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人群血黏度差异及影响因素
2019-04-26杨茜马杰王爽陈丽琼李静赵心宇
杨茜 马杰 王爽 陈丽琼 李静 赵心宇
(大连医科大学 1检验医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2基础医学院)
血黏度是反应血液流变学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由血液中有形成分、血浆中的生物大分子及各种物理化学等多种因素决定〔1〕。健康人的血液流动处于稳定状态,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糖、高脂肪食物的大量摄入及缺乏身体锻炼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临床许多疾病如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加,而血液黏度指标常在这些疾病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发生变化〔2〕,中老年作为这些疾病的高发人群,应实时检测血液黏度,发现异常后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以免延误病情。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间血黏度指标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大连市美年大健康体检中心200人体检人员为受试对象,其中男100人,平均年龄(59.60±14.53)岁;女100人,平均年龄(59.03±13.84)岁。将所有体检人员按照年龄分为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及≥75岁5个年龄组,每组各40人。
1.2标本的采集与测定 体检人员空腹8~12 h后,于次日清晨采集静脉血5 ml,并加入肝素作为抗凝剂,采用重庆南方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血液黏度动态分析仪进行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液屈服应力、卡松黏度等血液流变指标的分析,检测均在4 h内完成。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不同性别血黏度指标比较 男性除血液屈服应力显著低于女性,其余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高于女性(均P<0.001)。见表1。
2.2不同年龄组的血黏度指标比较 5个年龄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电泳时间、卡松黏度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血浆黏度与血液屈服应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74岁年龄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电泳时间、卡松黏度较35~44岁、45~54岁、55~64岁组均显著降低(P<0.05,P<0.01)。见表2。
表1 不同性别血黏度结果分析
表2 不同年龄组间血黏度结果分析
与65~74岁组比较:1)P<0.05,2)P<0.01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血黏度指标除血液屈服应力外均高于女性,其原因可能是受男女体质影响,男性体内雄性激素刺激红细胞生长发育,因此男性红细胞数量多、红细胞比容高于女性,间接影响血液黏度〔3〕。血液屈服应力与血液中红细胞聚集性有关〔4〕,女性的红细胞聚集性更强,反映在女性的红细胞沉降率高于男性,导致血液屈服应力更高。
血液黏度指标在35~64岁人群之间并无差异,之后在65~74岁明显下降,这与奉顺平〔5〕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可能与调查人群、地域有关。65~74岁血黏度开始下降,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各项器官、功能开始退化,胃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下降,患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疾病概率增大〔6〕。又因社交活动逐渐减少,长期以少量且清淡少油的饮食为主,铁与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足,易引发贫血〔7〕,除此之外,老年人易患肝硬化、尿毒症相关疾病也会减少血液黏度。75岁以后的老年人,血液黏度指标与其他年龄组并无差异,可能是器官衰退、内分泌调整血液流变导致,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5~64岁的中老年人,虽然在本次研究中年龄并不是血液黏度的影响因素,但在其他研究中显示血液黏度有随年龄升高而增加的趋势〔8〕,此阶段的中老年人工作压力大、频繁参加社交活动,并长期伴有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有研究结果显示,长期吸烟,烟草中化学物质会使红细胞膜受损,使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同时吸入的一氧化碳与体内血红蛋白亲和力高于氧气,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后会抑制氧气的释放,机体缺氧会引发红细胞数量的代偿性增多〔9〕。过量饮酒,血液中的乙醇可使红细胞大量聚集,血液沉积,最终导致血液黏度的异常〔10〕。老年人自身代谢能力差,如果膳食结构不合理,偏好高糖、高脂、高盐的食品,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就会大量产生,在血浆中形成网状结构,与红细胞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血液黏度〔11〕。这些也是55~64岁的中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概率较大的原因,因此处于此年龄段的中老年人需引起高度重视,定期体检,检测血液黏度指标,一旦发现异常,尽快入院治疗,以免病情的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