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对脑卒中痉挛期患者膝关节过伸的影响
2019-04-27吴明霞
徐 欣 吴明霞
脑卒中患者中虽然部分具有步行能力,但许多患者是以膝关节过伸状态的步态行走。脑卒中痉挛期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肌肉痉挛、腱反射亢进、异常运动模式,长期可导致膝关节软骨、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严重损伤,造成患侧膝关节疼痛、活动困难,从而进一步影响步行能力。目前临床常规针刺治疗及单纯康复运动治疗,起效慢,且容易反复,同时不能解决已经形成的膝关节损伤,寻找一种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痉挛期患者膝关节过伸状态,同时改善已经形成的膝关节损伤的治疗方法,已成为迫切需求。本次运用火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期膝关节过伸,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痉挛期膝关节过伸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开展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2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2.4±5.2)岁;病程为0.5~24个月,平均病程(12.9±3.2)个月。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2.9±5.0)岁;病程为0.6~24个月,平均病程(12.6±3.8)个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关于“脑卒中痉挛期”的诊断标准: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不清,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目偏不瞬,共济失调。起病诱因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一般≥40岁,同时具备主症≥2个,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1]。西医诊断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急剧发病,症状持续时间≥24 h或导致死亡的局部脑血管病,包括5个主要类型:1)脑出血;2)栓塞性脑梗死;3)血栓性脑梗死;4)蛛网膜下腔出血;5)未分型脑卒中[2]。本次观察主要取1)2)3)5)这4个类型。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初次发病,病程<2年,存在一侧肢体偏瘫,并且在痉挛期,膝关节伸展角度大于5°;2)无需他人或辅助器具帮助下能独立且安全行走至少10 m,Twitchell-Brunnstrom分级为III级及以上[3];3)生命体征平稳、意识尚可、无严重基础疾病。排除标准:1)伴随严重基础性疾病,生命征不平稳;2)语言理解功能障碍的患者;3)伴有严重的膝关节疾病患者,如创伤性膝关节炎、膝骨性关节炎、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严重影响膝关节活动度;4)伴随其他疾病,致使步行能力下降;5)火针治疗禁忌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1)选用佳健牌0.3 mm×40 mm毫针,头针选取对侧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常规消毒后平刺,捻转1 min,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 min,期间可反复行针。2)上肢:选用佳健牌0.3 mm×40 mm毫针,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常规消毒后直刺1~1.5寸,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 min,期间可反复行针。3)下肢:佳健牌0.3 mm×40 mm或0.3 mm×60 mm毫针,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常规消毒,环跳直刺2~2.5寸,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直刺1~1.5寸,均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 min,期间可反复行针。每日1次,每周针刺6 d,休息1 d,共治疗30 d。治疗组:1)头部、上肢采用普通针刺治疗,选穴及操作同对照组。2)下肢:选用华佗牌0.35 mm×40 mm钨钢针,取梁丘、血海、内外膝眼、阴谷、阳陵泉,常规消毒,用止血钳夹住浓度为95%医用酒精棉球,操作时压手持止血钳,并点燃酒精棉球,刺手持火针,并将针身放入火焰内烧至通红,然后快速准确将针刺入所定腧穴,立刻拔出,均为直刺,针刺深度均为1~1.5寸,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每日1次,每周针刺6 d,休息1 d,共治疗30 d。
1.4.2 观察指标运用三维动作捕捉分析系统(Kenima Tracer)测量最大屈膝角度、最大伸膝角度、膝关节活动范围(ROM)、步频、支撑相百分比等5个参数。
1.4.3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入组前计数资料统计以例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步态系统中各指标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治疗后最大屈膝角度、膝关节ROM、步频3个参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双支撑相百分比较治疗前均有减少(P<0.05)。治疗后治疗组最大屈膝角度、膝关节ROM、步频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最大伸膝角度、双支撑相百分比较对照组则有明显减少(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步态系统中各指标变化比较
组别最大屈膝角度(°)最大伸膝角度(°)膝关节ROM(°)步频(steps/min)双支撑相百分比(%)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23.90±6.8736.04±7.01-3.15±5.34-2.53±3.4129.56±6.4440.03±8.4150.72±18.3260.57±20.2582.29±8.8966.60±8.54对照组25.78±8.5629.64±7.89-3.03±4.16-3.29±3.6731.03±7.2738.80±6.4148.22±12.0255.27±10.3180.13±4.1672.07±9.78t值1.2876.4532.2364.8621.6485.0022.6646.1371.8538.006P值0.6380.0120.0980.0460.5240.0420.0860.0140.2960.000
3 讨论
膝关节过伸是脑卒中痉挛期患者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在这个阶段由于膝关节周围股四头肌、腓肠肌、小腿三头肌等张力过高,腘绳肌、臀大肌肌力减弱,本体感觉减弱,导致膝关节强直、过伸[4],由于长期的膝关节过伸,不仅使患者重心偏于健侧,加重下肢负重,影响运动功能,而且导致膝关节软骨、韧带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极易形成严重的骨性关节炎,甚至关节畸形。所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膝关节过伸状态不仅可以提高患者步行能力,而且可以保护患者患侧膝关节。
在中医理论中中风病机多为脏腑阴阳失调,肝风内动,阳气亢进。风阳升动,化为痰火,气血乱行,血燥生热,经络痹阻,筋脉失养,肢体拘急,关节屈伸不利,故脑卒中痉挛期肌张力增高导致的膝关节过伸可归属于“筋病”的范畴。《灵枢·邪客》有云:“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气血妄行,而后气虚血瘀,肝肾亏虚,下肢筋脉拘急屈伸不利,故见膝关节过伸。
火针是通过对火针针体加热后,迅速刺入腧穴,来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达到去除疾病的目的,即针法和灸法的一种结合。《灵枢·四时气》:“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焠刺之……著痹不去,久寒不已,焠取之”。《素问·调经论》中也指出“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本研究选择患侧膝关节周围肌肉起始点穴位及内外膝眼进行火针针刺。梁丘在股直肌止点和股外侧肌止点之间,血海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阴谷在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止点之间,《针灸大成》:“主膝痛如锥,不得屈伸”。阳陵泉是筋之会穴,为筋气聚会之外,《难经·四十五难》云:“筋会阳陵泉”,故阳陵泉可疏通下肢筋脉。脑卒中痉挛期膝关节过伸,多为气滞血瘀,取这4个穴位行火针治疗,可活血化瘀,以疏通患侧下肢经络,另如患者患侧膝关节长期处于过伸状态,必将久痹久寒,而火针具有温热之性,点刺穴位可激发阳气,调和脏腑功能,以火针于内外膝眼焠刺之,祛痹驱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膝关节活动度,除此之外,火热经腧穴入人体,通过俞穴、经脉传递,有益于激发人体经气,鼓舞气血运行、温壮脏腑阳气,从而疏通经络,清除病邪。有研究表明脑卒中痉挛期患者膝关节过伸状态与患侧最大屈膝角度、膝关节活动度正相关,而与患侧的最大伸膝角度无相关性[5]。本次,2组患者均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平补平泻,促进肌肉规则收缩,改善肌肉紧张状态,促进功能恢复,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组予以火针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针灸治疗,治疗后2组最大屈膝角度、膝关节ROM、步频3个参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最大伸膝角度、双支撑相百分比较治疗前均有减少(P<0.05)。说明2种方法均具有显著疗效。治疗后观察膝关节活动范围和最大屈曲角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屈曲受限程度改善更为良好。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双支撑相百分比则有明显减少(P<0.05),说明治疗组下肢控制能力和负重能力更好。步频是影响步行功能的基本参数,是反映步态节奏性和稳定性的主要指标;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治疗组步频明显增加,说明膝过伸患者步行功能得到更好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患侧稳定性得到提高,也与患者下肢控制和负重能力、平衡功能改善更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