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当代历史背景下的淮剧发展

2019-04-26杨非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淮剧历史背景

杨非

摘要:新中国成立,创业近半个世纪的江淮戏、淮戏,如鱼得水,再次焕发青春。江苏地方戏曲一派繁盛,淮剧与锡剧、扬剧争胜并荣;上海地方戏曲突飞猛进,淮剧与沪剧、越剧并驾齐驱。淮剧在地方剧坛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新的时代又赋予淮剧以新的生命,从此,江淮戏便有了剧种的准确定位,被正式命名为“淮剧”。

关键词:现当代;历史背景;淮剧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5-0142-01

一、前言

淮剧在依托音乐表达情感和剧情的目标下,将唱腔的体裁形式从独咏、对唱扩展到重唱、伴唱乃至合唱。这种新的探索,多样化的舞台风貌,把淮剧推向了一个既刚劲醇厚又瑰丽多姿的阶段早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戏曲改革芏作的指示》方针指引下,审定、整理旧戏成了淮剧戏改的首要中心丁作。江苏、上海先后成立了剧目工作委员会、整旧委员会,有关市县都设有剧目工作室,盐城专区成立了“淮剧艺术研究考定委员会”,组织了大批艺人对淮剧音乐、剧目进行抢救、挖掘和整理,共挖掘传统剧目千出之多,传统老调138首,确定了以建湖方言为基础的淮剧舞台语言,编印了《:}隹剧韵辙》,出版了《淮曲调介绍》、《淮剧锣鼓研究》、《淮剧曲调介绍》(续集)等,为淮剧的“活态传承”做出了贡献。

二、淮剧团体及从业人员的壮大

新中国成立后,促进淮剧改革,催生现代淮剧的一支重要力量便是剧团。江苏、上海两地淮剧在经历了“班主制…名角制”向“剧团”转换的过程后,遂把剧团看作戏曲艺术承继、传播的重要载体,强化了剧团的建设。在江苏,组建起了滨海、建湖、阜宁、射阳、扬州、洪泽、涟水、兴化、镇江、泰州、清江、淮安、盐城、盱眙、宝应、东台、金湖、高邮等市、县级淮剧团和江苏省淮剧团,从业艺员近众多。在上海,同时组成了麟童、日升、精诚、志成、兄弟、同盛、合义、竞成、群艺、春光、淮光、建新、合兴及上海淮剧团等专业团体,演职人员逾千人。庞大的队伍如一面张开的网络,覆盖着苏沪大部分城镇和安徽省邻近地区,淮剧受众以百万、千万计,形成了“根在盐淮、兴在江苏、红在上海”的强力发展态势。

昔日被人视为“上台像公子,下台像花子”的“戏仔”,此时成了主宰淮剧艺术发展的主人。筱文艳、何益山、周筱芳、筱海红、武丽娟、徐桂芳、程少楠、顾神童、方素珍等人先后被选为市文教先进工作者、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全国文代会代表等。天上地下两重天,一代淮剧人平地腾飞,迎着在新中国升起的太阳,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迁居台湾的一些淮剧艺人及东台、盐阜同乡,他们本着对复兴中华文化、保存乡土文化的强烈愿望,也尽心竭力组建起“光复江淮戏业余剧团”“中兴江淮戏业余研究社“胜利淮扬戏剧业余研究社”等表演、研究团体。这些团体拥有领导人刘禹文、左勇民,编导张效良、张筱萍,“淮剧皇后”刘萍及乔萍、郭有生、汪福坤、钱秀美、钱淑贞、杜娟、朱艳芳等众多有实力的淮剧知名唱家,以《赵五娘》《斩经堂》《臼蛇传》《秦香莲》《羊肚肠》《潇湘夜雨》等剧轮番上演,每年演出数十场,用“江淮之声”抒发栖留海岛十数万苏北人民的怀乡之情,淮剧成了沟通两岸人民情感的桥梁。

三、淮剧声腔及剧目创作的发展

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内,淮剧在剧目创作上,又取得许多成就。除那些年代久远、本为历史遗存的“九莲、十三英、七十=记”的传本仍见诸舞台外,新创剧目也层出不穷。其中整理、改编、创作的传统剧、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就有《女审》(仨女抢板》《九件衣》《忠王李秀成》《岳飞》《东华林》《范公堤》《碧海丹心》《秦香莲告状》《金水桥》《郭华买胭脂》《大庙会》《赞貂蝉》《赠塔》《探寒窑》《借蓝衫》《急拿王兆》《旱地稻花香》《民运队》《一家人》《白蛇恸《兰桥会》《王贵与李香香》《不能走那条路》《官禁民灯》《海港的早晨》等多达数百出,多数在省市戏曲观摩演出中获奖。《兰桥会》《女审》还被摄制成电影。这些戏剧作品无论在审美情趣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有较强的传统意识和现代色彩,适合民众的喜好,其艺术的完美与精湛令人瞩目,显示了江淮戏剧的成型和淮剧戏剧思想的深化与创作手法的成熟。

淮剧艺术的成就还集中体现在音乐声腔的革新与发展上。一方面,随着历史的演变,“淮调”“拉调”“自由调”三大主调被定格为淮剧音乐三大核心板块,主宰着淮剧音乐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给淮剧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并赋予其更丰富的色彩和律动。淮剧早期的作曲家宗海南、张铨、戴玉升、薄森海、张晋及琴师兼作曲潘凤岭、居乐、程少梁等,在《女审》《探寒窑》《三女抢板》《忠王李秀成》《党的女儿》《杨立贝》《牙痕记》《海港的早晨》《一家人》《金水桥》《玉杯记》《活人塘》《迎春花开》《刘三姐》《恩仇记》等代表性剧目里,谱写出了大量锐意创新且流传至今的新的声腔,这些新的声腔所承载的文化品格和丰厚的审美容量,丝毫不逊于一些旧有的曲牌,从而使淮剧音乐声腔呈现出包含在时代新风中的传统魅力。

因淮剧声腔的快速发展,使原来不太明显的三种不同地域色彩的风格更加趋于明朗化,從而逐渐凸现出“南北分野…东西各异”的鲜明特色:南路(上海)柔美缠绵,东路(江苏盐阜)雄健刚劲,西路(江苏“两淮”)苍凉粗犷。三路声腔相近又相远,进入并驾齐驱、各攀高峰的年代。

四、淮剧艺术呈现丰富的多元面貌

国家昌盛,党的关怀,给了淮剧以极大的鼓舞。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多次观看上海市人民淮剧团、精诚淮剧团、志成淮剧团演出的《种大麦》《兰桥会》《五台山》《白蛇传·水斗、断桥》《东方朔偷桃》《官禁民灯》《探寒窑》《女审》《海港的早晨》《游龟山》等戏。周恩来总理还亲自为上海首个淮剧演出基地“黄浦剧场”书写场名。这段极不平常的历史,见证了淮剧的辉煌,伴随淮剧度过了最精彩的“黄金时代”。

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最大限度地唤醒了淮剧艺人推进淮剧文化大发展的文化自觉,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活力,淮剧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多元面貌。江苏提出“打造一流淮剧”的发展理念,上海树起“都市新淮剧”探索大旗,他们尝试着将传统的精神与时代审美相结合,实践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淮剧舞台上一是转向回归,一是转向创新,代表了新时期淮剧艺术的审美趋向。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新鲜元素注入淮剧艺术肌体,促进了淮剧在全国各地的流布和演出样式、流派的多样化。近在江苏、浙江、安徽、上海,远在新疆、甘肃、陕西、宁夏、河南、北京乃至香港、台湾地区,都曾留下淮剧的足迹,这跨界的文化推进,形成了传播、拓展淮剧艺术的广阔舞台。京剧、越剧、沪剧、锡剧、黄梅戏、歌剧、话剧、音乐剧等多种外来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入,在剧种不变的底色上,又增加了淮剧的文化特色。剧目创作越来越凸显出平民化的理念、精品化的战略。演员表演与音乐唱腔,多在表现时代、张扬个性,力求跳出传统模式走向现代形态,有了更多自由、开放的空间,彰显了淮剧既有原生的粗犷豪放,又有当代的优美典雅的艺术特色。乡土化的“草根淮剧,,和都市化的“海派淮剧',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戏剧平衡发展,体现了当代淮剧一体多元、多元共生的文化格局。陈德林的“陈派”声腔和梁伟平的“梁派”声腔的兴起,表明淮剧又树起一个超越地域、超越已有流派形态的新的标杆。

综上所述,这一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新时期淮剧艺术发展的典型风貌。

猜你喜欢

淮剧历史背景
曲阜汉魏碑刻馆藏《张猛龙碑》探究
淮剧还好吧
浅谈推进淮剧进校园常态化
凤楼春·醉湖春
卢梭的异化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湘鄂赣苏区红色革命歌曲的历史背景研究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新常态下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现实意义
烛武退兵逞辩舌 弱国终究无外交
我对上海淮剧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