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排行榜视角下的中医药类院校学科建设与发展

2019-04-28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排行榜竞争力中医药

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310053

高校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基于科学合理的学科评估体系对学科建设进行绩效评价具有导向、鉴定、改进、激励和管理的功能。为了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的目标,基于学科评估体系所进行的院校排名作为一种综合型的社会评价方式将是提高学科水平及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代表的中医药类院校而言,如何在激烈的同类院校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上升空间,是摆在学校“十三五”后半阶段乃至更长时间里所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因此,深入分析现有国内外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对于探索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有效路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各国相关机构在学科评估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从媒体、学术界及公众关注度来看,影响较大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主要有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排行榜(邱均平主编,以下简称“武大版”),其排名结果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同。在理论研究方面,黄容霞和Lennart Wikander[1](2014)则借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科研国际评估的经验,对国内院校的学科国际评估进行了分析;齐锰等[2](2014)基于我国学科评估历史,探讨了学科评估的特点及其对地方院校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赵慧辉等[3](2015)则依据第三轮学科评估的数据,认为只有在同时满足内部学术发展需要和外部建设要求的情况下,中医药院校各学科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王立升等[4](2016)回顾了我国学科评估的发展进程并解读了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措施;马铁东等[5](2018)认为虽然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与前三轮评估相比,评估理念进一步得到更新,但从确保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的角度看,也表现出指标体系不稳定、部分指标欠合理、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完善;张巧月等[6](2018)通过对第四轮学科评估我国独立建制医科大学评估结果进行比较,认为学科评估为推进我国医药类大学的学科建设、推动“双一流”建设提供了重要参照。

基于上述理论研究,本文将主要基于以“武大版”为代表的现有学科评估体系,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分析作为中医药类院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学校学科建设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拓展学校发展空间、提升学校排名提供可资参考的发展思路。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基于“武大版”学科评估体系,分析中医药特色型地方院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自2004年以来,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按年度连续发布《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武大版”排行榜分别建立了中国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三级指标。2017年初,中心完成了2017—2018年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工作,连续第14次发布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本次评价最终获得了617个排行榜,包括20个大学教育竞争力排行榜和574个本科教育竞争力排行榜。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侧重教育投入、产出和效益的评价,评价指标较为全面、系统,是国内目前最为详尽、排行最多的大学评价,其指标全面地帮助考生和家长了解不同层级的大学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及效益的现状。由于该榜单涵盖高校多、影响力大,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成为衡量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的重要依据,浙江省教育厅评价省重中之重学科,遴选重点建设高校提及的学科排名即依据该榜单。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双向比较分析方法,从评估的视角基于“武大版”大学评估体系,对该排行榜2011年至201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学校综合排名、研究生教育排名、学科和专业排名等指标对浙江中医药大学与省内部分高校以及国内部分同类院校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密切追踪关注学校在主要学科评估体系中的地位与轨迹,以进一步明确学校学科建设的重点和关键。

2 研究结果

本部分重点基于“武大版”排行榜的指标体系,介绍学校综合排名、研究生教育排名、学科和专业排名情况,并同省内部分高校与国内部分同类院校进行比较分析。

2.1 综合实力排名 学校近7年内在《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当中》总体排名情况变化不大,有一定上升趋势。2011至2017年,省内排名中名次上升至第6位,且居于稳定,在全国医药类院校排名中基本能维持在20名上下,全国一般大学排行90名左右,在中医药院校当中也是维持在第7位。见表1。

2.2 科技创新竞争力排名 学校在2016-2017年浙江省主要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中,基本与其他高校维持在同一水平范围内,与其他同类医药院校相比,整体科技创新竞争力差异并不明显,总排名维持在第164名的位置,学校并不具备显著优势。见表2。

表1 学校在《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的排名

表2 2016-2017年全国主要医科类院校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

2.3 研究生教育竞争力 自2004年起,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连续对外发布《中国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评价报告》,并逐步扩大范围,完善指标,新增诸多高校与专业学科。截止至2017年,榜内共包括中国研究生教育按31个省、市、自治区(未含港澳台地区),按61个研究生院,按570(13年485)所高校(含分省、分类型),按12个学科门类,按98个一级学科,按374个专业(学术型)和37个专业学位一级学科的排名。

2.3.1 整体排名情况 学校近5年在《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排行榜》中,受多方影响,整体排名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学校总得分情况显示,学校整体竞争力趋于浮动变化。学校在省内竞争力及同类医药院校中的竞争力整体保持不变,但由于近年武大评价体系中增加了部分高校,学校排名略有下降。见表3。

2.3.2 学校学科、专业竞争力排名 学校一级学科优势不明显,在《中国大学分专业排行榜》中起伏较大。其中中医学、中药学在同类院校中排名稳定,除2012-2013年间有较大幅度下滑外,其余年份保持领先。其余一级学科不能占据领先地位,竞争优势不够凸显。学校部分专业在2016年《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具有一定地位,但多数学科处于弱势,专业间、学科间发展极不平衡。见表4。

3 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研究发现,作为一个行业特色型地方院校,学科评估体系参照下的浙江中医药大学,其学科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3.1 学科缺乏整体规划,专业两极化现象明显 学科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专业两级分化明显,强势专业保持领先排名,弱势专业不见起色。学校部分省级重中之中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局部重点学科,如中药学、针灸推拿学等学科优势明显,能够保持稳定发展。但学科规划缺乏整体协调性,专业布局与学科结构不够科学合理,专业面偏窄,内涵有待丰富。忽视对弱势学科的发展造成了“跛脚”前进的状况,对学校整体竞争力的发展与整体实力的提升造成负面影响。

表3 学校在《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排行榜》中的排名

表4 学校部分一级学科在《中国大学分专业排行榜》上排名变动情况

3.2 学科间单独发展,忽视学科整群优势 优势学科间一直处于孤立发展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仅带动该学科或其学科下某个单独专业的发展,并没有引起相应学科的连带发展效应。各个学科间处于割裂状态,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科间研究方向相互雷同,不利于发挥各自的特色与优势;二是学科间没有形成学科点全体人员及资源的整合利用与优势互补,研究力量较分散。

3.3 科技创新竞争优势不明显 学校在省内院校及省内外同类院校中科技创新竞争力相比,基本维持在平均水平,科技创新竞争优势不明显,整体发展平稳有余而进步不足,并未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学校缺乏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与投入,缺乏对国计民生等问题的探索,缺乏对与国际接轨的课题项目的研究,在科技创新领域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亟待加强。

3.4 资源配置不合理,科研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近年来,我国科技研发支出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力度不可谓不大。科研经费投入较多,然而科研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科研创新活力和科研效率偏低,高校科技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学校在科研投入上总体增长较快,科研产出的数量基本随着学校科研投入的数量增加而增加,但单纯重“数量”,在“质量”与应用上并未随着投入增加而相应增加,反倒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说明科研质量有待提高,科研成果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对浙江经济及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实质性贡献能力不足。

3.5 科研动力不强,未能最大程度发挥学校特色与专业优势 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竞争能力偏弱,在省属高校300强中,名列163位。创新动力和科研动力不够,梯队建设存在不足,表现在科研带头人尤其是学术造诣深的带头人数量不足且常不稳定,个别学科梯队多是临时拼凑而成。梯队队伍缺乏组织,多是科研人员个别集合,梯队成员间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难以形成凝聚力,难以彻底发挥学校中医药特色与专业优势。

4 中医药类院校学科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如何在激烈的院校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上升空间,是摆在中医药类院校“十三五”乃至更长的时间里所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作为一所行业特色型地方院校,学校的自我定位为“以中医中药为特色,多学科协同发展,优势突出,具有国际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围绕这一定位及建设任务,为促进学科发展,短期内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高度重视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针对优势学科制定明确的学科发展规划。由于学校拥有特殊的行业依托和明确的人才输出导向,学校相较于一般高等院校,具有较为明显、突出的学科优势,这是立校之基,也是强校之本。其中,中医学、基础医学、中药学和药学等优势特色学科的大力培育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曹维明等[7](2018)认为中医药院校学科建设及专业设置时,应综合考虑结合自身现有资源、学术特色、人才优势及与当地产业的融合发展。围绕专业优势和行业依托,大力培育优势重点学科,这也应是学校今后整体规划中不可动摇的一条积极、稳健的发展道路。

其次,针对性地制定弱势学科发展规划,在弱势学科建设中坚持学校行业特色,避免与综合性大学趋同发展,找准自身定位。弱势学科不能任其自生自灭,更不能一切不了了之。学科拓展应以学校自身优势学科为中心,逐步、分层、分期地向周边拓展。一方面,制订优势学科引领弱势学科发展的“哺育计划”,以强带弱,实现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制订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生物科学及公共管理等相对弱势学科主动向学校核心专业靠拢的“向心计划”,使学校中医药相关专业立体化、多维化。科研工作也应如此,摒弃学校特色会使学校弱势专业的教学以及科研工作面目模糊、发展思路不清,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第三,积极优化学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真正做到产学研优化互动、协调发展。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创办、创新环境建设等方面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学校与各级科研机构、尤其是国际领先的科研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直接关联。“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立足于中医药科技创新,以提高中医药医疗健康服务能力为主要目标,既在一些重大特色科研项目中加强与国际、国内顶尖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又在人才交流和科技创新资源互动上形成长效合作机制,不断锻造学校科技创新竞争的优势,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第四,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科研等质量管理、奖惩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就科技人才激励、评价以及收入分配等重大问题广泛征询教师、科研人员的意见,并逐步完善,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能动性与创造力,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科研成果评价体系里,应重“质”不重“量”,科研激励应向高水平、社会服务能力较强的科研成果倾斜,不仅可能有效提升科研成果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同时也可以极大地发挥导向作用,为学校未来科研注重学术内涵、注重社会贡献和遏制学术浮躁风气产生深远的影响。

5 结语

尽管现有的排名机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发展并不完全成熟,指导意义也不能人为扩大,但随着高等教育领域招生、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大学评价及学科评估必将逐步完善实现评价的常态化。2018年,浙江中医药大学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及浙江省三方共建高校及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因此,紧密关注大学排行榜,帮助学校完成自我诊断,了解自身优势和不足,为学校进行动态调整和绩效评估提供科学的有力依据,将大大推进高校的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中医药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从这一意义上而言,今后应当更加密切关注大学评价的发展动态,以进一步明确学校学科建设的重点和关键,确定学校的长期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排行榜竞争力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排行榜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排行榜
排行榜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