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创新与传承 着力打造具有北科特质的一流文化
2019-04-24
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一流的学科文化引领。北京科技大学注重以文化人、文化育人,在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工作中,立足三个文化维度,重点打造六个文化平台,充分挖掘学校、学院、学科发展历史,努力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体现时代要求、彰显北科特色的大学文化,努力使学校成为传承创新中华矿冶文化的重要科技教育基地。
立足三个文化维度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举办 “礼敬中华·文溢满井”传统文化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历史文化以及学科专业文化紧密结合,参与师生超万人次。传统文化节项目荣获教育部第四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示范项目(全国仅10项)。开设“中国科学技术史”“世界科技文明史”“文化遗产概论”等人文素质课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师生服务社会。
2.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获评第九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学校通过举办“钢铁摇篮 求实鼎新”成就展、拍摄专题纪录片、开展重大成就线索征集、故事征集等活动,充分展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推动“钢铁强国、科技兴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光辉历程,抒发了师生对于国家和学校改革开放40年的深情厚谊。成就展现场展览10余天8,000余人参观,网上展馆当天在线人数超万人,选送优秀故事2部作品,获得北京市优秀奖。
3.大力推进校本文化
开展“六个一”文化建设工程,即 “更新一个校史馆”“制作一个宣传片”“编辑一本画册”“出版一本《北科印象》”“增加一个银杏蹊径景”“排演一系列原创校史剧”。开展“感动北科”新闻人物评选活动,为在校师生树立榜样。开展文化建设项目立项,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新模式新路径。推动文化精品建设,组织开展好材料名师讲坛、星期四人文讲座、贝壳科技节、艺术节、戏剧节、校友讲坛、名家讲坛、宿舍文化节等文化活动。
打造六个文化平臺
1.科学技术史仿真与数字化展示平台
成立科学技术史仿真实验室,建立专业标本库。新增热机械分析仪、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便于文物样品的精密分析检测。促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指南针计划”的成果推广工作,2018年在国内外进行学术讲座和科普报告26场。积极构建科学文化传播体系,组织开展人文之光讲坛、科学技术史学术论坛等45场。助力学校定点秦安文化扶贫,开展大地湾文化遗址研究。
2.古代材料与工艺复原平台
成立古代材料研究与工艺复原基地,重点围绕北京花丝镶嵌工艺,开展传统工艺调查和研究。新增中国古籍基本库和晚清民国期刊数据库,充实历史文献资料库。积极组织编写《中国冶金史·文物卷》《中国冶金通史·近代部分》《世界技术编年史》等。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领域进行成果转化,开发出富有传统中国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北科铜镜”。
3.校园文化传播平台
搭建和完善学校文化传播及展示系统,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传播的广度深度。新建“校园文化网”,加强校园文化传播力。历时10个月,全方位打造专业高效的电视台,在有限空间内建设多功能专业演播室,提升新闻宣传、教学及育人等效果。复建五环广场大屏,拓展宣传阵地,及时宣传最新动态,全面提升校内宣传效果、改善师生收视体验。
4.校史校情展示平台
更新完善北京科技大学校史馆,完成全景校园前期制作。加强校史馆阵地管理,发挥爱校、荣校育人基地作用,年均接待参观人员9,000余人。加强校史资料整理团队、校史馆讲解团队和校园讲解团队建设。加大校史院史挖掘和宣传力度,《校史资料—人物篇》第二辑汇编成册,第三四辑已启动。
5.学科文化网络展示平台
建设矿业数字博物馆系统,采用VR技术实现使用较小的实体空间对大空间进行模拟展示,借助文字材料、照片及图片材料、实物材料、视频材料,展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文物影像,实现学院、学科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和传播。建设材料虚拟—现实科普展厅,依托VR、AR技术,将材料发展历史、材料学科的发展历程、材料的应用领域等多方面的材料进行直观展现,让参展者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材料科学文化。
6.院系文化实体展示平台
建立矿物标本陈列厅,集中展示矿业学科成立以来长期收藏积累的矿物、岩石、矿石标本,及部分教师捐赠藏品和外购的精品矿物标本400余件。在办公区域内设计并修缮了符合学院地缘特色的空间区域,着重打造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史、院训展示区,主楼南门新增LED屏幕播放平台,传承传播学院、学科文化。
2019年,北京科技大学将继续实施大学文化精品战略,发掘传承学校的历史与特色文化,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校本文化三个层次,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系统推进文化建设,切实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执笔人:李 洁)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