化有一定的接触和认识,从而认同加深研究,为新时代注入新鲜血液。
由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没有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动力和兴趣。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关学文化的吸引力,让文化贴近大学生的生活,需要丰富文化形式,在高校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如:举办经典文化诵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研究文化,营造文化氛围,烘托书香气息;在学校广播中播报历史文化小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行是知之基,知是行之始,只有让学生投入到文化生活当中,了解文化,才能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到传统文化对自身的影响,如同一盏照明灯,不断引领学生前进。
(三)打造“文化+旅游”的文旅模式,创新关学文化的传承方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它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让人在内心得到满足,但同时需要物质载体相辅相成。陕西省不仅是文化大省,还是旅游资源大省,在全国旅游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从大局来看,近年来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2017年8月1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的《陕西省“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中提到:“实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提升发展软实力和产业竞争的重大举措,是加快文化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优化供给、满足群众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4]陕西省注重以文化旅游景区为抓手着力加强以文化为主题打造旅游文化,打造了些许红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民俗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艺术作品与旅游相结合等项目,但在打造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方面不得不说是一块短板。由此可见,政府要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统筹,“加快形成发展新举措、新机制、新业态、新模式。顺应大众旅游新趋势,丰富旅游资源,创新旅游形式,凸显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4]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创新,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关学大儒冯从吾坚守孟子的性善论,强调“至善性体”为“根”,李柏的“德治论”认为保护国家真正的堤防是要通过德治来建,是通过“筑天下人心”之堤来实现的,这又何尝不与当今时代治国理念异曲同工。李因笃在经学观上倡导求实,也在实践生活中充分贯彻了求实的精神,体现了实践与意识相统一的观点,这些历代的陕西关学大儒所倡导的思想对今天人们的生活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借鉴意义,不仅能开阔人们的视野,还会改变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因此,将关学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不仅凸显了陕西的地域文化特色,对人们的身心发展也有着促进作用。
总之,关学文化的建设于陕西而言是必要的,对大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树立陕西新典范是一步重要战略。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为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能做出重要贡献。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因此,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之间又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紧密联系,彼此依赖,相得益彰。陕西高校的大学生要对关学经典熟读深思,学懂悟透,让关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给养,助力新时代的新青年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