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研究
2019-04-24刘巍熊英李霞赵炜
刘巍,熊英,李霞,赵炜
(辽宁大学,辽宁沈阳 110036)
2015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有关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发展转型。但现阶段,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没有形成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标准,各学校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尤其在创新意识、教学理念、教学制度等方面有待去深层次探索研究。该文主要聚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以分析评价指标为切入点,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评价研究,构建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新体系。
1 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
1.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将与决策相关的多因素分解为各个层次,从而将复杂的问题简易化,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该文依据专家的打分情况建立各层次指标的判断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确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实施一致性检验。具体步骤如下。
①计算判断矩阵中每行标度值的乘积Wi。
③进行标度值得几何平均值的归一化处理,得出的计算结果即为本层次要素相交于上层要素的相对权重。
④求特征向量W 对应的最大特征值。
⑤在判断矩阵的一致性C.R.时,按表1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查得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从而根据C.R.结果判断矩阵是否通过一致性检验。
表1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运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将定性的评价转为定量评价的一种方法,能够对涉及多因素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广泛应用于与决策相关的各个领域。由于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估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决策问题,因此本文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构建评定模型,进行评估。
其中,V 为综合评价值,Wi为指标权重,Ri为单因素指标值。
1.3 构建评价的指标体系
该文构建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指标体系包括社会支撑、学校建设和教育成果等3 个一级指标,社会企业提供创新创业实习岗位和实习实践基地的数量、创新创业课程的学时数等12 个二级指标,力求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能全面反映教育评价的各个方面。
通过正确率变异算法,不仅可以在候选解附近中搜寻多个可能解,实现局部寻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跳出局部搜索,更快地获得全局最优解.
2 实证研究
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通过组织社会、企业、学校等10 名专家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各个因素所占比重进行打分,构造了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因素的权重。
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一级指标的权重为例:
[Wi1,Wi2,Wi3]=[0.286,0.571,0.143]。
同理,计算出社会支撑的二级指标(B1—C)、学校建设的二级指标(B2—C)和师资队伍的二级指标(B3—C)的特征向量,判断矩阵并实施一致性检验,均通过检验。
然后,对所有指标的权重归一化处理,得到所有指标的相对权重及集成权重。
2.2 评价结果的分析
2.3 模糊综合评价
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型教育进行综合评价,假设Si(i=1,2,3,4,5)表示质量程度,其中S1,S2,S3,S4,S5,分别表示质量差、较差、一般、较好、好五个等级。聘请专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因素进行打分,然后对评价数据进行整理,得到社会支撑、学校建设和教育成果等指标的模糊关系矩阵。
总目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社会支撑(B1)社会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方面的优惠政策(C1)社会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认可程度(C2)社会企业提供创新创业实习岗位和实习实践基地的数量(C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学校建设(B2)专业教育指导创新创业实践的数量(C4)创新创业校外企业导师的数量(C5)创新创业课程的学时数(C6)创新创业比赛的数量(C7)创新创业孵化园的入驻率(C8)创新创业孵化经费支持的覆盖率(C9)教育成果(B3)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覆盖率(C10)创新创业比赛参与度及获奖比例(C11)创新设计专利的申请量及成果转化率(C12)
表4 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最大隶属度原则,从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较低。
3 提高高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3.1 提升良好的高校创新创业质量
高校应从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出发,调整课程体系结构以及课程形式,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注重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要增加创新创业的实验室,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进入参加训练活动;此外,学校需注重孵化基地的开发,提高对学生创业经费支持的覆盖率,鼓励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孵化。
3.2 营造完善的社会创新创业环境
高校应积极与政府和企业进行合作,制定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构建协同育人的新机制,营造出适宜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同时,企业要与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必要的实习岗位和实习基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此外,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政策引导及协调作用,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和转化。
3.3 构建合理的学生创新创业平台
为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和潜能,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使其能及时掌握课题相关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和科技竞赛,通过调研选题、查询资料、设计方案、具体实操、撰写论文和专利、成果转化等一系列严格训练,达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训练严谨细致的思维,提高应变能力,为今后打下基础。
4 结语
该文基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社会支撑、学校建设和教育成果3 个方面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能够比较全面有效地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依据。
写作技巧——方法
第一,写作技巧是实现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作者的写作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写作意图。所谓的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作品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和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而要使这一写作意图圆满实现,就必须依靠写作技巧。
第二,写作技巧是构成文学作品艺术性的内在因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即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或表达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完美程度。这种艺术性的取得,决定于作者的世界观、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在具体的作品中,艺术性表现在作家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意境我典型形象,从而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虽不同于形式美,但它更多地体与内容和谐统一的艺术形式之中,而艺术形式的完美创造,则依靠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