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STEM+”背景下数学课程的开发
2019-04-27刘鑫鑫
刘鑫鑫
摘 要:STEM教育是基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跨学科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实施STEM教育,教师要“跨科”,学生要“跨创”。基于“STEM+”教育背景,數学教学要与科学、工程和技术牵手、联姻、对接,以便培育学生科学、信息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STEM+”背景;数学课程;课程开发
所谓“STEM”,是指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等学科首字母组合,“STEM”教育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并且这种交叉融合趋势还在发展 [1]。比如,当下已出现“STEAM”,增添了艺术学科(Art)融合。基于“STEM+”时代背景,小学数学课程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以数学学科为载体,发展学生STEM素养,是数学教学应有之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STEM教育,不仅是课程简单叠加,更是以“数学”为核心、为灵魂,融合科学、技术、工程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育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STEM+”背景下数学课程开发的内涵
“STEM+”背景下数学课程开发,主要是将数学与科学、工程与技术进行融合。数学与科学融合,能培育学生求实精神;科学与工程融合,能培育学生应用能力;科学与技术融合,能培育学生信息素养。在“STEM+”背景下,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如下内涵。
首先是“跨学科性”。“STEM+”背景下数学课程不局限于学科,要求教师不要过度关注数学学科边界,而是要淡化、软化边界 [2]。真正将学生趣味置于课程中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学者艾布特斯使用“元学科”来描述STEM。比如,数学学科中综合与实践活动,就具有明显跨界性。比如学生认识小数后,开发《买东西的学问》综合实践课程,将学生带入超市,认识商品价格。在这个过程中,辅之以商品生产日期、保质期等购物知识,并让学生理解“货比三家不吃亏”的内涵。
其次是“技术性”。实施STEM数学课程开发,需要技术支持。比如平板、3D打印机、电路板、传感器等硬件,还包括思维导图、Logo画图软件、Scratch编程等软件。技术作为学生STEM学习的认知工具,应当渗透在活动各环节。比如,复习数学概念关系结构,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让学生用Logo软件工具画图,深化学生对平面图形特征认知;教学几何形体,可以运用3D打印技术等。
再次是“协作性”。STEM视野下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联动性,学生往往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共同体,协同参与学习。在学习中,共同体成员相互启发,共同分享信息,从而解决问题。不仅学生需要协作,教师也需要协作。这种协作弥补了作为单科教师的专业局限。比如教师教学课件制作,可能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帮助;比如学生开展数学实验,就需要小组合作。比如教学“莫比乌斯圈”,为让学生认识其拓扑性,可打印莫比乌斯圈模型,让学生感知莫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一条边的拓扑特性。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STEM理念,能让学生学会整合知识,提高学生探究力和创新力。为此,教师要整合课程资源,营造STEM课程文化氛围;要“跨科”,优化STEM课程内容;要引导学生“跨创”,培育学生综合素养。
二、“STEM+”背景下数学课程开发的实践
基于“STEM+”背景,开发小学数学课程实践,主要将数学与科学、数学与工程、数学与技术等学科融合,发展学生STEM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和综合素养,培育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1. 融合科学,培育学生科学素养。
基于“STEM+”视野,教师可以借鉴科学知识、思想方法进行数学教学 [3]。比如,在做数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变量进行思考,主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考虑实验误差等。这样,能培育学生科学实验的严谨精神,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比如教学《升和毫升》(苏教版四上),在量筒中如何正确读出液体体积,是教学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从上面俯视,读数结果与实际准确结果比会怎样?从下面仰视,读数结果与实际准确结果比会怎样?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而且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不正确读数方法,其误差是怎样形成的等,这就是数学与科学的融合。
又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苏教版六下),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从科学角度启发学生怎样用实验材料,黄豆、黄沙还是水?显然,学生从砂砾空隙视角看,都很容易选择水这样的材料,这样实验更精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做实验,但学生会发现,尽管用水做实验,可圆柱体积还是近似于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为什么呢?难道是数学结论有问题?抑或是实验还存在某种误差?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科学视角进行深度思考:为什么用水做实验材料,还存在误差?通过对实验过程分析,学生发现,无论是将圆锥装满水倒入圆柱还是将圆柱装满水倒入圆锥,它们的壁上都残留着一些小水珠,这是因为水有着表面张力。明确了这一点,学生就能认识到,在做圆锥实验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将误差降低到最小化程度。
在数学教学中融合科学课程知识,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而且能丰厚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将数学直观操作与逻辑推理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 融合技术,培育学生信息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当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STEM视角下数学教学更应重视信息技术工具运用 [4]。比如教学《平均数》,教师可运用计算机函数工具AVERAGE,让学生输入数据计算。比如教学《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教师也可借助EXCEL中统计图表来展开。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能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意识,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信息素养。
教学《数据的整理》,传统教学都是教师要求学生用“画正字”方法来收集数据。尽管学生已经掌握了“画正字”的统计方法,但绝大多数学生厌恶“数据的整理”相关习题,因为,他们寻找每一个数据段的时候看得眼花缭乱,而且极容易出错。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将其与信息技术教学融通起来。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只需将数据输入EXCEL表格,然后用筛选命令,快速筛选数据;另一方面,可增进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意识,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需要统计大数据时,就能主动将数据输入电脑,借助电脑系列功能,对数据进行排序、筛选,求出最大值、最小值、平均数等。教师可以加强云平台构建,让学生的学习探究与教学反馈、评价等融为一体。由此,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整体效能。
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要注重实效,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内容的影响,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比如开源硬件、Scratch编程软件以及3D打印技术等,引导学生对之进行综合运用,让学生乐于投入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课程探究之中去。
3. 融合工程,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
数学教学尤其是数学实验离不开工程设计思想。教学中,无论是实验操作,还是实验方案制定都离不开工程思想。工程思想应当渗透、融入数学教学全过程中。将工程思想、方法融入数学教学中,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体验到广泛的STEM技能、问题和机会。融合工程思想方法,能充分發挥学生数学学习自主性、能动性。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校园的绿地面积”(苏教版五上)实践活动为例,该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后设计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比如“校园的绿地面积包括哪些地方的面积?”“这些草坪、花圃的占地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分别是什么图形?”“如果要求出人均绿地面积还应该知道怎样的条件?”第二步,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每一块绿地的形状,到校园里去测量相关数据,然后分析、比较、综合,形成初步的绿地面积计算方案。第三步,考虑全校学生人数统计,设计绿地总面积统计表和人均绿地面积统计表。第四步,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点评,提出意见或者建议。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就是一次微型工程活动,需要按照工程设计总体思路、方案,有条不紊施行。
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工程设计思想。一般而言,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工程思想,需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活动方案、影响因素、活动材料、活动操作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活动方案,这是数学融合工程思想的具体物化。
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学教学模式,STEM还处于探索、摸索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生”为本,有意识地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以数学课程内容为载体,开发、实施STEM项目活动。凸显数学教学开放性、综合性,不断发展学生高阶思维,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助推数学教学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岩,王雱. STEM+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恐龙星球”课程开发实施的思考[J]. 创新人才教育,2017(3).
[2] 张屹,赵亚萍,何玲,白清玉. 基于STEM的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践[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6).
[3] 任友群,杨晓哲. STEM视角下的教育革新[J]. 基础教育参考, 2017(1).
[4] 赵文静,张雨强. 初中数学课程中的STEM教育初探[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