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思考

2019-04-26梁剑龙

教育界·上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习题教学审题能力解题方法

梁剑龙

【摘要】文章结合多年初中物理一线教学经验,从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加强解题方法的引导以及注重习题的引申拓展三大方面,就进一步优化初中物理习题教学进行了分析探讨,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习题教学;审题能力;解题方法;引申拓展

物理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客观性和累积性,因此对大多数初中生而言,物理学习难度较大。习题教学作为一种简约化的科学教育活动,成为巩固学生物理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延伸和补充。可以说,习题教学是快速提升学生物理综合能力且在中考战场中获取高分的一个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结合多年初中物理一线教学经验,就如何优化初中物理习题教学,提高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探讨。

一、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为快速解题打下良好基础

众所周知,不论是物理还是其他学科,准确且高质量的审题均是成功解题的基础和关键突破口,一旦审题不到位或偏误,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在解题时或是无从下手,或是受到习题干扰条件的影响而答错题目。因此,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并教会学生如何在正确阅读题目的基础上,找到题目中那些起着关键作用的词、句并进一步深入地推敲、研判,以此为突破口,找到符合该题解题要求的物理规律,为快速解题打下良好基础。

以人教版初中物理《配套练习册》中某压强计算题为例:用20N的水平力把一颗重0.02N的图钉按入竖直的墙壁,已知图钉帽面积是0.8cm2,顶尖的面积是0.05mm2,求:(1)图钉对墙壁的压力;(2)钉帽所受到的压强;(3)墙壁受到的压强。

该题目是典型的基础题,且在考试中类似的基础题型较多。本题中,问题(1)中图钉对墙壁的压力等于手对图钉的压力(20N),问题(2)(3)中钉帽及墙壁所受到的压强套用压强计算公式 即可很快求出答案。但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或是将压力与重力、压强等概念等同混淆,导致解题时张冠李戴造成偏误,或是思考时间过长对考试不利。因此,对于该类基础题教师更要加强重视,既要保证学生不失分,又要保证解题时能快捷迅速。

对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审题。先引导学生圈点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水平力”“竖直”,以及已知条件——“图钉帽面积0.8cm2”“顶尖面积0.05mm2”,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受力分析图引导学生做进一步分析:题目中的图钉分别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哪几个力是起关键作用的?从而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对题目的意思进行准确解读,迅速地找出解题突破口:图钉分别受到手对图钉钉帽的压力、墙壁对图钉的支持力以及图钉自身的重力这三个力的作用,而在这三个力中,图钉自身的重力对图钉入墙的过程不起任何作用,因此图钉对墙壁的压力等于手对图钉的压力,从而很容易得出问题(1)答案为20N。而三个力中起关键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为手对图钉钉帽的压力及墙壁水平方向上的支持力,因此问题(2)(3)分别为: ; 。

二、加强解题方法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或是由于错误的前概念,或是由于物理习题中包含着一些容易让人忽视、混淆的干扰条件,从而导致在解题时要么产生偏误,要么无处下手。因此,教师在进行习题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引导,通过良好的“师生对话”,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进一步去伪存真,剔除题目中的干扰条件,或是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捕捉有用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在解题时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正确、快速地解题。

如某习题如下:图1中,杠杆OA可以O点为支点转动,在B点挂一砝码G,在A点有一个竖直的力,当杠杆与墙面的夹角渐渐增大到直角的时候,要让杠杆保持平衡,需要:A.F大小不变,但FG;C.F逐渐减小,但F>G;D.F逐渐增大,但F

本题中,很多学生由于受到错误的前概念的影响,做题时产生如下认知偏误:杠杆向上运动则F>G,杠杆向下运动则F

本题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行做两种运动的方式进行有效引导:一是用手拉钩码向不同的方向运动,二是模仿习题在杠杆下挂钩码,在另一端用手拉动测力计,体会钩码是否和杠杆的运动形式一样,并体会F的变化情况。在学生运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教师给予恰当的点拨和指引,从而让学生学会自查自纠,进一步克服学生归因不准确、归因不合理的缺陷。

又如,某习题题目如下:一种大炮炮径的长度是1.5m,大炮里面装的炮弹的质量为300g,炮弹的有效射程是2500m,弹头在炮膛内受到火药燃气的平均推力为5000N,那么火药燃气对炮弹所做的功为多少?

此题为典型的条件干扰题,从上文我们知道,要正确审题,除了抓关键词、句,还要抓已知条件。而本题中已知条件有四个:大炮的长度1.5m,炮弹质量300g,炮弹有效射程2500m,以及弹头在炮膛内受到火药燃气的平均推力5000N,但从题目要求的问题“火药燃气对炮弹所做的功”来看,其实只需要掌握“火药燃气对弹头的推力5000N”及“炮弹通过的距离(即大炮长度1.5m)”这两个条件即可,即答案为:5000×1.5=7500(J),而“炮弹质量300g”及“炮弹有效射程2500m”这两个条件其实为干扰条件。因此,在教学中针对此类习题,教师应教会学生在解题時要注意针对题目所含的条件、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辨别,从而快速剔除无用的干扰条件,第一时间迅速答题。

三、注重習题的引申拓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当前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物理习题教学已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更强调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教师应主动跳出“题海”,转向对习题的引申拓展,找出问题之间的本质区别与联系,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既学会触类旁通,由此及彼,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能有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分析、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一题多解为例: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铁块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再把铁块投入到水中,则它们之间:A.热由水传给铁块;B.热由铁块传给水;C.不发生热传递;D.无法确定。

我们知道,热量的传递方向是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因此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出吸收了相同热量后的铁矿和水哪一物体的末温较高。实践中常规解法为公式法,即:由 ,得 。由题目已知铁块及水的质量、初温相同,而从公式中我们知道若 大,则t就小,因此很容易知道水的末温低而铁块的末温高,故答案为热量由末温高的铁块传向末温低的水,选B。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该题进行引申拓展,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能力锻炼,如创新性地应用一元一次方程 的函数图像来进行解答,具体思路如下:

由 ,得 ,设 ,因 ,且 ,所以 ,据此作吸收升温图像,如图2所示,甲、乙分别为铁块与水的升温图像,由图像可知,在吸收热量相同的情况下,铁块的末温高于水的末温,则得到正确答案B。

此外,该题还可采用反证法类推解答,在此因篇幅限制不再一一赘述。总之,教师在实践中只要有心,就能引导学生巧妙地从多个角度、多种思维进行习题训练,就能达到保持学生兴奋的探究状态,活跃学生解题思路,增强学生思维想象力和发散性的良好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质的飞跃。

总之,物理习题除了重点考查学生对所学的物理概念、定律、原理等的理解及掌握情况以外,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一步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获得新的启发和进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在实践教学中,物理教师应认真抓好习题教学,确保习题教学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实现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景小芬.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有效性探索[J].中学物理,2015(06):21-22.

[2]曹庆春.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4(10):64.

猜你喜欢

习题教学审题能力解题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刍议
紧扣学教“四性”加强数学习题教学探研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解题思路探讨
高中数学函数解题思路多元化的方法举例探索
排列组合的几种解题方法分析
浅析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习题教学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分析
借鉴陶行知思想,小议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