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说题探析

2019-04-25李忠倩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蒸发量扎龙说题

李忠倩

[摘   要] 说题要求教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能够全面精准分析题目,探讨解题策略,评价题目答案并反思、改进教学。说题具体可以说命题立意,说学情分析,说分析思路,说反思与启示。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说题;高考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7-0094-02

一、说题的含义

新课程的逐步深化改革,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做到与时俱进,教学教研的方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创新,说题活动应运而生,并备受一线教师的推崇。所谓说题,目前比较成熟的理解即“利用教学语言口述探寻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以及所采纳的学科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本文研究的说题是指教师说题,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能够全面精准分析题目,探讨解题策略,评价题目答案并反思、改进教学。

二、例说“说题”

[原题呈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见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该题以乌裕尔河和扎龙湿地的形成为背景,考查了湿地的形成条件、河流水量的影响因素、湿地盐度的变化以及人为改造河流的利弊,选材独特,视角新颖,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设问具体,探究有深度。具体说题如下:

1.说命题立意

(1)知识立意。地理学科主干知识是高考考查的重要目标,也是能力考查的重要载体。讓学生通过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来体现基本地理能力,是高考地理试题命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题考查的知识原理有:①湿地的形成条件;②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④湿地的盐度变化;⑤人地关系等。

(2)能力立意。能力立意是高考试题命制的宗旨。能力的考查具体体现在学生做题的思维过程上,也就是高考的四项能力要求上: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本题从设问来看,对高考四项能力都有考查。

(3)素养立意。人地观念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学以致用,是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体现。本题以文、图形式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料,创设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呈现了乌裕尔河的形成、变化及影响和扎龙湿地的形成及影响等内容,提供乌裕尔河、扎龙湿地这些空间信息,围绕着当地地理环境的变迁,分析了扎龙湿地的形成和变化、乌裕尔河水量的影响因素,并对人地的和谐发展进行探究。

2.说学情分析

高考真题的大量训练主要集中在高三复习阶段,此时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基础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常见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但仍有一些学生在做题时,容易忽略试题信息。若试题比较新颖,问题的解答需要逆向思维或情境创设出现认知冲突,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难以找到突破点。

3.说分析思路

分析解题思路的前提是能够结合设问全面准确地获取并解读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最后通过语言的合理组织完成解答过程。

题(1):从设问来看,该题考查湿地成因,具体来说是通过分析湿地特征倒推地理要素特点,主要考查学生逆向思维。同时,该题需要考生明白堰塞湖和沼泽湿地的概念和景观差异,明确两者的不同。通过分析不难得出,相较于堰塞湖,图中面积广大的扎龙湿地应分布在相对低洼的平原上,才能积水成沼,形成湿地,所以其地貌特点是地势平坦开阔。气候特点的推测是该题的难点,因为与平时所学的“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有利于湿地的形成”不同,该题答案是“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题(2):该题依据整体性原理,分析乌裕尔河流域的水循环和水平衡问题,考查地理过程。第一步:原水平衡状态下的乌裕尔河为外流河,其水平衡为“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此时乌裕尔河汇入嫩江,所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且多出的量刚好等于乌裕尔河的径流量。第二步:河流受阻,水平衡打破,嫩江西移,泥沙淤积,乌裕尔河不能汇入嫩江,河水泛滥,淹没低地,形成湿地,湿地不断扩大,此时水平衡为“降水量=蒸发量+湿地扩大的水量”,所以降水量仍大于蒸发量。第三步:随着湿地面积的扩大,蒸发量增大,当蒸发量等于降水量时,湿地稳定,建立起内流区域新的水平衡,即“降水量=蒸发量”。此过程中,虽然该区域的蒸发量变了,但由于该区域属于季风气候区,其水汽主要由海洋输送,故可以忽略降水量的变化。

题(3):该题的解答首先需要调动所学知识即影响湖泊(湿地)含盐量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径流汇入、水域封闭程度、冻冰融冰等,再结合材料中提到的乌裕尔河为内流河及设问中强调的“未来”,可以得出径流不断地带来盐分累积于湿地而不能排出,随着流域内工农业废水的排放和蒸发的增强,未来湿地的盐分将不断增大。

题(4):该题为开放性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通过探讨人类行动方案来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和生态平衡原理。考生同意与否,需要通过“区位+影响”的思路,综合分析比较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的利弊,以及把其恢复为外流河的利弊。

4.说反思与启示

(1)复习试题的选取与改编。高三复习阶段,教师要能根据学生水平、复习进度、高考考查要求,对试题进行甄别取舍,以提高复习效果。要依据所考查知识点的逻辑关系进行适当的整合,选取能体现对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考查的素材,选取以中小尺度为主的区域背景,选取能深入挖掘地理事物本质、原理和规律的地理问题切入。

(2)注重回归教材,透彻理解知识。部分学生在复习阶段容易陷入“题海战”,甚至脱离教材,结果是事倍功半。教师可依据课标、考纲、教材把握教学,而学生的主要抓手就是教材。只有透彻理解教材里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和过程等,才能在解决地理问题的时候合理联系并灵活运用。

(3)重视训练学生的时空观、人地观念。地理学科要解决的问题大都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因此,在探讨具体问题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时空纬度。人地观念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渗透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强调认识地理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说题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备课活动,需要教师查阅大量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能促使教师对问题进行全面思考,因此,开展说题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丰富教研活动形式,营造较好的教研氛围。

[   参   考   文   献   ]

曾呈进,范渊志.地理说题活动的几点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9):61-63.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蒸发量扎龙说题
带春回扎龙
1958—2017年囊谦县蒸发量和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鹤之灵
初秋游扎龙湿地有感
1958—2013年沽源县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一题多变之有效说题
1981—2010年菏泽市定陶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七绝·游扎龙湿地(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