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数学公开课,其实真的很简单
2019-04-27苏遗华
苏遗华
摘 要:公开课是学校教学研讨的主要形式,可是有很大一部分老师怕上公开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提出做到三点:课前备课“勤一点”,课堂上课“懒一点”,课后评课脸皮“厚一点”。
关键词:公开课;小学数学;勤一点;懒一点;厚一点
公开课,是当前学校教学研讨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师成长的主要路径之一,可是现在,很多教师不愿上公开课。据笔者所知,教师不愿上公开课的原因有三:一是怕出丑,课上砸了,面子上过不去;二是怕累,课前要收集素材,写教案,制作课件,准备教具,费时费力;三是怕评,课后少不了研讨评价,评价时少不了有人捡三挑四。有此三怕,老师们就会互相推诿:青年教师说自己年轻,经验不足,需要向前辈学习;中年教师说自己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一个活宝,时间上忙不过来;老年教师则说自己是朽木一棵,不中用了,让年轻人去锻炼锻炼。如此,就严重影响了公开课所产生的效益,制约了教师的成长。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上好公开课,特别是上好小学数学公开课呢?笔者认为,上好公开课,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做到“三点”,就包你无忧无惧、怡然自得,甚至春风得意。
一、课前备课“勤一点”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中谈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极其成功。课后有人问他:“您这堂课讲得这样好,请问备课用了多长时间?”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不过,对于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无数优秀教师的经历表明,平时留心收集素材,课前精心备课正是他们成功上好公开课的关键。此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如果把一节完整的课分为课前备课、课堂上课、课后作业批改及辅导学生这三个环节,用10分精力来衡量,那么教师花在备课、上课及作业批改三个环节的精力分配应为5∶3∶2,即备课应花五成精力,上课只花三成精力,在作业批改上花的精力就只有两成。只可惜很多教师把这个比例搞反了。
那么,备课“勤”在哪里?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首先“勤”在研读课标,研读教材,把握编者意图,把握重、难点,把握学情,精准确定教学目标上。公开课最失败之处是执教者心中的目标意识不强和制定的教学目标不精准。执教者目标意识不强,在教学上反映出来的是“游离”“离散”和“零乱”,教学过程不清晰,不流畅;教学目标不精准,在教学上反映出来的是胡乱作为,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知识,不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方法。要想成功地上好公开课,首要的是在研读课标、教材上下足功夫,也只有這样才能做到“起点低”“目标明”“路径直”。“起点低”是说在教学设计时,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设计的数学问题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如果设计的数学问题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学习时迈不上第一级阶梯,跨不过第一个坎,就会产生学习障碍。“目标明”,一是指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比如“学生在2分钟内能完成10道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且正确率在80%以上”;二是指目标正确,目标即方向、目的地,“方向对了,路再远也会到达”,在这里指教学达成。“路径直”在教学上指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要恰当,教学效率才会高,教学效果才会好。“起点低”“目标明”“路径直”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割裂开,就好比给人指路,从哪儿去哪儿,选取什么交通工具,走哪条路才是捷径。经人指点后,行者心中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从起点到终点的线路图,加上正确的交通工具,他才能到达目的地。
其次,“勤”在实物教具学具的准备上。“实物教具学具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对实物教具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获得直观感受,形成表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再抽象概括揭示概念。只可惜很多教师忽略了实物教具学具的辅助作用,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制作花里胡哨的“PPT”上。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执教小学数学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一课时,直尺就是一个很好的实物教具。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尺的刻度,用手指的指甲与“1厘米”比较以及用直尺度量等一系列活动,积累数学经验,构建“1厘米”的长度模型。如果用“PPT”演示直尺就虚化了,学生观摩课件会形成错觉——“哇,1厘米有半拃长”。个人认为,“PPT”是教学辅助工具(这里说的是辅助),有“辅助”才有用的必要性,起不到“辅助”作用就不用;“PPT”不能替代实物教具学具;“PPT”实用、能用就好,不一定要精致完美。精致完美固然好,但花时用力过多,得不偿失——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成本,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事尽量不做。
二、课堂上课“懒一点”
上课“懒一点”,这是由教师角色确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上就定位了教师角色: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喧宾夺主,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由“迷信讲授,偏好灌输”转变为“相信学生有学习的潜能,愿学、会学、能学好”,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空”,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展现成果的舞台”。
这就好比种水稻。多少年来,农民都是把秧苗插在水田里,插得规规矩矩,插得辛辛苦苦,但产量并不高。后来,农民们把插秧改为抛秧。他们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端着育秧盆,姿态优美地抛出秧苗。这样做,带来了丰收。为什么?在拔秧苗和密植插秧的过程中,秧苗的根系受到折磨,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遭到破坏;而育秧盆里培育的块状秧苗,随意均匀地抛在水田里,它们的先天机能受到保护,它们的生长空间得到足够的供给。它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当然更有可能高产。
类比到教育上,我们现在正在做着类似插秧密植的工作。我们把学生的一切思维活动局限在一个细密而规矩的田垄上。他们被老老实实地安在那里,没有自我生长的自由,只能服从于别人的设计。而这种规范的设计最终戕害了学生的学习天性。要让学生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去学习,我们就应该提倡:顺其自然,少教多学,不教而教。
上课“懒一点”也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无所作为。“懒一点”不是撒手不管,而是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时“传道”“解惑”,当学生在讨论交流出现认知偏差时“引导”,当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时要参与,而不是旁观;“懒一点”是“教”少一点,“学”多一点,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体验、去感悟、去归纳、去反思、去内化,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三、课后评课脸皮“厚一点”
“脸皮厚,吃得够”,害口失羞会饿肚子。脸皮厚是胸怀,是海纳百川之胸怀,是虚怀若谷之胸怀。一个人,自己是看不到自己的。别人的意见就好比一面镜子,照照镜子,有利于发现自己后颈窝的污垢。对照别人的意见,再洗洗脸,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一定是光鲜的你。相反,怕别人提意见,封闭自己,久而久之,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一定是“夜郎”的你。脸皮“厚一点”,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别人的意见如果是正确的,从中汲取营养,能看清自己的不足;如果意见不正确,你也可以防微杜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无数名师的成长经历表明,不怕别人提意见,不断反思自己,才是教师成功的催化剂。
总之,做到以上三点,放下脸面,坦然面对,上好小学数学公开课,其实也很简单;做到以上三点,少一些功利,从容面对,上好小学数学公开课,其实也很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