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工业文化相结合的新模式
2019-04-24王勇王利利张恩张小凤苏秉华
王勇,王利利,张恩,张小凤,苏秉华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 519000)
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 号)》,它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和“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的划时代文件[1]。随后,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文件精神,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 《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446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文件。在文件里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这与工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密切相关[2]。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工业发展迅猛,工业生产产品很多,但自主品牌很少;市场上产品仿制品很多,但自主创新产品很少;盲目跟风生产的太多,但出自自身科学决策的生产太少[3]。为此,在《指导意见》里提出了五大重点任务,并细化为20 项具体举措来大力提倡弘扬工业文化,以支撑制造强国的建设。
1 工业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工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子集。它既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同时更具有反映工业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属性:生产力属性和价值观属性。工业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是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1)物质文化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出的物质产品里所表现的文化要素,体现着科学原理、设计技术、制造工艺与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精美理念。
(2)制度文化是指人们为了规范生产主动创制出来的管理规章制度、产品质量、标准规范、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等。
(3)精神文化是指人们在工业生产中表现出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心理素质、精神面貌、行为准则等。
从世界工业化进程来看,工业文化一直都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社会行为以及思维方式,它是工业发展的灵魂和助推剂[4]。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认为,工业文化已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成为工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工业文化可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在过往的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国敬业等品质,孕育了大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工业文化典型,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工业精神。世界上最优秀的制造业,如美国制造、德国制造、日本制造、英国制造,背后都有着创新、严谨、敬业、规范等工业精神的支撑。回望欧美曾经走过的工业化之路,不难发现工业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赶超欧美,我们必须吸纳它们先进的工业文化精髓,树立当代新的工业文化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诚信精神、勇于作为的精神[5]。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工业文化做支撑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的人才培养战略方向之一,目的是希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激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结合,加强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活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挖掘人才的潜力,将具备创新创业潜质的人才优势凸显出来,将人才的注意力从知识牵引至社会与产业,调动人才理论联系实践的积极性[6]。新时代的大学生不应该摒弃传统美德,不应该只重视客观世界,不重视主观世界,否则所有的创新创业不过是“空中楼阁”。尽管国内外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与创新创业的契合度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在国家大力发展工业文化的背景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工业文化相结合,发挥中国现代化工业文化的指导意义,将工业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诚信精神、勇于作为精神等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扩充创新创业教育内涵[7]。结合工业文化的发展,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建设,基于工业文化内涵提出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提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机制,通过新的教育技术与教育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及地方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
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总结经验,加大力度进行深层次的要素挖掘,逐步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在创新创业的新阶段,大学生应该有自主创新创业的觉悟和能力,首先要从思想上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条件,大学生应该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8]。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从学生的主观世界进行教育与塑造,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技术手段和市场推广,而且还需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创新创业需要的基本素养,比如说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生态文明等,使得创新创业思想和活动有正确的认知基础和科学依据,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思想基础和工业文化的经验总结上。
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从最根本的思想源头抓起,逐步构造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立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进而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强,有长期发展潜力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人才。
3 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工业文化相结合的路径
国家大力发展工业文化,主要是通过对工业文化的凝炼与弘扬,提升我国在创新领域的发展。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不仅要考虑人才的心理素质、科学思维、辩证思想、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广泛因素,更要具体结合到创新创业直接相关的领域。工业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更为密切,应在创新创业的教育中结合工业文化的内容,基于新时代的工业文化发展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3.1 弘扬新时代的中国工业文化,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不能摒弃中国工业文化,不能摒弃中国传统美德,应该加强新时代的中国工业文化教育。
文化承载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道德力量,工业精神是工业文化的思想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了许多勇于创新探索的现代企业家和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9]。但是,还需要进一步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大力培育和宣传新时代的中国工业精神,重点是弘扬工匠精神、践行创新精神、倡导诚信精神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努力营造有利于工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10]。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应该进一步弘扬新时代的中国工业文化,将新时代的中国工业精神、中国企业家精神、中国创新精神等渗透到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去。从思想上武装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梦想,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使得大学生可以在新时代中国工业文化的基础上可以走得更稳更远(见图1)。
3.2 重能力、强素质,提升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才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11]。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分成两个部分,一种是显性的,一种是隐性的。显性的素养主要是指知识、技能、技术等外在的因素。在隐性的素养方面主要是掌握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方法论、辩证思想等经典思想和理论,引领大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模式与隐形素养[12]。
工业文化是历史观、科学发展观、正确思维、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来提升学生的显性素养,又通过工业文化教育使得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能够得到正确的思想指引,能够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掌握创新创业的方法和途径,真正做到有能力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
3.3 建立基于工业文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为了实现基于工业文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制定相应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首先,将工业文化的内涵分层次进行梳理,并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涵进行逐步对照,按照从上至下、从内到外的培养模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其次,将工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与创新创业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思政教育、创业教育、讲座、学科竞赛等模式进行实施。另外,加强创业创业教育的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实施(见图2)。
图2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形式
3.4 提升教师教育技术素养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的技术手段应该和高等教育的技术手段一同保持与时俱进,应更多地采用师生互动、信息化教学、远程化教学、网络化教学等形式,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师应该灵活运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法”“对分课堂”“雨课堂”等新时代教育技术,消除人才培养的时空限制,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多元化,通过小组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形成活跃的沟通与交流的氛围,培养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能力、独立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够紧密合市场和社会,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和效果离不开优质的师资力量,创新创业导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力量,只有良好的土壤,才能培育出良好的苗子。所以需要创新创业导师自身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素质和品质。创新创业导师和其他辅助型的老师应该讲究教育技术的创新和使用,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培育基础(见图3)。
4 结语
国家技术和经济的进步离不开工业文化的发展,国家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也支持工业文化的发展,要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重视工业文化,将工业文化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中,积极探索和实践基于工业文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也同时有利于将人才能动力转化为社会推动力,加快工业文化的发展与工业文明的进程。
图3 创新创业导师素养和品质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扩充创新教育的新内涵,优化和创新培养模式,丰富和健全培养机制,提升创新创业导师的教育技术与教育素养,强化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有利于培养具有工业文化的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生态文明等综合素养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服务地方经济和国家战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