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 优化史料教学
2019-04-24杨文仁
杨文仁
摘 要:核心素养既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也是高考命题的新指向。为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学历史教师纷纷将目光投向史料教學,并为此进行了广泛实践,使史料教学大行其道。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泛化”“简化”“伪化”等异化现象,为此,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以供借鉴。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教学;优化
核心素养既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也是高考命题的新指向。为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学历史教师纷纷将目光投向史料教学,并为此进行了广泛实践。史料教学大行其道,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唯物史观、增强了学生的时空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实证能力、催生了学生的历史解释、生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怀。但是在史料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如舍近求远、史料堆砌、不辨真伪、削足适履、忽视主体、浅尝辄止等异化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没有着眼于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史料教学的价值取向。那么历史教学中如何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史料教学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史料
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材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新课程改革下的各种版本教材均引用了大量的史料,这些史料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都是史家挑选的,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教材史料,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适当补充课外史料
由于历史教材限于篇幅,选用的史料有限,教学中尤其对那些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过程、学生难以理解的历史,需要补充史料进行说明。如学习“五四运动的背景”时,教材只说明其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没有其他相关史料的说明,因此需要补充一定的史料来提示其必然性,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但并不是每一个重点难点内容都需要补充相应史料,如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人教版)时,由于牵涉的教学内容较多,如果教师备课中不能合理取舍,就可能完不成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另外,如果教学中一味地补充史料而忽视了主干知识的梳理,则会影响框架体系的构建,结果只能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三、力求选用真实史料
课堂教学使用的史料必须真实可靠,这是体现历史学科科学性的坚实基础。所以,选择史料最好是可信度高的原始史料、一手史料。在教学中,切忌把野史、演义甚至是道听途说的内容作为材料给学生分析、思考,否则学生的分析、思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例如,学习《鸦片战争》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可选用英国国王致中国皇帝的信和中国皇帝的回信。因为选用的史料可信度比较高,学生通过对两封信的阅读,有助于深化对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实证意识。当前,互联网为史料教学提供了便捷,但利用网络采集史料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务必守住史料教学“求真”的底线。
四、注重选用适切性史料
史料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中史料的选择一定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选取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史料,切忌生搬硬套,哗众取宠。如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人教版)一课时,有关《土地法令》和《和平法令》的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对此可利用教材“学思之窗”中三段史料进行解读。该史料简洁直白,阅读难度不大,符合学生实际,且切中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助于学生理解苏维埃政权性质,有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突出学生主体
现代教育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史料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辨识、整理、分析,掌握史料的搜集途径和鉴别方法,认识史料的多种类型及其不同功能,区分史料中的客观表述与主观认识,为论证问题或观点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和学会创新,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学习《抗日战争》(人教版)一课过程中我利用当前网络上纷传的一张难辨真伪的八路军“借条”,组织学生查证、讨论、辩驳,学生提出了诸如鉴别纸张、鉴别墨迹、鉴别印章、查阅档案、查阅字体、走访当地群众、走访健在当事人等多种实证方法。这样的实证研究不仅点燃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激情,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实证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证能力。
六、充分挖掘史料价值
史料是历史的产物,它本身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显性信息直接通过阅读史料即可获得,而隐性信息则隐藏在材料里面,需要联系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挖掘。如学习《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中“城市的发展”这一子目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清明上河图中的街市,提问从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学生积极性很高,观察也很仔细,通过这一幅图,学生不仅解读出了宋代城市的特点,宋人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面的显性信息,还解读出了宋代京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商业兴盛等方面的隐性信息。另外,我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清明上河图》,挖掘其文化意义和育人价值,进而增强了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总之,史料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以教材史料为基本依托,以课外史料为重要补充,注重史料选择的真实性、适切性,充分挖掘史料的价值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帮助学生增强历史意识、存续文化传统、增进社会理解、汲取历史智慧。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史料教学探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为:GS[2017]GHBZ137。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