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建构”试题特点与备考策略
2019-04-25北京杨崇广
北京 杨崇广
2018年1月,《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2017版)》高端解读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教授段玉山在谈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时说,“核心素养水平一般分成这样几个阶段:地理概念-地理规律-良好建构问题的解决-不良建构问题的解决”。在他的谈话里,有两个概念需要赘述一下,一是核心素养,二是“建构”。要弄清核心素养的含义,首先看一下什么是素养。所谓的素养,是指通过后天的培养能够达成的能力,所谓地理核心素养,是说可以培养地理能力较多,其中关键的几个。“建构”是问题情境创设方面的一个概念,情境创设的方式,称之为“建构”。情境“建构”的材料呈现的细致、完整,称之为“良好建构”;给出的情境材料支离破碎,缺失程度较高的称之为“不良建构”。高考命题中,考查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情境创设往往采用的是“不良建构”模式,而虚拟地理问题和地理学科尚未完全解决地理问题的情境创设往往采用的是“良好建构”模式。“良”与“不良”是从问题情境的创设角度而言的。例如,给我们详细的建筑图纸,让我们去建造房屋;给我们电饭锅、大米、水,让我们去做米饭,这是“良好建构”。在刑事案件侦破中,犯罪嫌疑人只留下几个不清晰的脚印,要找到并抓住罪犯,这个破案过程就是一个不良建构问题;在绘画艺术中,画出的是“只鳞片爪”,让我们想象着龙的全貌,这也属于“不良建构”。在本文中,笔者就核心素养水平的最后一个阶段,即“不良建构”问题的解决,利用例题的形式,给大家阐释一二。期望在核心素养目标的教学背景下,增强对地理问题本质的认识,提高备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说明“不良建构问题”之前,先要说一说“良好建构问题”。
一、“良好建构”试题特点例析
【题目】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若数字①~④表示城市各功能区,则①最有可能是
( )
A.住宅区 B.商业区 C.绿化带 D.工业区
2.若该城市工业布局合理,则该地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是
( )
A.西北风 向北流 B.东北风 向南流
C.东南风 向南流 D.西南风 向北流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从图中①的位置看,位于市中心地带,且有多条公路与之相通,交通便利,应是商业区。第2题,图中钢铁厂与化工厂都位于该市的西北方向,因化工厂具有水污染,应位于河流的下游,因此图中河流应是自南向北流;钢铁厂有大气污染,应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综合以上分析,结合所给选项,不难判断出D项是正确的。
【建构特点】
对于第1题的解答,即①功能区的判断,图中给出了图例、各个功能区位置、交通线等信息,信息丰富,情境呈现较为细致、完整,所以,根据①地处城市中心位置、交通线密集,就能判断出是商业区,有多个条件指向结论,而且可以相互佐证,因而我们说该问题“建构良好”。第2题,要解决的问题是判断该地主导风向和河流流向,给出建构材料是,“城市布局合理”、会造成大气污染的钢铁厂的位置、会造成大气和水体污染的化工厂的位置,结合所学的知识“有污染工业企业合理布局的方法”,即可解决该地的主导风向和河流的流向问题。归纳本组两道试题,可以看出,“良好建构”试题的特点是所给的情境材料全面,问题指向明确。
二、不良建构试题特点
【题目】(2018北京卷)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3题。
3.图中
(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据图可知,花岗岩没有发生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C正确;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故选C。
【建构特点】图中给出的情境材料是处在不断变化的,内在联系是复杂的,变化的过程是复杂的,这些材料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需要思维的延展和逻辑推理才能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因而,这个问题情境的建构属于“不良建构”。
问题的解决,要求有较多的背景知识,本题考查的关键背景知识和能力是如何判断岩石类型及新老关系,具体阐述如下:
(1)如果是岩浆岩地层,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如果是侵入岩,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被侵入的关系,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如果是喷出岩,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该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2)如果是沉积岩地层,一般我们按照沉积规律: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先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
(3)如果是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中提供的。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这些关键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不良建构”中精心设计留下的“空白”,需要考生综合分析后添加进来,才能建构起完整的情境,以正确解决地理问题。
三、“建构”模式与试题难度不呈正相关
“良好建构”试题不一定就是容易试题。一般来说,良好建构问题的解决难度较小,而不良建构问题的解决难度较大。但是,“建构”的良好程度与难度并不完全一致,也会出现,“建构良好”而难度较大的现象。请看如下试题:
【题目】读洞庭湖及周边地区示意图,从幕阜山至洞庭湖地质结构完整,无断层发育。完成4,5题。
4.推测汩罗江江潭众多的原因
( )
A.断块陷落而成的圆形洼地积水成潭
B.流水沿断裂构造裂隙侵蚀而成
C.曲流众多,河流在凹岸侵蚀加剧而成
D.河流堆积阻塞河道积水成潭
5.据史书记载,人们在诗人屈原投江处,沿江上行30千米找到诗人屈原的遗体。诗人遗体向河流上游运行的地理原因可能是
( )
A.江豚顶托逆水而行
B.河流落差大,流速快
C.河水冲击河床岩坎形成逆流
D.湖水位暴涨,倒灌汩罗江
【答案】4.C 5.D
【解析】第4题,根据文字材料“地质结构完整,无断层发育”可以推断内力作用是错误的;堆积阻塞河道形成浅水区域,不会形成深潭;河流在凹岸侵蚀,可能形成深潭。第5题,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应是阳历的6月份,正值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时节,长江水位暴涨,补给洞庭湖,湖泊水位上涨,使湖泊水体倒灌汩罗江,携带诗人遗体向河流上游移动。
【建构特点】
本组试题有文字材料和两张图片信息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为“问题”的解决建构出良好的情境,但是,该组地理问题的解决仍然是有难度的。思维延伸较远,情境再现难度大。
由此可以看出,“建构”的良好程度与难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四、针对性备考策略
1.高站位思考
首先要坚信无论给出的是什么地理问题,从理论上来说,都是高中生可以解决的地理问题,所以,对解决所给的地理问题要充满信心。其次,对呈现的情境“建构”材料进行分类。一般来说,“建构”材料可以分为三类:虚拟的情境材料;生产生活已经解决的地理问题的情境材料;生产生活中实际存在但是尚未解决地理问题的情境材料。通过对“建构”材料分析,如果是第一类,要从已经学习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出发,将虚拟的情境材料“串接”,经过地理逻辑推理,则比较容易得出问题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是第二类,则从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先得出问题的结论,再利用地理知识、原理去阐释、论证结论。如果是第三类,则要大胆运用地理知识、原理,合乎地理思维、逻辑地想象、推力,以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决所给出的地理问题。
2.增强情境再现能力
运用地理空间概念与想象,在头脑中尽可能细致地再现概念与情境,细节越细越好,“设身处地”去想,很可能就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情境再现是一种能力,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的达成,因而,平时就要有意识地加以练习。
3.加强情境材料的建构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