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境下中国艺术歌曲的传播普及研究
2019-04-26曹若
曹若
摘要:中国艺术歌曲是在上世纪20年代,由一批留学归来的优秀作曲家将本国的民族性特征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而产生的声乐体裁。笔者通过对中国艺术歌曲概念的审视,从创作及传播方面分析研究其发展现状。笔者从创作、演唱及传播三个方面展望艺术歌曲的发展,只有结合本民族特色,将民族元素融入的恰到好处,注重“字、腔、韵”的把握,利用新时代先进的传播方式并紧随时代步伐,才能使中国艺术歌曲永远屹立在音乐文化之林。
关键词:艺术歌曲 发展现状 传播普及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5-0022-03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及界定
艺术歌曲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是一种独特的声乐创作体裁。德国艺术歌曲多为诗歌与作曲相融合的艺术产物,代表作曲家有舒伯特、舒曼等。除德国以外的法国、意大利及俄罗斯等国,它们的艺术歌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近年来各学者对中国艺术歌曲的界定不尽相似,无论是陆在易发表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之我见》还是彭根发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歌曲的定位思考》,大約都表示艺术歌曲往往是有着较强的文学性,是作曲家用娴熟的创作技法谱写的内容精致的声乐体裁。它不同于歌剧的是,不用大线条的旋律和炫技的表现手法来演绎作品,而是配有专门的钢琴伴奏用娓娓道来的方式,来展示了歌词中的一些意境美,主要强调通过诗词与音乐、伴奏与人声、创作技法与音乐结构高度结合创作出的具有高雅意境的声乐体裁。
欧洲将舒伯特创作的《纺车旁的玛格丽特》作为欧洲艺术歌曲的开端,20世纪20年代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常常被人们视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开端。艺术歌曲这一体裁传入中国已近百年,它经过百年历史时期的洗礼不断成长和进步,它没有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中被淘汰,可见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存在的必要性。近些年也有许多学者对于中国艺术歌曲提出了问题,罗艺峰在《关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思考》中提出,一些界定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非其所独有的,这就让艺术歌曲的界定边界不够明确。陆在易也曾提出,艺术歌曲的界定较为模糊,应当在区别于其他创作体裁之外保持其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和美学规范,使其不断丰富和发展。
民族语境下的中国艺术歌曲界定也随着文化的进步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伴奏方面不再仅仅是与钢琴的二重奏,例如一些古诗词艺术歌曲为了表现其民族性特征也会加入一两件民族乐器来烘托气氛。不少艺术歌曲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会选择乐队伴奏,在多种乐器相结合的情况下,音乐情绪显得更加丰富。艺术歌曲往往是规定好声部由美声唱法呈现的艺术作品,但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不断完善,出于艺术歌曲群众性普及的出发点,很多情况也会选择民族唱法去演唱。声部划分是美声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中国艺术歌曲通过不同声部的演绎也显得多姿多彩。例如青主创作的《我住长江头》,可以是高声部演唱的G大调,也可以是中声部演唱的降E大调,演唱者用不同的声音状态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去展示出丰富的音乐情绪。高雅艺术往往来源于民族民间音乐,中国艺术歌曲这条长河需要在流淌时不断融会贯通民族特色,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源远流长。
二、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现状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被划分为四个时期,五四运动后为第一个时期,也被称为萌芽时期,历史的改革让艺术歌曲的创作开创了先河。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时期为20世纪30-40年代,在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下作曲家没有忘记在创作上彰显艺术歌曲的民族性特征,开始将中国传统古诗词作为艺术歌曲的创作内容。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艺术歌曲创作的成熟期,创作者在创作题材和创作技法上的进步都使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不断进步、改革开放至今,艺术歌曲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中国艺术歌曲近些年来在创作方面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有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词艺术歌曲《阳关三叠》《枫桥夜泊》;也有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特征相结合的作品《山中》;还有中国民族地域性特征显著的代表性作品《西部放歌》。这一现象证明中国艺术歌曲在创作观念、创作题材及作曲技法上面都有着很大的提升。
当然中国艺术歌曲在创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中国艺术歌曲的界定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带领大家认识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无疑是具有艺术性的,但有艺术性的并非一定是艺术歌曲。例如,在不同时期都会产生一些反映人民群众心声的合唱歌曲,它们同样具有艺术性,但并不符合个人抒发情感这一准则;又如一些传统的民歌,虽然是个人抒发情感的歌曲,但并不使用钢琴伴奏。所以说艺术歌曲是对于具体声部而言,用钢琴伴奏,诗词作为歌词,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的韵味,加上具有专业演唱技巧的演员来抒发个人情感,表达意境的一种音乐体裁。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方面,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忽略艺术歌曲塑造意境这一特征,为了让表演者吸引大家的目光,在创作时将篇幅、音域、音调写得华而不实,导致表演者在呈现作品时一味的展现自己高超的声乐技巧,而少了些艺术歌曲本身高雅的意境美。创作技法方面值得一提的作品有罗忠镕先生创作的《涉江采芙蓉》,它是用五声性十二音技法写成的具有传唱性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一定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现如今各国音乐交流越来越频繁,有许多学习了专业的西方作曲技法的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忽略了中国艺术歌曲该有的韵味和意境,这使所创作出的作品不能彰显出优秀的民族文化。此外,中国艺术歌曲也应紧跟时代主旋律,创作者应该不断地推陈出新,紧随时代步伐更新自己的创作观念,才能不断创作出百姓们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普及方面,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至今,在群众中的普及上有一定的难度。艺术歌曲在中国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生存发展下来,可见其具有广泛传播的条件和魅力。艺术歌曲本身宁静致远的高雅特征影响着它的受众面。群众的普及程度并不是检验艺术歌曲文化内涵的因素。艺术歌曲“曲高和寡”的现象,除了其自身的艺术特征给观众带来的审美错觉外,其推广力度及手段也是阻碍其传播的一个要素。艺术歌曲的普及需要创作者进行深入思考,将创作技法和音乐语言完美结合,创作出一些“寓繁于简,寓深刻于浅显,雅俗共赏”的艺术歌曲。群众愿意接受一首流行作品的迅速走红,对于这一现象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也可以从歌曲的演唱、市场需求、媒体宣传等角度考虑,借鉴流行歌曲的推广、宣传方式,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一条道路。中国艺术歌曲的现场音乐会往往也需要购买门票入场,很多音乐爱好者也可能因为经济压力而被拒之门外。这点可以效仿许多西方国家的政策,音乐会会为一些经济能力较差的人提供优惠政策。中国艺术歌曲近年在国外的传播也是令人堪忧,西方国家除了了解到一些耳熟能详的中国传统民歌旋律,其他近些年创作的艺术价值极高的中国艺术歌曲大家并不了解。我们应该立足于未来,要让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歌曲文化魅力走出国门,源远流长。
三、中国艺术歌曲传播普及策略
中国艺术歌曲是结合中国文化近百年来的艺术成果,它不是脱离历史语境单独存在的艺术形态。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规范中国艺术歌曲的界定;我们需要秉承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理念去推动其发展,要树立继承创新的创作观念;创作者应当巧妙的将地域性民族特色与先进的作曲技法相融合,创造扎根于人民生活,紧跟社会发展步伐,讴歌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还应形成本民族的个性风格,不断创造出彰显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民族性”的优秀作品;创作者应该紧随时代步伐,不断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艺术歌曲作为一个外来的音乐文化,势必要结合本土文化,形成其独特的民族化特征,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创作者要具有正确的、先进的创作理念。我国各个时期的创作者,例如黄自、萧友梅、赵元任、青主等,都在努力将民族音乐创作素材和民族创作技法相结合,努力探寻着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化特征。齐柏平在《艺术歌曲创作中的民族元素探索》,将具有民族元素的艺术歌曲分为三类:一类是大方向上不改变作品,只改变一些音乐要素上小小的细节变动,此类称之为“改编型”;另一类“整合型”是改变作曲的曲或者调,整合创作出新的作品;最后一类是大幅裁剪、拼贴,较原作品来说已经没有明显的联系,此类称为“艺术创新型”。可见艺术歌曲在保持其民族化特征方面有多种创作手段和途径。
作品的题材在彰显其民族性音乐特征方面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因此,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在题材的选择方面,可以选择一些传统的脍炙人口的中國人物、经典传说或事物,如《昭君》《还我一个太平天下》等一些优秀作品。作品的创作技法能够更直观的表现出作品的风格特征。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国,每个民族都有着极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给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以将西方的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的民族调式相结合,将各个民族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要素融合其中,这样可以使中国艺术歌曲凸显出其民族性特征的同时也能够更加丰富的发展进步。
每个时期的音乐作品都离不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透过各个时期的艺术歌曲都能感受到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如陆在易创作的《我爱这土地》,词作者艾青在抗日战争时写下的表达自己爱国情怀的诗;又如反映新时代环保主题刘聪作曲的《鸟儿在风中歌唱》。由此可见,中国艺术歌曲应该紧随时代步伐,把握时代命脉,不断创作出具有时代性的优秀作品。
演唱方面,表演者不仅要具备精湛的演唱技巧,还要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字、腔、韵”的研究。歌唱与语言密不可分,汉语文化博大精深,演唱者要熟练的掌握歌曲的声母韵母发音,掌握歌曲的情感色彩和歌唱音色的调控布局。
近年来,许多关于艺术歌曲演唱及创作方面的比赛进入大家视野。中国艺术歌曲因其独特的艺术性导致其受众面的局限性。通过一些艺术歌曲相关的大赛我们不难发现,学院派及学院教学一直都是其最好的传播者。如今,许多经典的中国艺术歌曲被写入教材内,其教学的一些要求和一些重量级专业比赛的曲目规定,都引起了学习者的广泛关注。学院教学在演唱方面具有先进性的特征,它对中国艺术歌曲乃至中国声乐文化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1月在中国音乐学院举行的“源远流长、寻根之旅”雷佳博士民族民间歌曲专场音乐会,这一场标杆性的音乐会不仅展示了最先进的声乐演唱技法,也彰显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推动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21世纪的中国,各类新的传媒方式充斥着市场。可以通过多媒体这一新的传播途径来宣传中国艺术歌曲的相关音乐文化。加强中国艺术歌曲的数字化采集,探索中国艺术歌曲的内容加工办法,重视中国艺术歌曲传播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中国艺术歌曲在传播媒介上应该突破传统,除了通过音乐会的方式来呈献给观众,也可以借助一些新媒体来进行传播,通过在一些新媒体平台上传优秀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视频,推出一些中国艺术歌曲的经典鉴赏文章,或者通过直播艺术歌曲音乐会的方式来打破其欣赏的局限性。让艺术歌曲走进人民群众的视野,让更多其爱好者能够更直接、更快速地感受到其艺术魅力。
四、结语
如今,中国艺术歌曲在界定方面标准越来越明确,凸显着民族化和时代化特征,有着较高的艺术性。创作者应树立发扬本民族特色音乐文化的创作观念,进一步与先进的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演唱者要不断丰富自身民族文化内涵,感受民族文化特征和魅力,利用新媒体这一新兴媒介进行广泛传播,在遵循其艺术性特征的前提条件下,创作出更多、更好、更有“百姓味道”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刘聪.对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1,(09):17-19.
[2]陆在易.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之我见[J].人民音乐,2007,(08):34-35.
[3]彭根发.关于中国当代艺术歌曲定位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7,(09):28-31.
[4]罗艺峰.回到原点:关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7,(10):20-21.
[5]段紫逸.当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思考和展望[J].音乐创作,2015,(04):118-119.
[6]汪效华.影响中国艺术歌曲走向世界的因素研究[J].艺术教育,2015,(0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