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立健全评估体系 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
2019-04-24钱锋
钱锋
2018年1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编制“双一流”建设年度进展报告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对2018年度“双一流”建设进展进行全面梳理、汇报,以便及时对标建设目标,调整政策、改进管理。
现状与问题
1.关键环节突破不够,引领性作用尚未体现。“双一流”建设显著提升了我国高校的办学基础条件和科技人力资源等综合实力,但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评价、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尚显不足,形成有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不多,对全国高校综合改革的引领作用尚不显著。
2.实质性举措偏少,亟待提高资源投入的边际效用。大部分高校局限于学科布局优化调整、学科基础设施建设、交叉中心或平台建设等,内涵建设亟须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破除,一流学科在经过持续的资源投入后,其边际效用亟待提高,缺乏推动学科上水平、突破性的体制机制改革举措。
3.缺乏有效的过程管理与效果评估。加强管理与评估是财政类资助计划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手段。“双一流”建设在过程管理中尚未制定完善的实施办法或细则来指导每个阶段的工作;在评估管理中,尚未制定明确的绩效评价办法,缺乏评估体系的指导,导致一些高校对未来建设方向产生疑问。
对策与建议
1.实现“双一流”建设规范化管理。公开化、过程化、规范化管理有利于体现和促进“双一流”建设的公平、公正、高效、规范。建议建立专门的公开网站或网页,及时公布和更新“双一流”建设的相关信息;明确“双一流”建设中申请遴选、财政支持、过程管理、評估方案等管理办法并在网站公开;公开与“双一流”建设相关的政府及高校总结报告;公开政府及高校“双一流”建设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这些信息的公开有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助于非“双一流”高校了解情况和后续申请,有助于加强公众对高校使用财政资金的监督。
2.加快制定“双一流”建设评估方案。“双一流”建设评估要摈弃以往过于关注科学研究、“帽子”人才、论文专利等倾向,指标设计要注重“点”“面”结合。“点”的考察,要突破体制与机制性障碍,把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到首要位置;要重点围绕学科、学科群、交叉学科建设所采取的开创性举措;要关注原创性突破性研究、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解决重大技术问题的能力。“面”的考察,要通过一般性定量化指标的实现,考察任务进展和成效,着重关注建设期内的增量、增速。系统性评估方案要形成管理操作手册,形成固定化程序,以便实现精细化管理,让评估组织方、评估人员、被评估方清楚每年评估的重点和时间表,提高评估效率。
3.打破“资源依赖”,推进关键问题改革。“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应走“资源依赖”的路径来实现简单的成果增量,而应勇于承担责任和使命,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问题上大胆改革创新,产生资源投入的叠加效应,推进大学的持续发展。政府应进一步下放办学自主权以支持高校改革,涉及亟待改革的关键环节:人才培养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交叉培养等,学科建设中的学科划分、学科评估、交叉研究等,人事制度中的分类评价改革,科研评价中研究的质和量的平衡,科研体制机制中的突破性成果形成机制等。唯如此,才能产生改革和资源投入的最大效应。
(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