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应用

2019-04-25吴虞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生活化思维应用

吴虞

[摘   要]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给思想政治教学带来了新气象。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新教材中有些知识点的编写和要求值得商榷。对于这些疑问和困惑,教师可做如下处理:适当补充——“形而上学的问题”可以旁征博引;适当幽默——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可以叫作“由乱点鸳鸯到有情人终成眷属”;先行介入——对教材中一些提前出现的概念提前介绍;敢于怀疑——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的解释允许质疑;适当精耕——“物质和问题的意识”必须浓墨重彩;善于调整——“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等内容的课时设置应该灵活多变。

[关键词]生活与哲学;生活化思维;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7-0043-02

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笔者一直担任高二思想政治新课程生活与哲学的教学工作。初拿到新教材,感觉它与传统的老教材相比,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教学思想都有很大的变化,值得庆贺的是课程改革终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终于让哲学由空中落实到了地面,也就是回归到了我们的生活。可是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发现有些知识点的编写和要求值得商榷。于是有了对生活与哲学新教材的几点思考和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几个技术性处理。

一、适当补充——“形而上学的问题”可以旁征博引

纵观所有高中哲学教材,对“形而上学”一词的解释,只字不提,未加任何解释,好像这是个禁区。虽然新教材要求降低难度系数,可是这个问题是哲学不能回避的问题,所以学生对此应该有所了解。形而上学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的情况是,大部分教师只能根据教材后面对形而上学的特点和表现的论述告诉学生:形而上学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的哲学概念。根据教材,教师也只能如此处理。可笔者觉得还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在还没有系统学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问题之前,该怎样向学生解释形而上学呢?结合各种资料以及自己的教学领悟,笔者把形而上学进行了延伸,让学生对该概念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一种是学术界的来源说:西方哲学“形而上”的英文为metaphysics,字面意思可理解为“超存在”,源自柏拉图的“理念”学说,其认为“理念”是存在的本源,是完美的标准,是存在之上的高于存在的存在。汉语中的“形而上”,“形”就是存在,由此就可知“形而上”的含义了。其实所谓“形而下”的提法是有问题的,与“形而上”相对的应该是“形”,“形”以下都属于存在范畴。

一种是通俗的生活化的字面解释,笔者这样分解:“形”,就是“外形、外貌、形状、表面、外表”等;“而”,可以理解为语气词“于是”;“上”,可以理解为“得出、产生、酝酿”;“学”,可以理解为“结论、答案、结果”。将其组合起来,形而上学的字面意思就出来了:看到、根据(或者只是从)事物的表面、外表等马上得出结论,做出判断,产生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样的解释易于学生理解。

当然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种答案,都不尽相同,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领略其中的意思。哲学问题本身比较抽象深奥,教师可建议学生把形而上学的这个知识放进“相关链接”中去,因为将这个解释与后面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学生比较好理解。至于其他解释,因为深奥,显然不太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适当幽默——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可以叫作“由乱点鸳鸯到有情人终成眷属”

生活与哲学教材中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中,第一个特征是这样描述的: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以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结合。这个观点看似简单,但是学生理解起来还是要费点时间。怎么办?笔者要求学生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四个词进行不同的组合,得出的结论有四种:①辩证唯心主义;②形而上学唯心主义;③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④辩证唯物主义。告诉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前面三种搭配在哲学上分别出现,而且有各自的信徒,这些哲学流派互相争论,谁都说服不了谁,叫作“乱点鸳鸯,搭错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给了哲学的其他流派致命一击,终于实现了由“乱点鸳鸯”到“门当户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转变。这样既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先行介入——對教材中一些提前出现的概念提前介绍

新教材中,一些重要概念,存在没有介绍就提前出现的情况,比如物质和意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这些概念和名词在第一课中就出现了,学生感觉很唐突,也领会不到它们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笔者的做法是先行介入,对这些概念提前介绍,让学生有个初步的了解。

比如在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有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教材把物质和意识的定义放在了第二课,然而学生根本不知道物质和意识为何物,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知识,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不少学生感觉困惑:到底什么是物质和意识?

针对此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两个内容进行了整合,就是把第二单元的物质和意识的含义在第一单元就向学生进行了初步的讲解。提前介绍不用像讲解定义那么规范,而是从范围和内涵上让学生掌握几个实质性的知识。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学生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发展及分类,学生普遍能够接受,而且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尽管需要些时间,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讲,效果很好。而且在第二课学习物质和意识的知识点时,学生感觉很好理解,减轻了他们的学习负担。

四、敢于怀疑——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的解释允许质疑

新课程在介绍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时,分别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进步和局限性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描述。如朴素唯物主义的进步性表现在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基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是把物质归结为具体形态,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进步性在于丰富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在于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表现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但是在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介绍时,笼统地把所有好话堆砌在一起,而对其不足只字未提,违反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思想,显得不严谨,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僵化了。这就使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好把握,对学生来讲感觉是用大棒压人,用原理解释原理。教材在这里把不该省略的省略了,犯了片面看问题的错误。

五、适当精耕——“物质和意识的问题”必须浓墨重彩

不可否认,物质和意识的问题在整个哲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物质和意识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对哲学派别的分类及发展的学习,然而由于哲学自身的抽象性,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把哲学学好,就必须先把物质和意识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学好。在学习物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物质的概念,物质的特性,物质的属性,物质和具体形态的关系。这些都是让学生比较头痛的问题。其中物质的概念看似简单,事实却并非如此。而学习意识时,需要搞清楚以下几点:意识的产生,意識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工作原理,意识的本质,意识的功能作用。对于意识,学生的学习障碍在于意识的本质和工作原理,这是解决意识难题的关键所在。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物质决定意识”学生容易理解,在作用方面,“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学生始终感到很难区分,找不准方向,鉴于此,笔者在这个方面进行了精耕细作:对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问题,意识的本质和工作原理,意识的反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教学,特别注意反映和反作用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事实证明,把这些问题理解透了,对整个哲学知识体系的学习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六、善于调整——“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等内容课时设置应该灵活多变

新教材在很多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新教材在一些知识点的教学时间设置上还存在一些操作性的困难。高中政治四大模块中最抽象的是哲学,哲学中最复杂的是矛盾,矛盾问题中最让学生头痛的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问题。一般来讲,就是在文科班,教师要讲完这个知识点至少需要两个课时,何况是理科班呢。如果要让学生消化这个知识点,再做些练习加以巩固,那就更需要时间了。而新教材只设置了一个课时,由于本课内容多,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既要掌握原理又要掌握方法论,对学生来说确实是个大问题。所以有必要把这些知识进行分解,合理安排时间。笔者的做法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和方法论一个课时,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和方法论一个课时,两点论和重点论再一个课时。这样安排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消化、理解和判断。可是有些简单易于理解的知识,新教材却没有体现课时的精简,这个时候只能由教师进行适当的知识整合。例如辩证法发展观的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对于高二学生来说不复杂,内容也不多,却安排了一个课时。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论是知识导入、情境创设,还是活动安排,都应该密切联系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充分考虑内容的难易程度再去安排教学时间,这样方能利学利教。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生活化思维应用
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探讨
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探讨
对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探讨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思维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