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宫颈癌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析

2019-04-25余富丽

医药前沿 2019年7期
关键词:癌栓脉管淋巴

余富丽

(四川友谊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66)

子宫颈癌源于子宫颈上皮内病变,为高危型HPV感染所致,分为外生型、内生型、溃疡型、颈管型,从癌前病变到癌有较长的转变期,随着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宫颈HPV病毒检查及阴道镜检查的广泛应用,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原位癌、极早期宫颈癌患者得以被及时发现,得到有效的治疗,近数十年宫颈癌的发病及死亡率都呈下降趋势[1]。其中,原位癌好发的年龄30~35岁,浸润癌为45~55岁。但随着逐渐加快的生活、工作节奏,年轻人性思想的开放等因素,目前宫颈癌的发病率出现年轻化趋势。宫颈癌转移途径主要是淋巴转移、宫旁转移。盆腔淋巴结转移状态是宫颈癌治疗方案以及术后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2],因此,我科对宫颈癌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宫颈癌患者300例,其中44例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为观察组,256例患者未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作为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42.5岁,年龄<35岁43例,年龄≥35岁257例。病理分期:Ⅰa2型37例,Ⅰb1~b2型248例,Ⅱa1~a2型15例。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33例,中分化133例,低分化34例。肿瘤直径大小:≥4cm共50例,<4cm共252例;病理分型:鳞癌284例,腺癌16例。肿瘤浸润深度≥2/3共48例,<2/3共251例。脉管癌栓:阳性52例,阴性248例。肿瘤宫旁浸润:阳性11例,阴性289例。所有患者诊断宫颈癌明确,且符合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的临床分期标准Ⅰa2~Ⅱa2,临床分期在治疗前进行,治疗后不再更改。所有患者均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必要时行腹主动脉淋巴结取样。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患者发病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病检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脉管癌栓、肿瘤宫旁浸润情况[3]进行单因素对比分析;再将符合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c回归分析,确认宫颈癌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资料作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对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用秩和校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结果

(1)观察组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及病检组织类型数据对比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观察组患者临床分期Ⅱa1~a2、肿瘤直径≥4cm、肿瘤浸润深度≥2/3、脉管癌栓阳性、肿瘤宫旁浸润阳性的发生百分比分别为22.7%、38.6%、56.8%、59.1%、22.7%明显高于对照组2%、12.5%、9.0%、10.2%、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n(%)]

表2 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logic回归分析

2.2 多因素logic回归分析结果

将单因素分析中符合统计学差异的宫颈癌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宫颈间质侵润深度,淋巴脉管癌栓情况和宫旁侵润情况纳入多因素logic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宫颈癌临床分期Ⅱa1~a2,肿瘤直径≥4cm,宫颈间质侵润深度≥2/3,淋巴脉管癌栓阳性和宫旁侵润阳性均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大家对宫颈检查、宫颈癌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加上九价宫颈癌疫苗等社会热门话题,宫颈HPV筛查等早期宫颈癌检验手段普及,广大女性同胞的重视,宫颈癌早中期发现率大幅提高,为提高患者生存时间,提升生活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宫颈癌的治疗方案也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针对早中期宫颈癌患者的术前治疗方案和预后分析中,需要在常用分期中加上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考虑来进行完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2]。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宫颈癌临床分期Ⅱa1~a2,肿瘤直径≥4cm,宫颈间质侵润深度≥2/3,淋巴脉管癌栓阳性和宫旁侵润阳性均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其中宫颈癌临床分期是宫颈癌扩散、侵润以及肿瘤体积等情况的综合评判,分期越是中后期,就代表宫颈癌的扩散和侵润情况越严重,肿瘤体积越大,对宫内淋巴脉管、淋巴结的影响越大,宫颈癌癌栓越有可能随淋巴液扩散进入盆腔淋巴结。因此,宫颈癌临床分期Ⅱa1~a2是宫颈癌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2]。此外,本次研究也表明了判定宫颈癌临床分期的单独因子:肿瘤直径≥4cm,宫颈间质侵润深度≥2/3,淋巴脉管癌栓阳性和宫旁侵润阳性也是影响宫颈癌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淋巴脉管癌栓阳性,可以认为宫颈癌癌栓已从淋巴脉管间隙进行侵润,极有可能随淋巴液扩散进入盆腔淋巴结;而肿瘤直径≥4cm,可以认为肿瘤细胞活性更强或者个人免疫力更低,具有更高的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同样,宫颈间质侵润深度≥2/3以及宫旁侵润阳性应该均为肿瘤在宫内面积扩大,与淋巴脉管和淋巴结接触面更多,宫颈癌癌栓更有可能侵入淋巴脉管或淋巴结,进而随淋巴液扩散或影响顺流的淋巴引流而发生逆向转移[3]。因此,在针对宫颈癌患者制定术前治疗方案和预后分析时,不应仅单纯考虑患者的临床分期,还应该在临床分期评判非高危时,单独考虑肿瘤直径,宫颈间质侵润深度,淋巴脉管癌栓情况和宫旁侵润情况等独立危险因素,更全面的评估患者病情。此外,本次研究结果也表明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和病检组织类型则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尚未发现是否具有相关性,在临床治疗和预后中,可以不作为主要参考因素进行考虑。

综上所述,宫颈癌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为肿瘤临床分期Ⅱa1~a2型,肿瘤直径≥4cm,宫颈间质侵润深度≥2/3,淋巴脉管癌栓和宫旁侵润等,可为宫颈癌治疗方案及预后分析提供重要参考。

猜你喜欢

癌栓脉管淋巴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对门静脉癌栓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对门静脉癌栓的新认识与新实践
18F-FDG PET/CT预测肾细胞癌伴下腔静脉癌栓侵及下腔静脉壁
综合护理淋巴消肿疗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右蝶窦脉管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乙型肝炎相关肝癌合并门静脉左支与右支癌栓患者根治术后预后研究
脉管复康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和米诺地尔外用治疗斑秃疗效观察
豚鼠、大鼠和小鼠内淋巴囊组织学的差异
富含脂肪及淋巴组织的冰冻切片制作体会
高频电凝与非手术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