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疗法配合开塞露治疗产后尿潴留临床观察
2019-04-27梁艳
梁 艳
临床产科产后早期常见并发症类型中,尿潴留占较高发生比例,指产后6~8 h膀胱充满尿液但无法自行排出,且伴下腹胀痛的一种症状。若检出和治疗不及时,可诱导泌尿道感染、膀胱功能异常等不良事件发生;或在采取诱导排尿法处理失败后,需行尿管留置,而明显增加导尿相关并发症风险;同时,胀大的膀胱可减弱子宫收缩强度,使产后出血量明显增多,乳汁分泌减少,对婴儿早期吸吮构成妨碍,故危害较为严重[1,2]。实践表明,常规采用新斯的明肌注对本病治疗,作用相对有限,而中医将此症归属于“产后癃闭”范畴,认为其病机与气血亏虚、膀胱气化失司相关,治宜补虚益气、疏通水道[3,4]。在中医针刺疗法通调水道、补肾调气基础上,配合轻度刺激性泻药开塞露应用,可为本病治疗开辟新的途径[5,6]。本次研究针对所选病例,就针刺配合开塞露治疗预后展开回顾,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00例产后尿潴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取法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中,年龄26~33岁,平均(30.6±2.1)岁;初产妇31例,经产妇19例;残余尿量407.9~491.3 ml,平均(449.2±36.7)ml。对照组中,年龄24~35岁,平均(30.8±2.0)岁;初产妇33例,经产妇17例;残余尿量409.1~493.6 ml,平均(449.5±36.9)ml。组间年龄、生产情况、残余尿量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依据《妇产科学》[7]中产后尿潴留的诊断标准,即分娩后6~8 h小腹胀满疼痛,无法自行排尿或排尿不畅。腹部检查可扪及胀大膀胱,叩诊区呈明显浊音,患者均对本试验内容、目的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报经伦理学组织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具针刺禁忌证者,对本次试验用药过敏者,采用其它方案治疗者,对效应指标观察造成影响者。
1.3 治疗方法2组入组后,均行常规诱导排尿治疗,包括心理疏导、听流水声、小腹热敷、会阴热敷及适度按摩膀胱。对照组:在上述诱导排尿治疗基础上,加用新斯的明(生产厂家: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2770;规格:2 ml∶1 mg×10支),即选取两侧足三里穴位,碘伏消毒,分别予以新斯的明0.5 mg肌注给药,进针深度为1.0~1.5寸。治疗组:在诱导排尿方法同上,同时予以针刺穴位并配合开塞露(生产厂家:四川泰华堂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家准字H51022351)治疗。具体为:嘱产妇取仰卧位,下肢保持半屈膝姿势,取足三里、关元、中极、肾俞、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常规消毒后,应用长度为50 mm,直径为0.35 mm的毫针行直刺操作,采用提插捻转结合手法运针,以产妇有胀、酸、重、麻等感觉视为得气,得气后留针20~30 min;拔针后嘱产妇喝糖水500 ml,0.5 h后产妇取侧卧位,将开塞露20~40 ml于直肠注入,保持时间为10~15 min,待产妇便意急迫时尝试自行小便。
1.4 观察指标1)对比2组产后尿潴留临床治疗总有效率;2)对比2组首次排尿时间、膀胱残余尿量;3)对比2组导尿管留置率;4)对比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恢复情况,即应用QLQ-C30生活质量核心量表[8]评估,包括情绪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5个维度,单项维度总分100分,评估分越高,生活质量越理想;5)对比2组不良反应情况。
1.5 疗效评定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评估。治愈:治疗2 h后,表现为自行排空膀胱的情况;显效:治疗2~3 h后,自行恢复排尿;有效:治疗>3 h,仍无法自行排尿,或排尿不畅,需继续用药,并于产后16 h自行排空膀胱;无效:治疗后或产后16 h无法排尿,需无菌下导尿。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治疗组产妇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 排尿情况治疗组首次排尿时间、膀胱残余尿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排尿情况对比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3 导尿管留置率治疗组仅1例行导尿管留置,留置率为2%;对照组7例,留置率为14%,治疗组导尿管留置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组生活质量各维度即情绪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5 不良反应率2组均仅1例腹痛,但较轻微,未经处理在恢复排尿后自行消失,不良反应率均为2%,2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产后尿潴留在临床产科较为常见,中医将其按“产后小便不通”定义,是指产后小便表现为点滴而下的情况,严重者,甚至闭塞不通,同时并发小腹胀痛等症状。本病以手术助产者、初产妇、产程较长者、难产者最为多见,多于产后6~8 h发生。产后尿潴留可明显增加泌尿系感染风险,对子宫收缩造成明显影响,进而造成产后大出血,或对伤口愈合构成影响。临床在对已病发产后尿潴留的病例治疗时,可应用热敷、听流水声、小腹按摩、新斯的明注射、开塞露肛塞等方式,效果仍不佳者,需行导尿处理。中医将产后尿潴留归属于“癃闭”范畴,多认为与气化无权、气机不利、膀胱受损相关,针刺为本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进一步分析产后尿潴留的病机及采用针刺治疗的理论基础。实践显示,产后尿潴留多为第二产程延长,膀胱颈部受压时间过长,进而引发神经功能障碍和组织水肿,最终造成尿潴留发生;或因行会阴侧切操作,诱导疼痛,进而引发盆底肌肉反射性痉挛所致;同时,腰麻时取麻醉剂应用、精神心理不佳,均为诱发因素。中医认为,产后尿潴留的病机与机体气血亏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失司、冲任失调相关[10~12]。加之阴道出血对阴血构成损伤,耗费正气,进而引发正气虚弱,中气不足,最终致三焦气化失司,水道通调不利,导致水湿于体内潴留,治疗需以温通经络、扶弱补虚为主[13,14]。采用针刺疗法对产后尿潴留治疗,中医理论基础较为多元,如腧穴学说、整体观念、经络学说、辨证论治等。其中腧穴为机体气血重要汇集之所;而经络外络肢节、内属脏腑,是可保障气血运行畅通的重要通路,对上下表里整体系统具沟通作用。依据疾病辨证分型,采用循径的方式取穴,通过腧穴针刺,对脏腑气血运行加以调节,可发挥对疾病有效治疗的作用。针刺疗法是临床采用中医方案对疾病治疗时最为常用的方式,其以调节气化、补益气血为操作目的,取穴多选足三里、三阴交、小腹部穴位等具有补益气血效果的穴位,不管是针对单纯针刺治疗的临床效果加以观察,或展开系列对照研究,均显示较有效且安全。
本次研究中,治疗组针对所选产后尿潴留病例,首先取中医针刺疗法应用,选择足三里、肾俞、关元、中极、阴陵泉、三阴交等穴;针刺足三里可祛湿健脾、培元扶正;针刺肾俞可益肾利水、调补肾气;而中极为膀胱经气结聚之所,属膀胱募穴,针刺可补肾利尿,调节水液代谢;三阴交为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交会处,属利水要穴,针刺可祛湿利尿、健脾益肾;关元近膀胱,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交会之所,针刺可祛湿利水、利尿补肾;足三里为阳明经合穴,阴陵泉归属于脾经合穴,与三阴交配合针刺,可补益气血,通调水道,促进膀胱气化和水液运行。诸穴相伍,共起通利三焦、补虚益气之效。
另外,治疗组在针刺基础上,配合开塞露纳肛疗法,作用十分突出[15]。开塞露以甘油为主要成分,属轻度刺激性泻药,经甘油对直肠壁刺激,使肠蠕动得以不断强化,并反射性引起盆底神经兴奋,使逼尿肌与膀胱括约肌有效松弛,促使阴部神经冲动明显减少,膀胱外括约肌开放,诱导排便反应产生,并进一步促使腹直肌与膈肌收缩,综合作用下,诱导腹内压与膀胱内压增高,加快尿液排出体外进程[16-18]。上述2种方案联用,可协同发挥作用,促使尿潴留症状消除,而对照组采用新斯的明单用,作用十分有限。与香寰[19]研究结果一致,在其的研究中,对照组在常规排尿诱导基础上,给予新斯的明肌注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应用上述方案的同时,取开塞露应用,对比2组临床总有效率、留置导尿管率、不良反应率,结果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留置导尿管率为3.75%,明显低于对照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研究结果示,治疗组产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首次排尿时间、膀胱残余尿量均少于对照组,导尿管留置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治疗是通过对腧穴行针刺操作,通过行气等方法,对身体机能进行调节的重要物理治疗方案,现阶段,因针刺疗法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医疗费用低廉等优势,逐渐在临床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特别对不适合用药治疗者,作用更为突出,治疗前景较为广阔。虽现阶段,仍有部分问题亟待解决,如诊断标准尚未统一,疗效评定尚未规范,客观观察指标缺乏等,但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将取得更为理想的成效。
综上,产后尿潴留应用针刺配合开塞露治疗,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改善排尿状况,降低留置导尿管率,提高生活质量,并具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