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陪读母亲的需求与社会工作回应
2019-04-27赵雷雷
赵雷雷
【关键词】 陪读母亲;需求与回应;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3—0027—01
当前,农村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家长,为了追求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好的学习环境,送孩子到城镇学校就读,一些家长专职进城陪同子女就读,陪读以母亲为主,于是出现了“陪读妈妈”群体。陪读不仅仅是单纯地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远离原有生活圈的陪读母亲,如果其自身不能在陪读过程中成长,就会产生一系列相关问题。当前陪读母亲的问题与需要主要表现为内外兼修的发展需求,因而社会工作为陪读母亲提供服务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部分介入:压力与危机处理、自我职业发展需要、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社会生活的融合参与等。
一、 社会工作应当关注陪读母亲的压力与危机处理
陪读母亲同时要在陪伴、监督子女学习,管理家庭生活,协调夫妻关系以及参与的工作中转化角色,导致她们时间紧张、精力分散,身心俱疲而压力重重,面临着严重的中年危机。同时因为远离原有生活圈,社会支持系统功能无法有效发挥,使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针对陪读母亲的压力与危机处理,相关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可以开展“心灵舒压,妈妈更美”系列抗压舒压心理调适活動。如开办学习托管,由机构参与辅导孩子学习,以减少陪读母亲的压力;定期开展心理咨询等免费服务,为陪读母亲建立心理动态调控机制;社会工作者同时要引导建立“妇女关爱之家”,定期开展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和公共卫生宣传指导,邀请志愿者医生为陪读母亲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同时根据陪读母亲各自特点,建立不同支持小组促进其新的社会交往网络形成,以增加其社会资本。
二、 社会工作应当支持陪读母亲自我职业发展的需要与满足
文化素质不高是陪读母亲在城市就业的重要障碍,同时城市也缺乏与她们的时间节奏相适应的工作,因而她们基本上失去了职业发展的可能。当陪读生活结束,她们或者继续完成个体的城市化,或回到农村老家,逐步被社会抛弃。针对陪读母亲的自我发展需要,社会工作机构可以考虑在其陪读群体间开展“陪伴共成长”职业发展系列活动,包括开展陪读母亲经验分享教育活动,促进其对陪读行为的正确认识,陪读也要关注自身发展;开展陪读母亲职业技能培训咨询课堂,利用讲座、社区报、交流群等多种形式进行职业培训;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开展一对一上门辅导咨询,提供个人成长规划、法律咨询等服务;同时联系当地政府与企业等,成立妇女创业就业服务中心等,牵线搭桥;对于有意向为陪读母亲提供岗位的工作单位,可倡导其设置灵活工作时间。
三、 社会工作应为陪读母亲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帮助
当前陪读母亲主要是中年女性,因为文化和能力限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与子女沟通起来越来越难。长期的两地分居使夫妻之间无法及时、畅通地沟通交流。针对陪读母亲对家庭关系发展的需要,社会工作机构可以开展“共同目标,家庭和谐”的系列家庭关系交流教育活动。如发动社会力量开设母亲书屋,为其提供学习场所,帮助她们学习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和方法;开展智能手机网络使用小课堂,邀请陪读母亲与学生共同参与,促进亲子互动交流;开展中年夫妻关系指导,共同探讨家庭生活幸福的奥秘,提升应对家庭危机的能力,促进家庭内部的团结与合作。
四、 社会工作应致力于促进陪读母亲与当地社会的融合发展
为了孩子成长,每一个陪读母亲都应努力融入当地社会,但由于缺乏指导,陪读母亲不能尽快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同时由于能力和社会因素,导致社区公共活动参与不足,妨碍她们真正融入城市。针对陪读母亲的社会融合,社会工作机构可以考虑在其集中居住的社区周边开展“好妈妈,新市民”城市生活指导系列活动,包括城市居民与陪读母亲的结对帮扶;开通社区资源咨询热线并提供上门指导服务;倡导当地社区将陪读母亲纳入社会管理工作,开展对陪读群体的教育引导工作;同时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导陪读母亲群体建立互助团体,以实现与当地社区居民平等对话,共同对房屋出租管理、居住权益保护等公共事务进行协商交流。社会工作者也可以与学校沟通,倡导成立母亲支持团,对学校教育发展提意见,由志愿母亲组建校园安全服务队,在校园周边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最终实现培养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新市民”的目的。
总之,针对中小学生陪读母亲的需求与服务,社会工作者更应当发挥政府、社会、个人的广泛参与和介入。陪读母亲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需要更全面更深化的专业服务,使陪读母亲能在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中逐步融入社区当中,并参与社区建设,享受社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