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巷说百物语》的叙事策略

2019-04-27胡晓俐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4期
关键词:叙事策略文化内涵

胡晓俐

内容摘要:日本小说家京极夏彦的名作《后巷说百物语》是一部具有特殊魅力的“妖怪小说”,通过对小说的叙述策略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独特的叙事空间和叙事视角,也揭示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京极夏彦 叙事策略 文化内涵

京极夏彦是日本著名的作家,他是独具特色的“妖怪”推理作家,也是新本格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是妖怪文化的推广者,在妖怪文化上的深厚造诣,也让他不同于一般的推理小说家。“巷说百物语”系列是他笔下的系列作品,《后巷说百物语》是本系列第三部,也获得了130届日本大众文学最高奖项“直木奖”。

“百物语”是江户时期流行于日本民间的一种民俗活动。传说在夏天的夜晚,点100支蜡烛,说完一个怪谈吹熄一支蜡烛,等到说完100个怪谈蜡烛全部吹熄的时候,妖怪就会出现。因此,许多讲述妖怪故事的书籍刊行之后,名称经常带有“百物语”三个字,它们被称作怪谈文学。怪谈文学始于室町时代,在江户时代大为流行,类似于我国的志怪小说,可以说怪谈文学就是京极夏彦“妖怪推理”的鼻祖。收录在“巷说百物语”系列中的,主要讲述以御行又市为首的一批江湖人士,以妖怪为名设局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犯罪案件的一系列故事。这个系列和京极夏彦其他的妖怪小说一样,所谓脱离现实生活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妖怪”是不存在的,故事的核心是人,“妖怪”是因人的心结产生的。但是小说中的“妖怪”不是出于作者编造,关于妖怪的传说都来自于日本民间文化,在人们口口相传的过程中,深深地占据了人们的心灵深处,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真实的希望和恐惧,是特定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体现。京极夏彦对“妖怪”的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在他的笔下,妖怪的历史也是心灵的历史,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通过“妖怪小说”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京极夏彦将人们的心灵展现出来了。

不同的文学体裁,通常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妖怪小说”是充满瑰丽的想象力的妖怪文学,它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通过对《后巷说百物语》叙事策略的深入探讨,我们对它传达的文化内涵也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1.叙事内容的二元

《后巷说百物语》叙事内容的二元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就是常人与妖怪、并由此衍生出的被人心扭曲的世界和正常世界的对比,这一点是整个《巷说百物语》系列的共同特征;其次是《后巷说百物语》独有的今昔时间对比,是当下和过去两个空间的并置,在这部作品中,当下和过去巧妙糅合在了一起,成为了互相对比、又有动态联系的有机整体。

《后巷说百物语》是妖怪物语,其中发生的故事都不能以常理来理解,每个故事都以一个日本妖怪的名字名篇,有时一篇之中不止有一个妖怪,通过又市一行人的操作,现实中发生的诡异事件被当做妖怪作祟来理解。比如本书的第二个故事“天火”,商店中突然发生火灾,并且在火团中出现了商店老板前妻的脸,种种诡异的事情引发了大家的恐慌,而一等巡查矢作剑之进无法断案,向收集百物语的山冈百介求助,取得了灵感,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火灾纯属偶然,但是商店老板和后妻之前联合密谋杀害了前妻,心有亏欠,才在火团中看到前妻的脸。看起来妖怪的存在是可怕的,但是揭露真相,某些人犯下的罪行、他们邪恶的人性却比妖怪还要可怕。他们的邪恶,也和普通人的平静生活产生了对比。

《后巷说百物语》也是一部今昔相互交织的作品,当下和过去成了作品中相互对立、又互有联系的部分。“过去”是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各个藩国统领地方,人们不相信世事会发现变化;“现在”是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学习西方进行革新,推崇科学理性,过去的妖怪传说皆成为怪谈邪说,各种奇异的事情发生,却无法得到合理解释,一时间人们的心灵与过去隔绝,处于心理危机之中。两个不同的时空,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環境,它们交织在一起形成参照和对比。小说主人公山冈百介此时已经是一个老人,他向年轻人们讲述过去和伙伴们经历的妖怪故事,用过去的经历给他们提供破案的灵感,生活于科学时代的人们,竟然一时间沉迷于古老的怪谈,热衷于谈论妖怪。小说中过去和现在交织进行,有时候过去和现在没有因果关系,比如《天火》,有些是当下居然过去和现在相互承接,比如《五位光》、《山男》,《五位光》中又市伪装为神明,将失踪少年带给他的父亲,多年之后又再次化身神明,只是为了抚慰少年长大之后对母亲的一腔思念之情,是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有的故事中,主人公山冈百介对当下的科学理性观点提出质疑,比如《红鳐鱼》,过去的人们对神明心存敬畏,而在维新、启蒙的当下,人们推崇抽象的理性,对人的现实失去了感知,比如《山男》中也提出在维新之后,幕府时期以行乞、讲故事等为主的贱民却失去了身份,过得比过去更加悲惨。同时,主人公也认识到国家和文化整体上是在不断成长的,在未来的时代当人们不再相信妖怪,妖怪的存在也不会让人们感到恐惧,但是人们的心也没有地方承载了。可见,二元叙事不仅仅起到让作品更为生动、丰富、好看的作用,其背后也蕴藏着作者对时代变化的辩证性理解,对日本维新之后唯科学价值观的反思和批判,对人心在何处的深深忧虑。

2.叙事视角的分析

视角指叙事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和状态,或者说,叙事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视角是一部作品“看待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和一般的志怪小说比起来,《后巷说百物语》毕竟是一部推理小说,具有非常复杂的视角转换,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常常相互转换,达到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效果。

以本书第一篇《红鳐鱼》为例,叙事视角是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之间熟练切换的,故事中矢作剑之进和他们的朋友们谈论怪谈的真假问题,争执不下,来看望主人公山冈百介,百介开始给他们讲述自己年轻时候被海岛掳到孤岛上的所见所闻,这一部分开始在第一人称讲述和大家的讨论之间穿插,而百介的第一人称又使得他的讲述可以深入到内心感受,比如他在船上看到月光的时候内心的感受,被迫走上孤岛,看到岛上的种种不合理情形,包括岛主强行杀害岛民,以及岛民逆来顺受的态度对百介造成的巨大冲击,如果没有细致的第一人称,这一部分的故事就不会如此生动,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第一人称的部分具有浓浓的抒情性。而第三人称的插入,还有大家适时的谈论,又会及时解决大家内心的困惑,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之后主人公山冈百介又围绕着岛民和红鳐鱼的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这一部分用来分析岛上的遭遇和妖怪“红鳐鱼”之间的关系,点明了主题:世界上并没有完全正确的事,也没有完全错误的事,一系列不同遭遇都是在不同文化模式下形成的,而文化模式是不稳定的、不会永恒的,以此结束了这个话题。但是这个故事并没有真正结束,因为是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所以百介隐藏了故事的结尾部分也就是揭秘部分,其实百介的朋友又市他们发现了海岛上岛主和岛民的“恶”,并且秉着惩恶扬善的目的对岛主进行了惩罚,至此一切谜底揭晓,《红鳐鱼》的故事终于圆满结束。也就是说故事中的真相往往是事后才加以揭露,在过程中往往以妖怪的存在构成不解之谜,吸引读者阅读下去。

叙事视角的转换也让作品具有了更深的意蕴。又市等人总是以妖怪的名义做着惩恶扬善的工作,但是通过视角的转换,单纯的惩恶扬善行为也具有了道德上的含混性,解读小说变得复杂了。比如《红鳐鱼》这一篇,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作品进行截然不同的解读:如果侧重点在百介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上,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文化模式没有一定的对错,没有一定的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重点在文化多元性上。但是如果侧重点在惩恶扬善的行为上,又可以认为正义的存在是必然的、绝对的。小说的意蕴是多重的。

3.叙事的文化内涵

在当下社会中,随着科学进步,妖怪的存在已经成为无稽之谈,人们并不相信妖怪,但是京极夏彦的妖怪怪谈仍然能在日本引起轰动,陌生的“日本妖怪”甚至在中国也获得了众多的读者,这是因为京极夏彦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折射出特定时期的社会心理,同时也是作者独特创造力的体现。

巷说百物语系列的故事从幕府到幕末,又跨越到明治维新时代,作者用扎实的细节表现了日本一个时代的变迁。崇尚怪谈的江户时代,遍地是藩国,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看到的是以武士为尊的特殊时代,还有像阿银这样的傀儡师、又市这样的诈术师,甚至还有天皇派和幕府派、平源两家的明争暗斗;而到了明治维新之后,整个国家摇身一变,崇尚科学理性,妖怪怪谈几乎没有容身之地。然而,即使時代再怎么改变,当人们直面人性之时,仍然会觉得惊恐,心里依然会受伤,仍然渴望着对生活合理的解释。不管到了什么时代,人性,人的心理似乎都有令人无法猜测的部分。小说中存在着比妖怪还可怕的人类恶魔,但是他们之中有的人是情有可原,甚至变成这样的恶魔样完全是天生,并没有什么可以释怀的原因,只能理解为心理疾病,人们对心理疾病的存在无法解释,只能理解为妖怪,方能稍感释怀。其实故事放到当下又何尝不是一样,人的心理对现代人仍然是谜一般的存在。这就是京极夏彦妖怪物语的魅力所在吧。

参考文献

1.后巷说百物语,[日]京极夏彦著,刘名扬译,南海出版社,2014版

2.巷说百物语,[日]京极夏彦著,萧志强译,南海出版社,2014版

3.叙事学,胡亚敏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

4.叙事学导论,罗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版

5.新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法]热奈特著,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版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叙事策略文化内涵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