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叫卖调的历史流变与人文价值
2019-04-26刘娟廖梅淮李巧伟
刘娟 廖梅淮 李巧伟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查阅针对叫卖调的起源及大致发展脉络,历时三个月的田野调查,运用“口述史”的方式梳理了衡阳本地叫卖调及外来叫卖调,并进行整理与研究,发现其节奏、歌词、旋律朗朗上口,简洁明了的特征,总结出在时代变迁与外来文化冲击下,传统叫卖调逐渐衰落式微,亟待得到保护及传承。
关键词:叫卖调 衡阳市 传统民间音乐 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5-0029-03
一、衡阳叫卖调的历史流变与现今传承
(一)衡阳叫卖调的历史流变
叫卖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屈原《天问》中对于人世现象的描绘:“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一句,讲的是姜子牙的故事。姜子牙在铺肆卖东西,将刀敲得咚咚响以吸引顾客。至唐朝,据唐朝元稹《估客乐》所描述:“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在唐朝,长安城内的东市西市里的商贩闻听客人到来,依次迎接客人,争相说服客人购买自己的产品,描绘了商贩们通过口头叫卖来招揽生意的场面。宋代,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商品流通繁盛,叫卖调也进入鼎盛时期,《武林旧事》有言:“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讲述叫卖调在市井发展繁荣,各类货物都采用此方法推销,成为风靡一时的“广告手段”。
叫卖调具体何时传到衡阳据街头商贩口述暂时无法考证。随着商品流通,各种极具特色的叫卖调也渐渐流传开来,并在衡阳受到了商贩们的欢迎,大家纷纷效仿,开始使用这个最简单、便利有效的“广告手段”。衡阳地区有着独特的方言,特点为音调高吭、嘹亮,字头较重,习惯于每句话后加衬词:啦、咯、噻,嘞等。这些特点很好的融合在衡阳叫卖调中,很好地反映了当地的生活特色,与其社会历史、自然习惯息息相关,是衡阳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衡阳叫卖调应运而生,有着很强的地域性风格特征,拥有独特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特色和艺术价值,极具魅力。
(二)衡阳叫卖调的现今传承
在历时三个月的社会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叫卖调的如今状况。据街头商贩口述,叫卖调是多久流传到衡阳并在衡阳兴起的,暂时无法考证,只知道是先辈流传下来的。在乡镇一般在固定的日子赶集会有商贩叫卖,出售自己的商品(调查的实例有:在衡阳县渣江镇,每年的二月初八赶大集,又称赶八,之后每隔十天赶户,一般是八场左右);而在城镇现在一般是走街串巷的小贩较多,大都是售卖小吃,零琐的小玩意儿等(调查实例:在衡阳县西渡镇的街头小巷的“阿婆茶叶蛋叫卖调”)。
在市区以及新开发的繁华地段早已罕闻街头叫卖声音,这些行将远去的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和记忆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LED广告、街头的传单以及喇叭里固定单调的广告词。虽然说现在的街头广播广告可以说是叫卖调的“后世”,但早已遗失属于这个城市的地域性风格特征,缺少独特的地方特色。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取之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从而避免有关传统文化的逐渐流逝,有效防止了在现代科技影响下的“千篇一律”。
在其他地区已经有将叫卖调与其他元素相结合的先例,在极限挑战中黄渤所唱的一首《磨刀老头》就大受欢迎,歌曲中直接将叫卖调填上“磨剪子来炝菜刀……不管生活变化怎么多,你的剪子菜刀还得磨,别看我已经有六十多,我还必须每天去吆喝”,原汁原味的曲调与现代故事音乐文化的碰撞结合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衡阳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蓬勃,但对外宣传时缺少对于音乐文化领域的运用,特别是对于当地特色民间音乐的宣传过少,而这些崭新的别的地区的发展实例是衡阳叫卖调现今传承的最好示例。
二、衡阳叫卖调的音乐特征
通过三个月的田野调查、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走访等得到了许多原始素材,通过音乐分析法对这些材料和录制的音频、视频等进行分析,我们对其旋律形态、调式调性、音乐风格、语言特色、地域风格等进行分析。衡阳地区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土地上积淀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如“山歌之乡”的衡山、衡南。其地区有独特的衡阳方言,特点是音调高吭、嘹亮,字头较重,习惯于每句话后加衬词:啦、咯、噻,嘞等,这些在叫卖调中也有得到体现。
在旋律形态上,其旋律线条简单、易于上口;在节奏形态上无固定节奏,带有一定的即兴性,以“甜酒”叫卖调为例。
这首“甜酒叫卖调”采集于衡阳市蒸湘区老城区街头,节奏特征为一拍一个字,一字一音;速度缓慢,通常最后一个衬字绵延不绝,渐渐消失,最后一个字通常与衬字连在一起,以喊代唱。结构通常不太完整,没有明显的终止感,便于往返交替叫卖。甜酒叫卖通常只有一人声叫卖并无其它声音辅助。
说起在衡阳的叫卖调,我们这代人的心中都必定会想起磨剪子呛菜刀。多年以前,“磨剪子戗菜刀”的手艺人时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街小巷都能听到那拖着长音的吆喝声且深深的印在人们脑海里,而且这一首叫卖调也不仅仅限于衡阳,也流传在我国其他地区,它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经典得令人无法忘怀。
这首“磨剪子戗菜刀”叫卖调,曲调风格特征与“甜酒叫卖调”相似:一拍一個字,一字一音。但除了一人声叫卖外,还会用剪子或菜刀此类相互碰撞、摩擦的声音用以“伴奏”。因为叫卖歌词的原因,“磨剪子呛菜刀的”速度会较“甜酒调”慢,所以速度比较自由,总的来说,叫卖调的速度是比较自由的。
歌词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用最简单的词语形容自己的产品用以吸引顾客,且不存在过多的“商业包装”,容易得到人民的认可。如卖甜酒的商贩会说是“老钵子”、收废品的商贩会直接说“收废品嘞,收纸皮子,旧手机,电冰箱……”等,直接了当。当地百姓在有需求时会以相同的曲调改变歌词应和卖家,卖家就会挑担至买家跟前进行交易。叫卖产品多为日常消耗品,与人们的需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且多为老少皆宜。同时,“叫卖”的交易方式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之一,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而“老面馒头”则是衡阳异地叫卖调的一位“大咖”,不得不说我们去过的很多地方都还存在,如长沙、常德等,我们的调查对象自称祖籍河南,在衡阳叫卖馒头多年,虽然基本的叫卖词未改变,但是语调已被衡阳话同化了。他们的叫卖词如今是这样的:“馒头,老面馒头嘞……”。神奇之处在于他们自己都并未发觉,他们的叫卖词中已然加入了衡阳百姓们的口头衬词。
像这样传入衡阳的外地叫卖调还有很多,都彻底融入进了衡阳人民的生活,并且伴随着带有其地区特色的手艺、美食特色等在这里生根发芽,让衡阳老百姓们对这些地区有所了解并产生好奇、向往之心。
三、衡阳叫卖调的人文价值
(一)理论价值
从人文价值的角度上来说,叫卖调是小商小贩为招徕顾客,吸引游客而演唱的小调,衡阳地区的叫卖调有着很强的地域性风格特征,拥有独特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特色和艺术价值,风格性很强,独具魅力,可以反映当地的社会历史、民俗生活和商贩文化,对于推动衡阳特色旅游业发展,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保护当地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于衡阳地区叫卖调的研究和调查,保存和进一步揭示扩充湖湘文化的内容。
“继承历史文脉,弘扬传统文化”是近年来我国文化发展的重点目标。党的十九大更是把文化自信这一重大命题作为一个独立篇章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自信才能在文化领域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应积极响召国家号召,为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保护添上一笔。
(二)实际应用价值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四十年来为国民带来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带动了中国服务行业、中國经济向前发展。在百科里,旅游业被解释为——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人民招揽、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浏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而衡阳如何吸引游客,这六个环节都尤为重要。
衡阳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秀丽的景色加上通达的交通,旅游业发展蓬勃,但对外宣传模式单一,形式内容僵化,几乎都是佛教、道教文化的宣扬,缺少对于音乐文化领域的运用,特别是对于当地特色民间音乐。衡阳游客按旅游形式可分两种,跟团和自助游,按旅游目的又可以分成两种,烧香加浏览风景和浏览风景。显然这种较为单调的内容,让游客们“一眼看透”,没有意犹未尽的感受,损失了大批的无宗教信仰以及距离较远的游客。
或许以后我们可以看到:类似于“卖甜酒嘞……”悠扬的广告宣传片开头带人们走进衡阳当地居民的生活,引导人们贴近我们衡阳原生态的旅游。在这里游玩之余,会发现景点中有小商贩依旧用淳朴的叫卖调向游客售卖衡阳特色产品,以及在衡阳的街头,商店音响放着包含着衡阳历史文化的叫卖调及其它民族特色歌曲。
经过调查,其实大多数商主们依然用着叫卖调兜售商品,希望有一天他们的“卖甜酒”的音调可以到城市中间去,让更多人知道,从而传承,让家乡的韵味源远流长,而不仅仅是让这淳朴的声音在这几十年的小巷中吸引着我们,然后慢慢消逝。
参考文献:
[1]伊永文.清代北京的饮食与叫卖——商业文化摭拾之四[J].商业研究,1990,(08).
[2]戴金来.民间“叫卖调”的传承及音乐元素的探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3]张玄.论传统叫卖调艺术存续中的音乐符号重构[J].音乐艺术,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