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类性的比照中上出语文味

2019-04-27汲安庆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夏洛克莎士比亚戏剧

汲安庆

【设计意图】

《威尼斯商人》作为文学艺术长廊中的经典作品,塑造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不仅夏洛克这个形象丰满逼真,安东尼奥、鲍西娅等形象也同样立体可感。莎士比亚笔下的商人形象具有丰富性和歧义性,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一个小宇宙,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布克哈特有句名言:文艺复兴,是在发现世界、发现人。因此,任何脸谱化的解读都是有损于这部经典作品的教学价值的。我们只有从“人性”的视角去细读文本,咀嚼语言,引导学生从“圆形人物”的多样性特征分析剧中人物,从人性、人道、人情、人理的角度认识一个真实的“夏洛克”,才能踏上戏剧的审美之旅。

[评  析] 从人性、人道、人情、人理的角度认识一个真实的“夏洛克”,符合典型人物的审美规律——内涵呈开放性结构,解读不尽。聚焦夏洛克形象,牵一发动全身,便于教学集中“火力”。

问题是:小说也以人物形象塑造为己任,戏剧与之的区别在哪儿?人性、人道、人情、人理是解读夏洛克的四个角度,教学中如何落实?

纵观整个设计,四个角度并未展开,典型的有始无终,不知何故?

【教学目标】

1.厘清在戏剧冲突中情节发展的过程,认识剧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典型性。

2.认识“夸张”“对比”“悬念”“突转”等戏剧技巧,品味诗剧丰富生动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3.感受莎士比亚的人文理想,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丰富审美体验,深化人生思考。

[评  析]教学目标守住了语文体性——目标1、2涉及形式,目标3属于内容的范畴,做到了形意兼顾中突出形。辨识了文本类性——认识“夸张”“对比”“悬念”“突转”等戏剧技巧,品味诗剧丰富生动的个性化人物语言。“丰富性”“典型性”“个性化”点到了篇性,但不够具体、明晰。

【课前预习】

1.初读文本,了解剧中角色和主要情节,用简要的语言概述剧情。

2.细读文本,把握矛盾冲突,品味戏剧语言,初步认识夏洛克、安东尼奥、鲍西娅的个性特点,在文本中圈点批注。

3.把阅读剧本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疑问记下来,准备交流。

[评  析] 注意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预习内容与教学目标高度契合,体现了扎实的教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认识莎士比亚——人性的“蒸汽挖掘机手”

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部书:一部是《圣经》,另一部是《莎士比亚全集》。耶稣是宗教的神,莎士比亚是艺术的神。马克思称莎翁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的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美国学者房龙把莎士比亚比作“蒸汽挖掘机手”,他挖掘的对象不是大地,而是人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名作——《威尼斯商人》。

[评  析]教者隐隐贯彻了其设计理念:“发现”作为课眼,“发现作者→发现剧情→发现形象→发现语言”构成一条自然的课脉。说其“隐隐”,是因为每个环节均未有意识标明“发现”一词,而“发现剧情”与“发现人物形象”两环节之间亦未建立内在的联系——剧情如何丰富人物的性格,人物性格的丰富又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导入从四个方面渲染莎士比亚其人、其作,视野开阔,学养渊深,有效激趣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告知显然不是“发现”。等学生品读文本,有了丰富的体验和认识之后再点睛,是否更能贴近发现的真谛?

二、把握剧情:分析矛盾冲突,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1.概括课文中的戏剧冲突及主要情节、主要人物。

主要情节:前半部分——夏洛克执意报复,一定要按约处罚(前半场是夏洛克的戏);后半部分——鲍西娅智挫夏洛克,最后取得胜利(后半场是鲍西娅的戏)。

戏剧冲突:围绕要不要“按约处罚”展开,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主要人物:安东尼奥、鲍西娅、夏洛克。

2.阅读课文,说说鲍西娅在法庭上是如何一步步制服夏洛克的?剧情这样展开比一次性和盘托出有什么好处?(思考后小组讨论)

明确:鲍西娅利用了夏洛克要严格执行契约这一要求,采用了欲擒故纵、先退后进的策略,一步步终于将夏洛克引进她设计的陷阱,给夏洛克以致命的打击。这样的安排使情节充满强烈的戏剧色彩,表现了鲍西娅的果敢、沉着、博学和聪慧,人物个性展示更加丰富,人文主义主题得到进一步表现。

3.小结: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并非正义战胜邪恶的是非之争,他充分肯定人的尊严、价值、力量和智慧,认为人是上帝的“杰作”,是造物中“完善的典型”。

[评  析] 将剧情梳理与内容概括、笔墨分布、叙事焦点、叙事波澜、形象分析、作家的创作理想结合,容量大、开掘深,的确豁人耳目,将应试式情节梳理不知甩出了多少条街。

不过,小结与前面的内容衔接疏松,令人有点儿不知所云——充分肯定“人的尊严、价值、力量和智慧”“人是上帝的杰作”,前面的情节梳理能承载得起这些结论吗?

三、人物形象探究:夏洛克,是一个受害者,还是一个残忍贪婪的吝啬鬼?

1.探究问题。夏洛克仅仅是一个吝啬鬼吗?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受害者,是捍卫犹太人尊严的“战士”。请研读剧本说说你的看法。

2.自主探究。把兩栏标题记下:“夏洛克是一个受害者”“夏洛克是一个残忍贪婪的吝啬鬼”。在每个标题下至少列出五点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合作交流。一组准备夏洛克是吝啬鬼的相关信息(将剧本中的相关情节列表);另一组准备为夏洛克辩护的信息(列出剧本中的相关台词)。小组发言辩论,教者补充节选剧本前面夏洛克的相关台词:

安东尼奥先生,好多次您在交易所里骂我,说我盘剥取利,我总是忍气吞声,耸耸肩膀,没有跟您争辩,因为忍受迫害本来就是本民族的特色。您骂我异教徒,杀人的狗。把唾沫吐在我的犹太长袍上,只因为我用自己的钱博取了几个利息。

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我的亏蚀,挖苦我的盈余,污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有什么理由吗?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长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吗?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

4.探究课文中不同的人对夏洛克的称呼,说说你的看法。

公爵:一个心如铁石的对手,一个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

公爵:来人,传那犹太人到庭。

巴萨尼奥:你这冷酷无情的家伙。

葛莱西安诺:万恶不赦的狗;你的前生一定是一头豺狼。

明确:我们不妨先除去夏洛克“吝啬鬼”的商标,看看一个真实的夏洛克——

作为高利贷者的夏洛克。他的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积累财富,他富有而又吝啬,作为高利贷者他贪婪、奸诈、狠毒、唯利是图。

作为犹太人的夏洛克。剧中称呼夏洛克时,大都用“犹太人”称呼,夏洛克即代表了一个犹太民族,一个基督徒认为的低劣的民族。人们称呼夏洛克是“冷酷无情的家伙”“万恶不赦的狗”“豺狼”“恶狗”“恶魔”……夏洛克既痛恨又无奈,既气愤又可怜,既恼怒又悲伤。夏洛克可以说是一个捍卫犹太人尊严的“孤独的斗士”,他的作为令人敬佩!

作为人父的夏洛克。他热爱自己唯一的亲人——女儿杰西卡,他不愿女儿多接触外界,多接触基督徒,只因为他们是犹太人。

5.小结: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道,夏洛克与任何一个高利贷者不同。从高利贷者总体中提取出完整的一个来,他就是夏洛克,他是整个希伯来教和整个犹太人,他的伟大在于他表现了一个处于压迫状态下的民族。所以说,夏洛克既是一个残忍贪财的高利贷者,又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形象。夏洛克这个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是因为莎士比亚始终用一颗关怀博爱的心去观察着这个人间,以一种悲悯的情怀关心着每一个人。即使是夏洛克这样的一个所谓“恶人”,也有“善”的因子,也有人的尊严,他用平等、自由、公正的眼光去看待世间万物。

[评  析] 以两种不同评价,引发头脑风暴,有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效。辅之以公爵、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对夏洛克的不同称呼,还有雨果对夏洛克形象的评价,比之纯粹将夏洛克视为吝啬鬼形象的狭隘解读,的确立体、深刻得多。

不过,这些认识的外铄性色彩较浓。如果结合夏洛克与自我、与他人,以及反抗民族迫害的自觉,来进行“内生性”的体悟,则会更完美。

小结中“用平等、自由、公正的眼光去看待世间万物”的评价,依然比较草率。夏洛克坚持索要“一磅肉”是公平吗?自由、公正,从何说起?

四、感受诗剧魅力:品味诗剧语言,归纳诗剧技巧

1.诵读表演,感受语言魅力

(1)提示。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歌德曾说,莎士比亚用生动的语言来使人感动。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是绚丽多彩和质朴自然的巧妙结合,既有浓郁的诗意又有如话般流畅的特点,词汇之丰富在世界古典作家中也是罕见的。让我们来领略一下他的语言魅力吧。

(2)活動。全班学生自由组合,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人物语言的特点,并充分体会人物性格。(读后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评价)

明确:一是语言的诙谐生动、高度个性化。如巴萨尼奥与夏洛克的对白诙谐幽默。二是贴切而又新颖的比喻。如安东尼奥连续用大海的怒涛无法减低威力,豺狼害得母羊为失去羔羊而哀啼,以及松柏受到天风的吹拂不能不发出声音等比喻,来强调夏洛克的残忍之无法改变。

(3)经典台词研读。

夏洛克:我又不干错事,怕什么刑罚?……请快些回答我,我可不可以拿到这一磅肉?

(夏洛克在上场之后,能言善辩,或用逻辑推理而无懈可击,或用反问加强语气,或用冷嘲热讽迫使对方无言以对,或用生动的比喻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词锋逼人。)

鲍西娅: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只好把那商人宣判定罪了。

(鲍西娅劝说夏洛克,精辟、深刻、动情地阐述了她认为做人应当慈悲为怀的观点,直接表达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

(4)教师总结:莎士比亚的语言是诗剧的语言,既个性化而又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精炼优美,富有诗意。

2.分析戏剧技巧,加深人物形象认识

速读课文,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戏剧技巧,读完后小组讨论。明确:

夸张。如夏洛克提出割一磅肉的荒唐要求;鲍西娅对“割一磅肉”的法律解释;鲍西娅与尼莉莎女扮男装和他们丈夫同时出庭丈夫却不明真相。

对比。公爵等人的“宽厚仁慈”与夏洛克“固执凶残”;夏洛克开始的“嚣张气焰”与最后“哀怜绝望”;夏洛克对鲍西娅的赞美与葛莱西安诺对鲍西娅的赞美。

悬念。夏洛克拒绝一切条件,坚持履行“割一磅肉”的契约。

突转。如鲍西娅抓住契约中的破绽制服夏洛克,使冲突朝有利于安东尼奥的方向发展。

3.拓展延伸阅读,丰富戏剧阅历

总结: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戏剧家,无疑也是划时代的戏剧家。他的喜剧中隐含着悲凉,在批判中对社会、人生都怀着一种悲悯情怀。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将永远散发着人道的力量,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我们与经典同行,共同走进莎士比亚的剧作王国,感受他的非凡的艺术魅力。

[评  析] 将语言特点、表现技巧的赏析与诗剧文体、人物形象分析结合,虚实相生,再次呼应了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着力于如何写,写得如何,更是对语文体性的切实捍卫。总结中,点出莎士比亚喜剧中的悲凉,悲悯情怀,人文精神,实际上也道出了莎士比亚戏剧共感与独感,共识与独识,感性与理性相谐的艺术魅力,一石双鸟,境界高迥。

美中不足的是,语言特点的总结逻辑不一。语言第二特点“贴切而新颖的比喻”,与第一特点中的“生动”不是重合了吗?富有诗意和生动形象的总结,区别在哪里?“质朴自然”何以见出,后面为何毫无照应?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威尼斯商人》全剧。请自选内容,写一篇有关本文的戏剧短论。角度要小,可以评论戏剧个性化的语言,也可以评论其中某个人物,还可以评析剧本所运用的戏剧技巧。

[评  析] 阅读《威尼斯商人》全剧应该预习时完成。写戏剧短评值得肯定,因为化知成智,使偏于理解、记忆的占有式学习变成了走向言语表现的存在式学习。

[总  评]

袁爱国老师的这篇教学设计大致以“发现”为课眼,以“发现作者→发现剧情→发现形象→发现语言”为课脉,聚焦夏洛克形象的丰富性和典型性,拉动对情节、语言、表现手法的赏析,高度、深度、新度、厚度都出来了。

但是,如果在“类性”的视角下审视——如何上出戏剧的文类特征,许多环节和问题的设计尚需要进一步打磨。

一、情节:因果·凝练·节奏

传统的情节分析需弄清:写了哪些“事情”?可是,事情和情节是有区别的,一重生活逻辑,一重情感逻辑,判然有别。也有抱着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死活不放的,可是这四要素一如四肢之于人,依然不能揭示情节的本质。小道新闻、花边故事都有这四要素,而小说偏偏可以没有,如莫泊桑的《项链》就没有结局,鲁迅的《狂人日记》几乎取消了情节。

对情节的分析,还是亚里斯多德谈得深刻,即关注“结”和“解”,关注突转。结就是结果,解就是原因,而突转就是从结果的谜到原因的“发现”。一言以蔽之:关注情感的因果关系。孙绍振先生说得更为明确,关注一般的因果关系还不行,得关注“特殊的不可重复的情感因果关系”。

落实到本篇中,便要密切关注:面对公爵的劝,葛莱西安诺的骂,巴萨尼奥提出的三倍赔偿,夏洛克为什么坚持只要“一磅肉”的赔偿?发现情况不妙,为什么改口要三倍赔偿?发现连回本钱也拿不回,甚至生命都要悉听公爵处置,他理应下跪求饶,为什么却说“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这样追问,才能既关注外在的事,又关注内在独特的情感因果。

可是这种处理,还有将小说、戏剧的类性一锅煮之嫌。如何区别二者的文类差别,必须进一步比照:

一是对情节的重视程度不同。情节虽是小说三要素之一,但小说可以无情节,戏剧却不行。情节堪称戏剧的核心,连人物都要受其辖制,按规定位置入座,如何推动情节发展,均有一定要求。但小说不一样,小说中的人物是一群个人主义者,他们缺乏协作精神,他们自认为地位要比戏剧人物高贵,他们要自己选座位,而不是按小说情节的要求入座。

二是对情节的凝练程度不同。情节是戏剧的核心,因之凝练化的程度更高,场景要求少而集中,时间也必须短,能尺幅千里,刹那间见永恒,这便使戏剧高度重视冲突的营构,内在结构的精致化。西方古典戏剧的“三一律”更是严苛: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三是叙事节奏的不同考量。戏剧追求冲突的集约化,几乎一开始,人物之间的关系就进入了博弈的状态——从《威尼斯商人》中冲突“产生→加剧→高潮→缓解→解除”的过程来看,莎士比亚的叙事节奏是高度紧凑的,毫无半点儿缓解性的心理描写、场景描写等。剧评家们看重的Struggle,人物一出场有了;Climax,很快就到了。但是小说无需如此紧张,尽可放心地自由描写服饰、场景、心理等,因而与戏剧比,小说叙事节奏通常都是偏缓的。

戏剧教学中,上述差别必须考虑。袁老师在设计中主要安排了两个教学活动:1.概括课文中的戏剧冲突及主要情节、主要人物;2.说说鲍西娅在法庭上是如何一步步制服夏洛克的?剧情这样展开比一次性和盘托出有什么好处?

应该说,他是考虑到情节的凝练度的。但是,鲍西娅和夏洛克的思维博弈,与《西游记》中孙悟空与二郎神的斗法有何区别呢?这就必须从整体关注《威尼斯商人》冲突的营构艺术、叙事张力、三大突转点,还有人物推动情节的艺术等。

但是,袁老师并未在这些彰显戏剧文类特色的点上深挖下去。

二、人物:矛盾·客观·远点

关于人物形象分析,袁老师采取了互见法。在情节分析环节,顺带赏析了鲍西娅的果敢、沉着、博学和聪慧;在形象探究环节,赏析了夏洛克吝啬鬼、受害者、“孤独的斗士”的复合性格;在品味诗剧语言环节,扼要点了一下公爵“宽厚仁慈”的特点。

这是从宏观上来说的。微观上,袁老师采用了“烘云托月法”——用機警、冷静、强悍的夏洛克的入我彀中,烘托鲍西娅果敢、沉着、智慧。“矛盾探究法”——夏洛克是一个受害者,还是一个残忍贪婪的吝啬鬼?“直接对照法”——公爵等人的“宽厚仁慈”与夏洛克的“固执凶残”。

应该说,这些方法对学生把握人物形象极有助益。但是,如何更全面、深刻地体悟人物形象,并将戏剧和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有所区别,还需要进一步审辨。

戏剧十分看重人物的矛盾冲突,教学时便可精选矛盾组织学生探究。袁老师提取的是学者们对夏洛克形象的对立性评价,这固然也能使学生深入把握人物形象,但最好从人物自身的典型矛盾切入。如夏洛克既然是视财如命的吝啬鬼,为什么放弃三倍,甚至更多的赔偿?他为什么敢与有权有势的公爵、暴躁如李逵的葛莱西安诺以及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众绅士构成的一个强大的集团力量对抗?基督教徒追求博爱,为什么对夏洛克那样出言不逊,甚至语言攻击夏洛克的母亲?也就是说,在夏洛克与自我、与他人的众多矛盾中,萃取出最主要的矛盾,让学生去研读,应该更能把握人物形象的精髓。

关于小说和戏剧的区别,美国导演乔治·贝克认为小说是高度个人化的,而戏剧具有合作性,是非个人的。这就意味着小说带有主观性,戏剧则具有客观性。这种客观性表现在戏剧艺术时间、场景、人物上的局限性、机械性,以及作者的不在场性和人物内心表现的外化上。如此一来,分析人物形象便只能主要聚焦于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关系互动的张力上了。一些剧作家借鉴小说笔法,在场景布置、舞台提示、叙事干预等方面,想方设法或隐或显地表现人物性格,甚至借助人物之口,大讲事情的来龙去脉,但这些都不是戏剧的类性。怀尔德早就说过:“一个戏讲的是正在发生的事。一部小说是一个人讲给读者过去曾经发生的事。”戏剧无法容忍在时间上自由穿梭,只能在规定的短时间内将事情进行完,想展现过去和未来,只能靠人物吉光片羽般的语言一带而过。夏洛克昔日受到安东尼奥的羞辱就是通过夏洛克嘴巴简要介绍出来的——袁老师在设计中也有所引用,这种特点应该让学生知晓,虽然这不是教学的重点。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要表现独特的“这一个”,还会自觉地表现“这一类”——一个时代、一类人性、一种文化。王开东老师以“远点”命名之,认为教学中挖掘远点,可以“深入到作者的灵魂深处,辨别个体的有意识和无意识”“深入到文化深处,挖掘作品的民族心理”“单元整合,加深对母题的延展和解读”“辨认原型结构,从关系中发现文本的奥秘。”落实到《威尼斯商人》的教学中,文本触及的反犹传统,夏洛克代表一个民族的强烈复仇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美好女性的憧憬,莎士比亚的文学表现上公正、深刻的手腕,都属于这个范畴。较之于小说,戏剧的远点依然是直接、具象地通过人物语言加以表现的。

袁老师显然对此谙熟于心。他对夏洛克形象“受害者”“孤独的斗士”维度的关注,还有莎士比亚悲悯情怀的认知,都触及了远点。只不过对“反犹传统”,以及戏剧与小说远点表现的不同之处,他并未点睛。

三、语言:语象·语量·语势

塑造人物,小说可以通过言行、神态、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也可以通过服饰、场景、环境等含蓄地表现。但是,戏剧就没有这么自由了。受制于舞台、时间、情节等的要求,戏剧主要靠语言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这使得它相较于小说,对人物语言的表现,在语象、语量、语势的艺术表现上有着更为自觉、严格的追求。

戏剧是剧场艺术。剧场以形象飨赐观众,观众饱餐形象的盛宴之后,才能完成对戏剧意义的接受。《雷雨》中,侍萍有一句台词:“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学者林婷认为,对于坐在剧场中的观众而言,时间是抽象的,哪怕说出“三十多年”这个具体数字也还是一种抽象,而“用洋火”则调动了观众对“时间”的切身体验。可见,诉诸语象,以更好地表现时间,推进情节,塑造人物,戏剧是不遗余力的。《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葛莱西安诺、鲍西娅常用比喻说理、抒情,甚至连夏洛克都会借助毒蛇、驴狗骡马来说理,充分体现了莎士比亚对语象营构的重视。

语量也能体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雷雨》中周朴园、鲁侍萍相遇那一场:开始时,在语量上是周多鲁少的;侍萍拆穿了姓梅小姐的真实身份后,语量上立刻鲁多周少;周樸园认出鲁侍萍的身份后,防卫意识加强,心理渐渐强势,二人语量上呈现的是一种势均力敌之势。《威尼斯商人》亦然:夏洛克处于上风时,语量是比较多的;处于下风时,语量渐减;绝望时,语量又突然增加。

语量变化自然也体现了语势的变化。从夏洛克的语量变化中,便体现了一个由强势到弱势再到失势的全过程。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从上述视角,在细微之处开掘出人性的乾坤,作家言语表现的乾坤,教学之境一定别有洞天。

袁老师从莎士比亚个性化、丰富形象、精练优美的总体语言特点入手,结合角色语言朗读、经典台词研读,还有戏剧表现技巧,深化对莎士比亚语言特色的理解,固然可以触及语象、语量、语势的特点——如欣赏鲍西娅的那段劝词(“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但那肯定不是自觉的行为——袁老师带有应试化的解读,也验证了这一点,这必然导致戏剧语言与小说语言赏析的同质化。

猜你喜欢

夏洛克莎士比亚戏剧
莎士比亚(素描)
有趣的戏剧课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快车上的讹诈
戏剧类
夏洛克·福尔摩斯怎样改变了这个世界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