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理念引领学校发展的“松和涵养”样例

2019-04-25黄积才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研管理办公室主任

未来教育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样例核心理念育人

黄积才/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研管理办公室主任

松和小学校长丘远光和学生

创建于1953年的松和小学是一所公立村办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有39个教学班,学生2100余人,教职工130余人。由于是村办小学起点,发展到现在又处在典型的城中村,起点低,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较差,学校发展遭遇瓶颈。随着深圳城市化、现代化建设提速,学校发展如何从农村教育转向城市化、现代化教育,实现转型升级?如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是学校发展面临的最紧迫问题。

松和小学位于深圳市关外龙华区的油松村,有村办小学存在的问题,也有城中村小学存在的问题。首先,学生综合素养涵养不够。学校生源除本地村民子弟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90%。生源不稳定,流动性大。学生中有不爱学习、不会学习、不善学习的现象,也有不善交往、不爱劳动、缺失理想的现象,并常有打架、骂人、逃课、偷盗等现象。其次,家长不重视教育,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多是小商小贩、小业主,虽然享受了特区经济改革红利迅速致富,但对教育不重视,认为孩子有书读就行了,学习好不好不重要。家长会往往有一半家长不来参加,教师家访常常吃闭门羹。学校周边环境较为复杂,社区现状还是原村容村貌,地处路边,喧闹嘈杂,城市化、现代化水平低下。

办学核心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提炼办学核心理念是学校建设顶层设计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基于学校现实情况,自2008年起,松和小学提出以“涵养生命,立德树人”为核心理念,以“做一个有涵养的人”为培养目标,探索“涵养教育”新思路,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建构了“涵养教育”育人体系,为原村办学校实现城市化、现代化转型发展提供了以核心理念引领学校发展的新样态与新样例。

涵养教育内涵:破解立德树人重大现实难题

立德树人,培养为国家社会建设有用的人才,是学校存在的使命。如何让基础不扎实、习惯不优秀、理想不清晰、意志不坚定的城中村学校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对师资力量不厚实的松和小学来说,是一个重大现实难题。学校选择涵养教育路径,体现了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教育智慧。基础不扎实需要涵养,习惯不优秀可以涵养,理想不清晰可以涵养,意志不坚定也可以涵养。涵养教育以其丰富内涵,可以发挥强大的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涵养是一种目标。说一个人有涵养,是最高的评价。有涵养的人是沉稳、厚重、和气、温暖的人。有涵养的人,肯定道德品质好、生命气色好、视觉形象好、接人待物好。有涵养的人也应该是有担当的人,会做事能做事的人,能承担职责使命的人。涵养是一种方法。涵养有包容蕴藏、浸润滋润、培育养育之意。涵养一词出自宋代朱熹《答徐子融书》之四:“就平易明白切实处玩索涵养,使心地虚明。”根据这一解释,涵养是在“平易明白切实处玩索”,平易明白切实处,不是高深晦暗空虚处,是玩索,即玩中索,索中玩,玩索一体,不紧不慢。朱熹提倡并践行“居敬涵养”道德修养论,通过“居敬涵养”达到“敬知双修”,即是以敬涵养,以知察识;以敬立本,以知穷理;以敬定心专一,以知格物明理。“敬知双修”兼顾主体的涵养与知识的增进,即“涵养须用静,进学则在致知”。

涵养教育体系:为每个孩子成长提供适合的路径

有好的理念,有好的立意,也要有好的操作执行体系。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围绕“涵养教育”核心理念,以全局的视角、运用系统的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贯通,对影响学校办学理念与顶层目标实现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梳理,在历任校长办学思想与智慧的基础上,特别是学校自2008年以来,不断反思现状,聚焦问题,实践探索,不断研究、探讨、交流、梳理与呈现,初步形成了学校“一纲六目”涵养教育育人体系。一纲是学会“做一个有涵养的人”,六目是“身体健康、理想崇高、特长鲜明、待人诚信、善于学习、乐于创新”的朝气蓬勃的特质。身体健康指身心两方面:一是身体强健,有喜欢的运动项目;二是心理健康,心态阳光向上。理想崇高指有远大抱负,有责任感,有使命感,有情怀,有担当。特长鲜明指能自知自身长处,能发扬发挥自身长处,激发自身潜能。待人诚信指做人能平和平实、包容宽容、爱己爱人、中矩中庸、诚心诚信。善于学习指能虚心好学、好问勤学、志于研学、切磋琢磨、思悟明理。乐于创新指有奋斗观念、劳动观念、求变观念、领域观念、持恒观念。

涵养教育实施:建构理念引领实践支撑策略

以“培养有涵养的人”为纲领,“一纲六目”,纲举目张,不断探索形成“环境育人、课程育人、特长育人、家校育人”的涵养四育协同育人策略。

环境育人。环境影响人,学生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校园八景”是学校最亮丽的风景。错落有致的名言、故事夹画呈现在墙壁上、柱子上,格外引人注目。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育人。校园环境所营造与体现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交往交流、默会意会的育人功能。

课程育人。课程是学校育人功能的主要载体,学科门类的设置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课程既要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围绕培养“做一个有涵养的人”,设置“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四维度课题,拓展具有涵养教育特色的N个本校课程,形成“1+4+N”课程实施体系。每一个本校课程都围绕“解释问题、制定方案、亲历实践、交流分享”的步骤和要素展开,创造“主题生成课”“方法指导课”“实践探究课”“展示交流课”“动手操作课”等课程形态。

特长育人。从“涵养教育”核心理念出发,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创设条件,实行“一校多品”。编写了《诵读经典,润泽人生》《经典诗文伴我成长》《莘莘儒雅人》《我们的节日》《中华二十四节气》五套国学教材;编写了《漫画话安全》《好习惯伴我成长》《倾听身边的文明小故事》等校本教材;引进《大猫英语分级阅读》《趣味数学》特色教材,设置了科技发明、动漫设计、民乐、篮球、乒乓球、啦啦操、合唱、书法、美术、烹饪、劳动等三十多个社团,组织全校参加的各种比赛,历练学生,培养学生特长。

家校育人。家庭是涵养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涵养教育的重要途径。涵养教育提倡家校共育,组建家长义工队伍,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让家长参与重大活动后勤服务工作,邀请学有专长的家长到学校讲课或讲座。有意识地引领家长共同参与教育,培养孩子,让家长有意识和学校合作,协同育人。还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搭建起“家庭-学校-社区”沟通平台,建立家校社一体的育人机制,如利用社区大剧场邀请家长、学生观看“预防校园欺凌”话剧展,利用社区图书馆开展亲子阅读活动等,从而形成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参与的协作育人环境。

涵养教育成效:城中村学校转型发展样例

学校实施“一校多品”,保障每一个学生有特长。社团活动全校普及、全员参加,质量不断提升。学校涌现了一批批“深圳市优秀少先队员”“深圳市美德少年”;学校文学社学生参加现场作文比赛连续八年获得深圳市一、二等奖;参加深圳市童话节连续四届获得金奖和最佳组织奖;合唱队连续五年获得省、市合唱比赛一等奖;啦啦操队近5年包揽深圳市啦啦操大赛团体冠军,2017年获得全国啦啦操大赛冠军;篮球队、乒乓球队近6年获得省、市冠军三十多项。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啦啦操示范窗口学校”,学校飞马俱乐部被评为“全国啦啦操四星俱乐部”;2017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校园篮球特色学校”。成绩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学校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省、市及区级先进称号。多家媒体对松和小学的“涵养教育”成果作了一系列的报道。科研成果、论文及案例在各种公开发行的杂志发表。

涵养教育实践探索与实施的十多年历程中,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优质特色内涵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成为原村办小学、现城中村学校转型发展的一个好样例。一是思想更新样例。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涵养的人”,重在激发、唤醒,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实现精神文化的发展。二是机制优化样例。涵养教育不仅是理念,更重要的是机制。“一纲六目”,“1+4+N”课程体系,“涵养四育”策略,形成了有松和小学特色的育人模式。三是素养提升样例。深圳市办学水平评估报告:“松和学子阳光自信,明德知礼,科学素养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尤其是课堂上展示出自主合作探究质疑思辨创新的精神。99%以上的家长对孩子的综合素养成长表示非常满意。”四是学校品牌样例。学校被评为深圳“市民走进身边的好学校”,涵养教育使校园风貌,焕然一新,受到各级领导、新闻媒体记者、市民代表的一致好评。

目前,“涵养教育”引领松和小学成为了办学特色鲜明、办学质量一流的品牌学校。很高兴深度解读松和小学“涵养教育”样例,这是一件体现涵养素养的好事,是我“发现好课题,梳理好经验、呈现好成果”工作方式的又一注释。希望松和小学越办越好,深厚涵养,涵养深厚。

猜你喜欢

样例核心理念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样例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应用
以师为本: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
数学样例迁移的因素分析及策略探讨
北欧大众体育治理透视:制度环境、核心理念与运行机制——兼论对我国群众体育治理改革的启示
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教学改革路径之研究
基于人才成长的职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样例教学法回归课堂教学之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