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学生思维的孵化器
2019-04-27高超
高超
学者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以问题为中心的谈话法,这种教学法围绕问题展开谈话,从而展开教学。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继承并发展这种思想,提出了问题教学法,认为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消极,应该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积极采用问题教学法展开教学,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和发展,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作品,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一、巧妙切入,增加深度广度
学者大卫·帕金斯认为优质的思考是一个技术性的过程,需要掌握技巧。要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增加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在提问的时候就要注意找对问题的切入点。思考是一个技术性的过程,课堂提问其实更是一个技术性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巧妙地寻找教学的切入点,根据文章的体式特点提出问题,又或者围绕文本中矛盾点提出问题,结合文本的细处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切口比较小,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容易找到思考的方向,同时,这些问题也有助于学生多维思考或者是深入挖掘,对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一定的帮助。
在指导学生学习必修四《雷雨》时,我的课堂提问就从课文中一些容易被学生忽略的细节入手。我首先让学生找出周朴园回忆梅小姐时用的话语和鲁侍萍形容的话语,并展开思考:“这明明是同一个人,为何周朴园认为其贤惠、规矩,但是鲁侍萍却认为其不是小姐,不贤惠、不大规矩。两者的观点为何会差距这样大呢?”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从称呼这个小地方切入下去,发现文章中思想和情感的矛盾点,然后展开探究。在这个基础上,我还鼓励学生尝试探究周朴园的性格特点,鼓励学生思考从这种矛盾中能看出什么。学生认识到:“从这样的矛盾中能看出周朴园虽然很念旧,对鲁侍萍有情,但是他同时也有着伪善和冷漠的特点。”通过这个问题,学生抓住矛盾处入手展开分析,利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有了深入的认知。
文本细读法认为读者通过对文本的仔细阅读而对作品进行细致而准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对文本的意义获得准确和精辟的理解。在展开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我就注意提出一些有助于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给学生的自主阅读找到了切入点,让学生能在关键处深入思考。我尝试围绕精彩的标点符号、重要的词句、思维的矛盾点等提出问题,让学生找到思考的方向,提高阅读能力。
二、推敲语言,表达须要严谨
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我还常常分析自己提问的语言,思考怎样能让问题的表达更为严谨。我在提问的过程中首先围绕问题的形式进行调整,将问题分成特指问、是非问、正反问和选择问这几种类型,并根据问题的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调整自己的语言,适当地加入比较类的问题和举例类的问题,让学生的思考更为深入。除了注意提问的形式以外,我还十分关注提问的语言,注意让表达更为严谨,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思考更为深入。
在指导学生学习必修二《阿房宫赋》时,为了让学生对作品的写作手法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在设置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推敲提问语言,最后选择使用举例问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赋”的写作特点了解不够深刻,若直接让学生回答,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入手解答问题,本文是文言文课文,阅读难度较大,采用举例问的方式能更好地启迪学生思考。我提出问题:“在这篇文章中运用了不少修辞手法,‘长桥卧波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进行创作。那么,你还能找到这篇文章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吗?作者用这样的手法展现了阿房宫哪些特点?你觉得作者为何要这样写?作者所选择的修辞手法和‘赋这种文体之间是否有关系呢?”这样的问题从举例子入手,让学生关注文章的修辞手法,最后又促使学生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赋”的文体特点,能让学生的思考一步步深入下去,问题的语言选择比较合理而严谨。
为了让课堂提问更为高效,我还注意了设置追加式的问题结构。这种追问的问题往往是根据学生对前问题的思考进行补充、纠正和深化而形成的。这样的问题能让提问的语言变得更为全面,同时也让学生的思考逐步递进下去,在指导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采用追加的方式来调整提问的语言是十分好的方式。
三、捕捉时机,力求不愤不悱
要想让课堂提问更为高效,还要注意把握课堂提问的时间。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想法,但是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再提出问题去启发学生,最后让学生自己有所感悟,甚至能主动提出问题。这样的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思考情况,并捕捉好时机,利用学生的心理提出问题,让提问变得更为高效。
在指导学生学习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在学生学习前先用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林语堂认为这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同时也是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創作的作品又给人怎样的感觉呢?”这样就把握好了时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学生开始学习后,有学生提出:“作者为何那么喜欢周瑜呢?在《三国演义》里,周瑜的结局可不好,很早就死了呢。”我利用了这个时机,鼓励学生展开思考:“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这个人物呢?周瑜的少年英雄和作者的‘早生华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最后,在课后总结的时候,我又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拓展阅读:“其实,写赤壁的人很多,除了作者以外,你还知道哪些人写过赤壁吗?他们笔下的赤壁有什么不同?”这激励学生展开扩展思考。
为了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我首先注意在课前提出问题,用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次我还注意在课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衔接处进行思考,尝试启迪学生的思维;在课后我也会提出问题,这个时候的问题以促使学生巩固延伸为主,能对学生起到启发的作用,促使学生自主展开拓展阅读,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四、做好铺垫,引导主动提问
学者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的是想象力,而解决问题或许只是科学上的技巧而言。我在教学中不仅注意课堂提问,更注意设置铺垫,指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我鼓励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并鼓励学生就某些主题展开探究,精心创设提问的情境,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在指导学生学习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时,我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英雄》呢?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这个烛之武又有什么能力退百万雄师,保全自己的国家呢?”这个问题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我鼓励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尝试自主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有学生提出问题:“烛之武仅仅靠说几句话就退兵了,事情真的那么简单吗?”“烛之武有没有考虑到对方不听自己的,要杀自己,那么他又该怎样应付呢?”“烛之武是不是利用了多国之间的矛盾关系,才成功退兵的呢?”这些问题促使学生自主思考,阅读效果更好。
为了给学生的自主提问做好铺垫,我还常常给学生提供课前预习单,学生要将自己在课前预习中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是遇到的困惑记录下来。这样不仅能让我了解学情,而且还能起到鼓励学生提问的效果,久而久之就能让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提问、勇于提问的好习惯。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考得到提升,教师就要关注课堂提问的方式和提问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围绕提问的切入点、提问的语言形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铺垫进行分析,尝试改良课堂提问的策略,让提问更为高效。在这样的教学中,课堂提问逐步变成了引导学生思维深入的“孵化器”,能让学生在科学提问的辅助下逐步深入下去,掌握文本的精髓,提高自己的阅读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