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文典故教学策略探究
2019-04-25张惠
张惠
[摘 要]“用典”是古代文人进行创作的重要手法,从字面理解,就是在创作中运用某个典故来抒发情感或者表达观点,可以称为引典入诗、用诗抒情。在高中语文古诗文典故教学中,教师可从注重积累、溯本求源、知人论世、对比分析、揣摩语境等角度,优化典故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典故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7-0007-02
古诗文典故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处于关键环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古诗文典故教学并没有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但是古诗文中的典故对于整个文学作品来说有着神来之笔的作用,古代文人的情怀、境遇、思想等都集中体现在所用典故中。换言之,知典就能准确把握整首诗文的基调。高中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该直面教学问题,采取合适的方法策略来进行典故教学。
一、注重积累,丰富学生的学识修养
学生在阅读古诗文时会感到吃力,认为古诗文晦涩难懂,这不仅是因为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不扎实,还因为学生的文史知识匮乏、文化积淀不足。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大量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典故积累,只有如此,才能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实现文学素养的提升。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涉及的典故有词语典故,如“阮籍途”“穷途阮籍”等;有意象典故,如“杜鹃”“月”“捣衣砧”等;有成语典故,如“负荆请罪”“项庄舞剑”“司马青衫”等。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学生积累典故时,不仅要让学生识记、背诵课文中的典故,还要鼓励学生借助其他工具书或者网络资源积累其他典故。积累不是目的,应用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扩充学生的典故积累量,并让他们形成联想记忆,以便在日后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知识迁移有两种:其一是横向迁移,即学生在学习一个典故时,同时积累这一典故的其他表现形式与典义,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典故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其二是纵向迁移,学生在学习一个典故时,识记与该典故的某个要素相关,但与其典义无关的其他典故。
二、溯本求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古诗文进行了详细的注释,但是仔细观察之后发现,教材注释中仍存在典源不清晰、典义不當的情况,这是一种疏漏,也是一个教育契机。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不足为学生提供自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本质的机会。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这是非常难得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并能使典故教学取得良好成效。当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来时,教师应该给予赞扬,表扬学生勇于向权威质疑的精神。
有的典故在教材中没有相关注释,学生也因为自身能力的缺乏识别不出来,此时就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并鼓励学生自主寻找典故的出处,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文中的“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教材注释仅说明了“衡”通“横”,“宇”为屋檐,“衡宇”就是住处,没有指出其中的典故。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分析这个词,让学生想象“衡宇”是否有其他深意,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迫切地想要知道典故的出处与含义。学生在溯本求源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立体地认识陶渊明,也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三、知人论世,了解用典风格与目的
古代文人会因为自身所处的境遇、社会大背景而对生活事物进行记录、加工并最终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因此,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背景和文人的生活处境来探究古诗文的真正内涵。在高中语文古诗文典故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境遇,将古诗文放在大背景中去理解,这样学生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典故的意义和价值。
文人的写作风格影响着他的用典风格与用典方式。以宋代词人李清照为例,她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再加上她自身丰富的文学底蕴,使其在用典时含蓄而巧妙,达到了浑然天成的效果。古诗文寄托着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且与个人经历密切相关,故想要准确把握古诗文中典故所蕴含的意义,就需要详细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性格,从他身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入手。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词人在写这首词时已经65岁了,却只是个人微言轻的镇江知府,劝谏没被采纳还遭到了罢黜,被调离了抗金前线,词人郁郁不得志,心中激愤难平。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详细分析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才能让学生对词中的相关典故有深刻的了解。
四、对比分析,体会用典的修辞效果
第一,同一典故不同典义的对比。用典的方式很多,有正有反,有明有暗等,典故还时常被古人个性化、创新化地应用,也就使得其有了多义性。当古诗文中的同一典故能够服务不同内容时,就出现了不同的典义。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使用同一典故的文学作品引入课堂,进行对比教学,如此一来将会使古诗文典故教学更有深度。
第二,不同典源的对比。高中语文古诗文中所运用的典故通常能找到多处典源,理论上应该以出现时期最早的为原典,但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选出最为合理的一个。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用典的修辞效果,从而对古诗文形成深刻印象。例如,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教材注释为“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水,就会变得贪婪。这里是说有德行的人,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正,不被污染。”这里的注释是将此典当作反典来用。而在《晋书·吴隐之传》中对此典故是这样描述的:吴隐之在赴任途中路经一眼名为“贪泉”的泉水,据说喝下了这泉里的水,人就会变得很贪心。他不信,喝下了泉水,还写了一首诗,大意是说真正廉洁的人是不会因此变得贪婪的。后来他到任后果然十分廉洁。教材注释将典故的出处进行了改动,将王勃身处浊境仍心志坚定的情操彰显了出来。很多古诗文运用的典故都有多个出处,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工具书进行对比分析。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深入解读古诗文、品读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
五、揣摩语境,感悟作品的内涵意义
每个典故都沉淀着丰富的内涵与文化意识,将其运用到古诗文中,就意味着该典故与古诗文的情感基调是一致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诗文中出现的某个典故,想象原型故事。在此之后,让学生将典故的原有语境叠加到古诗文的现实语境之中,以起到丰富和拓展诗文意境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引导学生将典故语境与古诗文语境进行融会贯通,以理解古诗文的内涵意义。
大部分古诗文中出现的典故意义都与原典的意义相关,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建立原典义与古诗文作品的语境意义的联系即可,如此他们便能掌握作者的用典目的。然而,部分古人在使用典故时会淡化原典义,这就不利于学生理解典故的使用意图。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重点放在对现实语境的揣摩上,不要过多地纠结原典义。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玉暖日生烟”中,诗人淡化甚至移开了原有典故的内容,运用典故自身具备的感伤和凄迷营造了一个意境,目的是渲染浓郁的悲剧气氛。
总之,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文典故教学的难度较大,但是意义重大。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教师需要重视典故教学,认真分析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及其所用的典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质量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王爽.心有灵犀一“典”通:高中古诗文典故教学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