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的热点及趋势——基于四种期刊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2019-04-29贾晓宇贺武华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思想

贾晓宇, 贺武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杭州 310018)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在新形势下不断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既是时代要求也是实际需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汇聚榜样力量,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如何使高校思政工作抓实做实,持续有力、生动活泼地开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将经验上升为理论。通过对近十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研究,以期丰富现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视角。

一、文献数据检索工具及数据来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数据挖掘和分析方法得到了极大地拓展,数据计量方法逐步成熟。利用数据技术对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利于高效地梳理出研究特点。CiteSpace计量分析软件能够以可视化的“科学知识图谱”来呈现学科热点知识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本文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四种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期刊为数据源。以近十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作者-机构合作共现图和关键词词频揭示研究现状,预测研究趋势。

本研究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思政工作”为关键词,检索时间段设置为2007-2017年,共检索出文献1026篇,剔除不相关的文献,共得到相关文献497篇。期刊分布和时间分布见表。

从统计结果来看,《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和《思想教育研究》所刊载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题的文章较多,《思想理论教育》刊载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题的文章最少。四本期刊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年度刊载情况均有较大波动,以2017年为节点,文章数量显著提升。 这与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各高校加快落实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在工作理论与实践过程中不断拓展育人路径,全方位构建“大思政”体系,产生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推广案例有关。学术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也随之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入,相关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极大提升。

表1 2007-2017年各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关论文发表数量统计

注:括号内数据为智能筛选结果,括号外为人工筛选后实际数量。

二、近十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研究文献分析结果

(一)高产作者与高产机构共现知识图谱

本文以“Author”和“Institution”为节点,得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为:冯刚(7篇)、刘新庚(5篇)、孙其昂(3篇)、刘邦捷(3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领域的高产机构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篇)、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5篇)、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4篇)、教育部思政工作司(4篇)、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篇)。生成高产作者与高产机构共现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高产作者与高产机构共现知识图谱

图1中节点中心代表对应的是作者和机构,节点大小代表发文数量的多少,节点间连线的粗细代表相互之间合作的强弱。颜色深浅代表发文时间早晚,连线粗细与合作次数成正比。图中所示高产作者与高产结构的节点及连线显示,同一作者可与不同机构合作,不同机构之间也可合作发文。例如:冯刚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均存在合作关系,从节点大小和连线粗细判断冯刚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关系更为密切。

综合高产作者与高产机构发文情况可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主体的具有领域代表性,高产作者与高产机构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但作者和机构之间的交叉关联程度整体上不强。图中可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较为有影响力的两大研究主体。

(二)被引频次和中心性高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图2所示的可视化网络,通过圆圈作为节点,构成可视化网络,圆圈代表着关键词的节点。圆圈大小与关键词出现频次呈正向比例关系,即圆圈越大、次数越多;关键词节点间的连线揭示了关键词节点的知识结构,表明关键词节点之间存在共现关系;节点之间的连线越粗则表明关键词共现频次越高。[1]通过CiteSpace的后台处理功能可以得到与图谱相对应的主要指标列,见图2。

图2 被引频次和中心性高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可知,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位于整个共现图的中间,是研究中使用最多、最核心的词汇。周围分布“高校”“大学生”“课程思政”“策略““质量”“调查分析”“思想引领”等,表明这些常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研究。其次是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周分布着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方法论”“话语权”“高校共青团”“文化自信”等,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围更广。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处于研究的核心,周围分布着关键词“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亲和力”“提升路径”“创新”等。还有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虽然在网络共现图中网络联系较弱,但在近几年研究中频繁使用,说明是新兴还未形成系统的研究热点。上述各个关键词与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研究主题的相关热点分布。

表2中的关键词提炼更加清晰地描述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范畴和前沿领域,展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中关键词的被引频次、关键词共词程度的高低(中心性)。从497篇思想政治工作文献资料的研究结果可知,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集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创新”“思想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些关键词是一段时间内众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研究的热点方向。

表2 被引频次、中心性位列前十关键词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热点领域与趋势分析

结合知识图谱显示的高频关键词及文献内容深入分析,本文将高频关键词进行归类并划分为六个研究主题,深入阐述近十年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热点领域及趋势。

(一)多学科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1)从社会学角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强调利他主义精神,以科学方法助人同时也是提升自我的社会化过程,实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统一。社会工作理念有利于完善丰富已有的思政教育理念,强化社会工作为人为己的意识,构建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助人自助的校园文化常态。(2)以优化传播要素和传播路径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实效。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促进教育对象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在思想观念、道德水平上产生自我创造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在复杂多变的传媒环境中发挥引导作用。(3)运用教育、激励、沟通理论等心理学方法及手段挖掘和增强大学生幸福感与自我成就感。运用过程型激励手段从大学生的需要、动机和行为入手,在肯定的过程中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促进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幸福感的获得为目标强化和推广示范榜样的力量,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4)围绕大学生的需求展开思想政治工作。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把握时代特征、学校的特点以及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在现有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聚焦“人的问题”,以跨学科的视野在实践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工作体系。

(二)困惑思索中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

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是一个绕不开的“老生常谈”的话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体现在教育价值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关键在于如何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能力。[2]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对于实效性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高校思政工作机制建设和效果评价。在机制建设上,包含组织领导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网络舆情监控和校园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在效果评价方面,主要体现为绩效考核机制的研究。马建青等《心理育人的内涵、功能与实施》从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十大育人体系出发,提出全面优化教育理念、内容、队伍、方法、途径等。[3]倪素香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调查研究》中,针对学校辅导员的配置上及学生的满意评价上体现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仍存在着稳定性差,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规划和制度保障,组织体制不完善和人员配备不齐全等问题,[4]提出加快破解制约高校思政工作的评价弊端,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更加科学。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优化内容供给、勇于改革创新,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逐步提升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度,并强化思政的育人功能,才能稳固高校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功能及其实现的研究

骆郁廷在《“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中提出,只有从“课程、实践、文化”三条线深入全方位开展育人工作,在具体工作中相互借鉴,互为补充,才能增强整体的育人功效,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创新育人功能。[5]房广顺等提出以改革创新理念为先导的思政教育融合发展,充分发掘和综合利用思政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完成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6]大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之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今、因势而新,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及其方法路径的研究

近十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历着全方位的变革,在理念、方法、内容、平台和机制上相辅相成、协同创新,从各个层面保障了思政工作高效推进。从数据和文本分析可见,工作理念关键词有: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新思路比较贴近。其次,应让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发挥校园文化为核心价值、以时代精神为背景提出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为契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文化力量。教育学者主张“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学生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同时以组织结构、流程与制度等角度为突破口,深入贯彻“服务育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等。[7]

同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更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途径也得到了极大地拓展。从“经验型”“说教式”“划重点”向“注重科学思维”“双向互动交流”“个性多元化设计”转变。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博客、微博、手机、大数据等开始逐步应用到高校的思政工作之中,创新了高校思政工作方法路径,整合了网上思政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智库,加强新技术平台思政工作建设,理顺了沟通反馈机制,更能贴近大学生的生活。

(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与教学实践创新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各大高校相继加快思政课改革步伐,成效显著,以多样化的形式搭建起了学生与老师的桥梁,让思政课“活起来”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入脑入心的“兴趣课”。

中国人民大学在思政课建设上打造“一体两翼”的教学模式。“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融合了研究型和互动型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清华大学等掀起思政课APP网络空间,着重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环境,形成了“线上+线下”全方位教学。武汉大学等关注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成长变化,鼓励学生以新媒体、新技术来表达自己对于思政课的感受。中国美术学院则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兴趣进行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开创出一套“课堂串讲+名师讲座+经典阅读+课堂讨论+实践教学”五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南开大学发扬了本校的“知中国·服务中国”的育人传统,把思政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将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为广大有志青年树立了新的榜样。北京理工大学依托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VR技术和现场讲解,将书本文字变成“鲜活”的情景思政课。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与教学实践上不断创新,“接地气”的思政课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爱,以思政课为抓手的思政工作也日益形成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大思政”格局。

(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挑战与未来趋势研究

从外部环境来看,高校思政工作中仍存在着薄弱的环节,易受社会环境影响,社会变革和多元文化冲击。体现在学生的价值取向明显功利化和道德观念上泛化上,造成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的缺失。从内部环境来看,学校思政工作重视程度、思政工作者素质、特殊学生群体等制约着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如:高校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度缺失,校园主旋律宣传引领不到位,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低下等这些都不利于高校思政工作良性循环。[8]

从时代特征来看,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为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提供条件与机遇的同时,也容易使人被技术“支配”,产生依赖性、复制性、沟通性等发展障碍。同时网络和新媒体阵地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也受到了冲击与挑战。对于如何将传统思政教育与信息技术特色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需要我们再不断的尝试之中摸索和检验。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