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替针刺治疗脑梗死偏瘫临床观察

2019-04-27宋林萱

光明中医 2019年7期
关键词:偏瘫肢体针刺

郑 君 宋林萱 曲 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于我科门诊或住院部接受康复治疗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初次就诊的顺序排号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9.42±6.84)岁;病程3.5~7.5周,平均(5.26±2.43)周。治疗组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8.87±7.06)岁;病程4.0~7.5周,平均(5.08±2.24)周。2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中医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4],西医参照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

1.3 纳入标准1)符合脑梗死的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45~76岁;3)均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且脱离急性期;4)发病后无明显意识障碍,能够配合医生进行治疗;5)受试患者均知情该研究方法及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4 排除标准1)腔隙性脑梗死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2)非首次中风和大面积脑梗死;3)中风之后进行溶栓或支架等治疗;4)由脑部肿瘤等引起的脑中风;5)合并严重的心肝肾或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疾病;6)有既往运动功能障碍,如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折、关节畸形等;7)不能配合治疗或接受过类似治疗者。

1.5 治疗方法2组均参照中华医学会对中风患者的基础性治疗建议,2组患者均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治疗和现代康复治疗。现代康复治疗[6]包括运动疗法(Physical Training,PT)和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OT)训练,其中PT训练又分为上肢功能恢复训练、下肢功能恢复训练、躯干训练及体位姿势训练。OT训练是对患者日常生活的训练,包括滚筒练习、穿脱上衣、穿脱裤子等练习。对照组在基础康复治疗基础上加以常规针刺疗法,取每位患者患侧上肢的肩髎、肩中俞、曲池、合谷、外关、手五里、肘髎等穴;患侧下肢的足三里、阳陵泉、环跳、梁丘、犊鼻、委中、丰隆、三阴交、太溪、申脉、太冲等穴。每次选取近20个穴位,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留针20 min左右,捻转频率为1次/5 min。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牌”30号1.5寸针灸针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基础康复治疗基础上加以巨刺法和常规针刺交替治疗,即患侧穴位与健侧穴位交替针刺,隔日一换,所选穴位及操作手法与对照组相同。2组患者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共连续治疗4周。

1.6 观察指标1)肢体运动功能的评估量表(Fugl-meyer motor scale , FMMS)[7]:此量表包括50项,每项得分包括0分、1分、2分3个层次,量表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肢功能越好。若得分小于50分,则表明患肢几乎丧失运动能力,处于卧床状态;若得分在50~85分,则表明患肢能够进行简单的运动,但仍需要人陪护;若得分在85~95分,则表明患肢可进行非重度的运动;若得分大于95分,则表明患肢能够独立的正常运动。2)上下肢肌力的测定[8]:该测试分为6个级别,0级表示肌肉丧失收缩能力,1级表示肌肉能够进行微弱的收缩,2级表示肢体能够进行轻微力量的抵抗,3级表示肢体能够进行力量相对重的抵抗,4级表示肢体能够进行一般压力的抵抗,5级表示肢体能够进行正常活动。3)平衡功能的测评(Berg Balance Scale,BBS)[9]:平衡功能的测定使用博格平衡量表,这个量表里面会要求患者独立的站位和坐位,和2个姿势的转换,另外还有闭眼站立、双脚并拢站立、伸屈四肢等各项动作共计14条目,最终整合各项的评分进行系统的评测。每项得分可分为0~4分,满分为56分,得分与患者的平衡能力呈正比关系,若得分小于40分,提示患者跌倒的风险极高。4)生活质量量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F-36)[10]:该量表是由8个纬度组成。此量表从患者的心理、生理为着手点,评分的高低与患者的健康程度成正比。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MS、上下肢肌力、BBS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2组的FMMS评分、上下肢肌力、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MS、上下肢肌力、BBS评分对比 (例,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治疗前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2组的SF-36评分各指标(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情感职能、社会职能、精神健康)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例,

续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3 讨论

脑梗死作为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现代医学主要利用运动手法、物理疗法等手段通过抑制和调节反射而达到机体康复的目的[11]。脑梗死所导致的偏瘫相当于中医的“偏枯”“偏风”的概念,中医学认为中风偏瘫的发病机理主要与风痰之邪侵入人体,闭阻脉络,筋脉失养所致。因此对于该病的治疗中医多采用针灸、药物、按摩等方法[12]。针灸学作为祖国的传统治疗方法,是中医学长河中的一粒明珠,无论是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是在疾病后期的调理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对脑梗死患者患侧肢体进行常规的肢体康复治疗效果也已普遍认可[13]。《灵枢·官针》云:“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也。”《针灸大成》云:“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 巨刺针法是身体一侧有病,取对侧经穴治疗的方法,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经脉阻滞、气血不通引起的肢体活动障碍[14]。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在康复医学领域,巨刺针法主要与中枢促通技术有关,其能够合理、恰当利用脑卒中患者的联合反应及共同运动,通过健侧促进患侧的一系列反应。有研究显示[15],巨刺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患侧肢体的感觉、运动、力量、反射的恢复等均具有确切疗效。本研究疗程结束后,2组的FMMS评分、上下肢肌力、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SF-36评分各指标(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情感职能、社会职能、精神健康)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应用交替针刺的方式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使针感直达病所的同时,有效地刺激对侧肢体穴位,改善整体气血循环,缓解患者症状,改善肢体功能,证明了交替针刺能够起到疏通全身气血、恢复肢体功能等功效。值得考虑的是,由于本研究样本较少,未设置单纯巨刺对照组,同时本研究只纳入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未纳入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因此,作为确切、有效治疗脑梗死偏瘫的方法,交替针刺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偏瘫肢体针刺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