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经理论到《学记》之“文化教育学”
2019-04-26江正杰王欢欢
江正杰 王欢欢
摘 要:《〈学记〉的教育理想国》通过对《学记》的解读,将以王财贵为代表的读经理论上升到经典教育学的高度来探讨,对经典教育学或文化教育学的建立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对于指导经典教育的进程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记;读经理论;经典教育学原理;文化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3-0061-03
筆者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著《〈学记〉的教育理想国》[1],解读《礼记·学记》这篇1 600余言的经典。出版一年来,已经在经典教育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笔者在《〈学记〉的教育理想国》中认为,《礼记·学记》对教育的一系列最重大问题做出了至今仍然是最为深刻的回答,破解了如同“教育之谜”一样的问题。在西方“宗教教堂化世”的模式之外,《学记》所制定的乃是“文化教学化世”的模式。该书指出,《学记》所讲的不是一般的教育学,而是经典文化教育学,是中道教育学,讲的是圣人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知道、行道,以达到长善救失、化民成俗的最高目的。这个教学模式不是主张教师本位主义,也不是主张学生本位主义,而是主张经典本位,即重视的是教与学矛盾之中介——作为教材的经典,其所传的核心要道乃是做人之道、中庸之道。教学相长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原理,只有在经典教育中才谈得上真正的教学相长。教学相长不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是学生学习的两个基本方法的互动。笔者在书中把《学记》不仅看作是教育学的经典论文,同时也看作是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的是关于理想社会建构的浓缩版。笔者主张应该以《学记》为基础建立“文化教育学”的新学科,或称“经典教育学”,来专门讨论经典教育问题,把它看作教育学的核心问题,并以此推动相对独立的文化教育系统的建立,从而导向未来文化社会主义的建设[2]。这是对《学记》之现代价值的一个空前或充分的发挥。笔者所涉及的诸多问题不仅重大,而且值得引起学界的关注。
在中国当代教育界,特别是民间教育、经典教育的逐渐普及开展无疑是一道亮丽夺目的风景,这场运动发起的中心人物无疑是台中教育大学的博士王财贵先生。王财贵通常称经典教育为读经教育,因为王财贵主要推动的是儿童读经教育,也兼及成人读经。作为对于读经教育的理论指导,王财贵提出了他的读经理论。这个理论就其实践价值而言,虽然足以称为是当代复兴经典教育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贡献,但能不能说王财贵已经创立了当代的经典教育学呢?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可惜的是没有引起教育学界的足够重视。
王财贵先生的读经理论有两个要点:首先是认为不同学科的教育要根据儿童认知心理发展的特点有所区别,其中最根本的区别可以分为两方面:对于数学、自然科学等科学学科或认知科学的教育,应根据少儿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需要像传统西方教育所做的那样由浅入深逐步地教,少儿的理解力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教到什么程度,即要遵守能懂的时候才教的原则。而对于如音乐、美术、文学等,涉及人文与艺术文化的非认知学科的教育则不用教。其次,王财贵根据少儿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13岁是人一生理解力和记忆力发展的分界点,在此之前人的理解力发展缓慢,还没有开始全面发展,而记忆力却发展达到了顶峰。过了这个点,就难以发展记忆力了,但理解能力却开始突飞猛进地提高。我们应当在少儿13岁之前就让他熟悉人类所创造的重要文化经典,以便为未来理解力的开发和优雅人格的形成创造条件。如果错过了这个年龄段,一般来说我们就基本失去了让少儿接受经典文化教育的机会。
在王财贵先生的这个读经理论要点中,严格来说,显然并没有论证为什么要读经这个要害的经典教育学问题。从第一点看,他只是区分了认知科学与非认知学科在教育方法上的区别(且不论这种区分是否科学),而不是说明经典教育和非经典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的区别。按照王财贵的理解,经典教育是属于非认知的人文学科教育的范畴,这也是相当可疑的说法,我们也暂且假定这是对的。依据这个理论,只能说明为什么首先要进行人文学科的教育,而不能说明为什么首先要进行人文学科的经典文化教育。很显然,非认知的人文学科不只有经典教育,还有非经典的人文教育。至于说王财贵十分强调的13岁前后的在记忆力与理解力上的区别,显然那也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即使假定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规律存在,那也只能说明要在13岁之前要重点发展或发挥记忆能力,至于为什么一定或最好要借助经典来发展和发挥记忆能力,王财贵先生也未能准确地加以说明。
王财贵先生主张经典教育优先的理论无疑是对的,但是对于这个主张的论证显然不够严密。至于说王财贵先生片面强调背诵经典,而忽视理解力发展和践行经典等问题的倾向,那更是根本的失误。这显然与他追求轰动效应,对自己读经理论做过多的商业性包装有关,也与他忽视对《学记》和孔子教育学的继承有关。所以可以认为,王财贵对于推动经典教育运动的伟大贡献,主要是依靠他的演讲才能和魅力,而不是基于他的不可怀疑的经典教育学理论。
笔者认为,目前推广读经运动的最大瓶颈是缺乏具有深度的经典教育学指导。如果说目前读经运动的推广有指导理论的话,那主要就是王财贵博士的读经理论,以及其他一些经典教育理论。不过这个理论的目前形态是否已经可以上升到经典教育学的高度了呢?这是值得探讨的。王财贵博士经常有“不用教”的口头禅,如“英语不用教” “数学不用教” “白话文不用教”“作文不用教”“德行不用教”等诸多“不用教”。还有“十三岁以后读经没有多少用”等主张,甚至最近还提出“数理读经”的概念。统观王财贵博士的读经理论,大约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见解:只要读经背经就行了,其他都不重要。看起来王财贵博士的读经理论要上升到经典教育学,还有必要经过一番好好的梳理。
依据笔者的体会,王财贵的这些说法不过是其魅力无限的幽默表达的一种方式而已,其意主要在破旧,而立新的方面却在言外,在于强调学会自学的重要性,故其功甚大。但不幸的是许多粉丝却可能当真了。抛开王财贵博士这些话的真实用意不讲,至少这些提法在教育学上是不能成立的。殊不知这些提法本身不符合所读经典本身的教导。假如这些说法是正确的,那么《学记》的一套理论就是多余的,因为《学记》根本没有讲到类似一定要背诵经典之类的话。我们只能说背经对于古人的学习而言是不言而喻的要求。但《学记》所论大都是比背经更高、更重要的问题。如果没有了这些问题的探讨,怎么还会有所谓的经典教育学呢?
我们从《论语》等经典中可以看到,孔子也从来不是教导弟子只要读就行了,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孔子的有成就的弟子中有小于13岁就跟孔子学经典的。孔子教弟子学经典如《仪礼》,应该是以讲解和演习礼仪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整个儒家,广义地说就是礼学。《论语·述而》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先进》曰:“德行:颜渊、闵子骞(qiān)、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从孔子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方面分别弟子来看,孔子教授弟子至少有四个科目,具体来说又涉及到许多内容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说精确地概括在《学记》之中,谁如果违背《学记》的教学法来传承孔子所传下来的经典,无疑是很危险的。
王财贵博士在经典教育学理论上所未完成的任务,笔者给予了补充。笔者从2004年开始接触王财贵博士的读经理论,就主张王财贵博士的读经理论很有必要上升到经典文化教育学的高度。为此,笔者在2005年就写作了《经典文化教育运动启示录》[3]一书。该书是专门针对经典文化教育运动所进行的教育学理论研究。该书针对王财贵的读经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其未涉及的一系列经典教育问题进行了阐述。写作该书之后笔者计划将其正式建立为一门新的教育学学科——经典教育学。这个经典教育学的原理可以在原作六个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为十三个原理及其推论,其中几乎每一个原理都得出了经典教育必要性的结论。其所建立之系统的教育学体系包括以下论点:将文化看作是人的最好定义,教育的使命在于文化的传承和文化成人的造就,全面的文化通过教育造就成人、全人、圣人。文化可以分为风俗文化、普通文化、经典文化,只有掌握了经典文化的核心内容,才能使人真正在文化上长大成人或成为全人、大人。认为现代的教育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教育,即不是用作为文化史之本源的经典文化作品,而是用文化末流的作品作为教材来教育人。所倡导的主要教育理念是经典文化教育乃是素质教育和全人教育的核心,它所建立的是一种新的教育学体系——全人教育体系,也可以称为辅导自学的教育观。
教育过程应当根据经典教育学原理进行。可以严格论证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及教育方法的教育学原理包括:原理一:历史与逻辑一致的原理。人的教育过程应该重演文化的发展历史,所以,最初阶段的教育应该从最古老的神话和轴心时代的经典开始。原理二:文化成人原理。人类文化在历史上是什么时候成熟的,我们也应该靠这种文化让个体的文化心理成熟起来。原理三:文化基因原理。代表人类全部文化整体特征的是文化基因及基本的文化基因组合结构,而文化基因组合结构又集中体现在文化经典里。经典教育就是在文化心理发育的开始就进行完整文化基因的植入,为未来的文化心理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礎。原理四:经典影响力的历史定律。一般而言越是古老的经典影响力越大,信仰的人数越多,这一点可以通过对各宗教和文化的信仰人口数来证明。原理五:系统论的整体先于部分的原理。此原理可以应用于说明文化经典在文化全系统中的中心地位,也可说明掌握主流的经典文化要先于掌握支流或末流的文化。教育的首要内容应当是经典文化,这样才能为我们进一步认知人类文明创造最完整的认知背景,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整体先于部分的原理要求对于一本经典的掌握也以全本的背诵先于部分的理解,在学习中应将建立整体的认知背景放在初始阶段的首位,采取整体—部分—整体的三段方式,与五要素的基本学习方法相配合。原理六:记忆与理解的关系原理。肤浅与深刻内容的记忆所需要的理解时间不同。追求理解的短期化,必然流于选择肤浅的教学内容。原理七:潜能开发的递减原理。人的某些能力(如记忆力、语言能力)越早开发,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可能性越大。原理八:取法乎上的原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以上等的为目标,只能达到中等的要求。故读书要选最难的经典进行攻关,而后其他书就容易了。原理九:催眠心理的原理。在不懂的时候就背诵经典,相当于是让儿童接受圣人的催眠。这是一种效果最佳的也是最好的教育状态。原理十:潜能开发的递减原理。有些人能力越迟训练越难以成功。原理十一:右脑优势原理。人类的右脑教育开发滞后,特别是童年的右脑占优势,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文化经典整体输入法来强化一个人的记忆能力的训练,夯实未来接受教育的基础。原理十二:智慧心理学原理。智慧的心理需要静定,进行一贯到底的诵读训练是静定训练的根本方法之一。原理十三:教学相长原理。教学相长是学至道的最好方法,教学相长不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是学生和教师学习道的两个基本方法的互动。掌握了这十三个原理,对教育问题就会拥有科学的思维模式,既知道应该教什么,也知道怎样教。从以上十三个原理可以推演人性教育或全人教育的系统理论。教育学科应当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人性发展学科的教育和专业性学科的教育,相应的教育也应当分为人性素质和专业素质。前者应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通过经典诵读和经典原本的熟悉来实现,其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人性包含三个方面:感性、理性、灵性。感性又可以分为:感官感性与情感。理性又可以分为:道德理性、科学理性。这样人性学科可以分为:灵性和哲学教育、道德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健康教育,分别实现六大价值目标:真、善、美、乐、灵、健,相应的人性素质的教育可以分为六个方面:哲学素质、道德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艺术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前五个方面的素质教育有一个综合的教育方式,那就是经典教育。这些能力大都可以结合经典教育进行训练,并且其价值能力可以用商数表示。从经典文化出发,展开7大价值观(灵、真、善、美、乐、健、富)的教育,进而展开与7大价值观对应的7大实现价值的能力商数(灵商、真商或智商、善商或德、美商、情商、健商、财商)的教育。从基本价值的能力商数可以延伸出更多能力商数(关商、恒商、胆商、逆商、学商、心商、行商、领导力商数等16个商数)的教育,归结点是领导力商数[3]。也就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如美国一样以培养我国社会的领导阶层为主要目标,以此来设计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
这就是我们所要建立的崭新教育学体系,再加上《〈学记〉的教育理想国》实际上是在解读《学记》的同时,将以王财贵为代表的读经理论上升到经典教育学的高度来探讨。笔者不认为当代经典教育学是可以凭空创立的,真正的当代经典教育学的创立只能通过继承和发展《学记》和孔子的教育学来进行。所以,《〈学记〉的教育理想国》对于经典教育学或文化教育学的建立做了重要的探索,对于指导经典教育的进程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