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廓学说临床价值的思考

2019-04-28杨光孟超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银海学说八卦

杨光,孟超

八廓学说是中医眼科学独有的、基于眼局部不同方位分析眼部疾病时相关脏腑病因、病理的辨证理论。八廓学说自形成以来即存在争议,历代眼科著作虽多有记载却少有临床应用的记录,近现代以来更是罕有临床应用报告。现代各版本科教材《中医眼科学》[1]均未介绍八廓学说,近几年出版的中医眼科学著作中只有第二版《中医眼科全书》[2]对其进行了简要介绍。客观地说,八廓学说目前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上均已基本处于“休眠”状态,有必要对其学术价值进行理智的分析。

1 八廓学说的形成源流及基本内容

八廓学说可能形成于宋末元初,在学术上受《灵枢·九宫八风》和眼科五轮学说的启发和影响,并将道家八卦之名直接引入逐步丰富充实,经历了从医学哲学理论开始,力图与临床结合,却渐渐走向具有神秘色彩的纯理论结局的发展过程。

目前所知关于“八廓”之名最早见于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故方论有五轮八廓……”,但无具体论述。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七窍门》首次解释了八廓的名称含义,云:“廓为城廓,……匡廓卫御之意也”。至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已有八廓理论的雏形,并且开以“图”的形式介绍八廓理论之先河。观其图所绘的眼不同部位的八廓所属,实未脱五轮的影响,如两眦为“火”,瞳神为“山、水”,黑睛为“风”,白睛为“天、雷”,胞睑为“泽、地”。 可以看出其仍是按照眼的解剖部位分来分“廓”,不过是换了八卦所代表的自然物象之名而已。并且其眼局部的分位与“五行”相关。另有《得效方》[3]一书(疑为《世医得效方》的不同传本,待考),其中的“八廓之图”此类似,但并不完全相同。

托名孙思邈的《银海精微》,其八廓定位与《世医得效方》大致相同,虽然认为八廓“无位有名”,却在形式上完成了八卦卦名、物象之名、八廓廓名与脏腑的对应,如,乾卦—天廓—传送之廓—大肠。其眼部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尚未脱离五轮的影响,但“八卦”的形式已趋完善(图1)。

图1 《银海精微》八廓图式

明·《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以“八廓歌”的形式首次详细介绍了眼科八廓的内容,除了八廓的名称、眼部解剖定位、脏腑归属外,还简单列出症状和治疗原则,应该是最早记述八廓学说全面内容,且将八廓理论与临床紧密联系的记述。如,“关泉廓”—八廓名称,“小肠之腑属关泉”—脏腑归属,“两眦”—眼部解剖定位,“多生热泪痒”—临床常见症状,“但调经脉自然痊”—治法。但并非所有的“廓”都能与眼局部一一对应,如传道(导)廓、津液廓、会阴廓,均无明确定位,但其症状均有“翳”的描述,可见此三廓皆涉及黑睛;而养化廓、报阳廓只是眼病症状的描述,未能指明该廓到底在眼的哪个部位。可见该书成书时期的八廓理论还是初级的、粗糙的,但已基本脱离了五轮学说的主要内容。

明末及清代八廓学说已经完全脱离五轮的影响,即已不再按黑睛、白睛等眼的不同解剖部位来分廓,而是完全依八卦学说按照方位来命名廓了;其理论也越来越繁琐,并渐渐脱离了临床。其代表有《审视瑶函》、《目经大成》等。《审视瑶函》中有“八廓定位之图”“八廓歌括”“八廓主病”“八廓所属论”等四节论及八廓,在形式上“八卦卦名—八廓廓名—眼部定位(图示)—脏腑归属—主病”已经完备。《目经大成》卷首先列“八廓定位形图”及“八廓分属形图”,卷一又有“八廓”专论。其八廓廓名、定位、主病等与《审视瑶函》有很大不同,如眼部的定位“乾为白珠”“震为青睛”“离为内眦”“艮为上睑”等等,可见其定位类似于五轮,仍是按照眼的解剖组织分属不同卦位。

另外,清代的大部分眼科专著及一些类书中,对八廓多有记载,如 《张氏医通》《银海指南》《眼科纂要》《异授眼科》《医宗金鉴》等[4]。

表1 历代文献对八廓定位和所属的表述[5]

2 存在的问题

2.1 与五轮学说的异同

《银海指南》论及八廓时引用了《灵枢·大惑论》的“裹撷筋骨血气之精……”,似乎说明八廓与五轮同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八廓学说的要点是将眼球视为一个以瞳神为中心的圆,然后依八卦将其分为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依八卦学说和中医脏腑学说进行命名,并将该部位与脏腑及自然界事物相联系,进而对该部位异常症状(主要是血络)进行脏腑归属及病性分析,以指导治疗。在临床应用时,如《审视瑶函》所言,可凭血丝“或粗细连断,或乱直赤紫,起于何位,侵犯何部,以辨何脏何腑之受病”。而五轮虽亦是以瞳神为中心,表面上是依同心圆划分,实际上却是依解剖部位划分。

可见廓与五轮均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而产生,其目的都是要将眼局部与全身脏腑相联系,探求眼病的病因,指导眼病的治疗,因此两者都是符合中医整体观思想的;在方法上,都是按照哲学概念对眼局部进行划分,然后将划分后的不同部位归属不同脏腑。两者最主要的不同是,五轮学说对眼的划分遵从了眼组织的大体解剖(黑睛、白睛、两眦、胞睑、瞳神),同一“轮”即大体是同一组织、在生理上同一功能,在病理上同一病因,显然就更可能归属同一脏腑;而大部分著作中的八廓,是按八卦之方位划分,在同一个功能组织上,只是因发病方位不同就归属不同脏腑,病因、病机也就因此不同。如辨证金疳、火疳等白睛病时,不论其发生部位在白睛上下内外,依五轮辨证均属于肺。若按八廓辨证,以《银海指南》的八廓方位为例,白睛上方与下方,分属离卦和坎卦,在性质上水火相反,所属脏腑也不同,则发生于白睛上方和下方的同一疾病所属脏腑完全不同,治则治法、遣方用药亦随之完全不同,这显然是脱离临床实际的。

2.2 名称及定位、脏腑隶属关系混乱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八廓学说对眼部的具体定位及脏腑归属、主病等,因时代、作者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至今没有形成公认统一的八廓定位系统。《银海精微》与《异授眼科》都说八廓“无位有名”,是说有八廓之名,而无具体定位。其实发展至清代,八廓并非“无位”,而是其定位繁杂,各家不一。八卦卦名基本是相同的,但不同作者的八廓廓名不同、八卦与八廓的对应关系不同、八卦方位排列方式不同、八廓在眼部定位不同,最关键的是八廓与脏腑对应关系不同,如:《目经大成》以下方为巽位、震位,与胆、胃相关;而《银海指南》以下方为坎位,与肾、膀胱相关;《审视瑶函》以内眦为震位,与肝胆相关,而《目经大成》以内眦为离位,与小肠、命门相关,等等。其实名称不统一并不重要,关键是相同方位的脏腑归属不能混乱,否则临床如何应用呢?正如现代《简明中医词典》[6]“八廓”条指出:“……至于八廓的位置,内应脏腑以及临床意义的等,历来各家说法不一。……由此,它在临床上的应用远不如五轮普遍。”如果确实眼的某方位病变与某脏腑存在固定的对应关系,发现并验证这一关系并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和精密仪器,只要临床细心观察,积累总结即可,可为何数百年来临床医生何止千万,竟然形不成统一认识?这也与五轮学说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对肉、风、气、血四轮分别内应脾、肝、肺、心从古至今基本没有异议,而对水轮则大家均认为“不唯属肾”。可见临床医生最注重的不是书上怎么说,而是能切合于实际、验之于临床。

2.3 其他

假设八廓学说能够成立的话,那与五轮学说的矛盾将无可避免,临床将如何取舍?从有限的介绍八廓学说临床应用案例来看,均为八廓与其他辨证“相结合”的结果,即使不考虑八廓,运用阴阳、气血、脏腑、经络、五轮、眵泪、翳膜、六经等辨证方法就完全可以得出相同的正确辨证结论,八廓只是一个“托名”而已。不妨设想一下,如下方白睛出现血络,粗大紫滞,假定八廓学说已经统一,下方属于某脏某腑,那应该如何辨治呢?临床不外两种情况,一是眼部及全身(包括舌脉)并无其他异常,二是眼部或全身存在不适或疾病或舌脉异常。那么,前者只是有白睛粗大血络,并不存在病证,无需治疗;而后者可以根据眼部除血络粗大之外的症状辨翳膜、辨眵泪、辨目赤、辨视觉等辨治;并根据出现的全身不适及舌脉异常进行脏腑辨证施治,完全无需考虑八廓。

另外,彭静山先生有“眼针疗法”[7],即以眼眶为轮进行八卦分位,与相应脏腑相对应,通过针刺眼(眶)部,治疗全身疾病,对中风、急性疼痛性疾病疗效显著。该疗法虽然也是将眼部依八卦分部,但其一,其定位是在眼眶而非白睛,且方位与八廓学说中任何一家均不一致;其二,其理论是认为脏腑肢体有病时在眼眶相应部位针刺可以获效,即眼眶相当于穴位(故名“眼针疗法”。尚有“耳针疗法”“鼻针疗法”等),而不是认为脏腑及其他身体部位的病变会影响眼部(如造成眼区血络异常),所以该疗法只是一种独特的针灸取穴方法而非诊断或辨证方法。可见眼针疗法与八廓学说除部分名称相同外并不存在理论联系,至今亦无文献证实八廓学说与眼针疗法存在渊源或相互借鉴的关系,因此眼针疗法不能作为八廓学说价值的佐证。

3 结语

综上述,笔者认为,八廓学说虽然反映了“眼与全身相结合”的整体观,但比起五轮辨证及辨目赤、辨眵泪、辨翳膜等其他眼科辨证来并无特殊的临床价值。通用教材的各版《中医眼科学》、《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均已不再介绍八廓学说也说明了这一点。当然,在医学史、古代哲学史等方面八廓学说仍然具有一定文献价值[8]。

猜你喜欢

银海学说八卦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伏羲创八卦
Physical Therapy Modalities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
Analysis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 Thoughts in Treating Eyelids Diseases in Essential Subtleties on the Silver Sea (《银海精微》)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银海扬帆三十载
世相八卦
世相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