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与MRA诊断动脉瘤及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对比
2019-04-24任宏伟简继华闫泽丽黄春雨通讯作者
任宏伟,简继华,闫泽丽,沈 乔,黄春雨(通讯作者)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医学影像科 湖北 武汉 430064)
动脉瘤,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动脉壁病变或者损伤,以膨胀性、搏动性肿块为显著特征,常伴有疼痛、组织器官缺血坏死等表现。目前,诊断动脉瘤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彩色多普勒超声、DSA、CTA与MRA[1]。其中,DSA是金标准,但具有创伤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CTA(CT血管造影术)是诊断动脉瘤的常用方法,但是,对于肾功能受损患者,一般选择予以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本文笔者为了比较CTA与MRA诊断动脉瘤及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选择86例患者进行分组讨论,现在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内我院收诊的86例疑似动脉瘤患者作为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两组,设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组43例。对照组43例患者中包括24例男性和19例女性,42~75岁,平均年龄(56.24±4.05)岁。研究组43例患者中包括25例男性和18例女性,41~79岁,平均年龄(55.39±4.58)岁。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等基础资料,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分组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MRA检查,研究组,CTA检查。检查结束后,安排3名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诊断,且以DSA与手术探查作为金标准。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例(n)、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予以χ2值检验,检验值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
数据分析发现,研究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观察分析检查结果(n,%)
2.2 瘤颈检查情况
研究组43例患者,DSA共检查34个动脉瘤,清晰显示30个,对照组43例患者,DSA共检查出37个动脉瘤,清晰显示33个。关于MRA与CTA检查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观察分析瘤颈检查情况(n,%)
3 讨论
动脉瘤,是因动脉壁变薄、膨出所致,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若是未及时诊治,可能引起严重后遗症,影响患者日后生活质量。轻者,以头晕、头痛为显著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失语、瘫痪等表现,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这些年,大量资料表明,动脉瘤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与重视。目前,DSA、MRA和CTA是临床诊断动脉瘤的常用方法。其中,MRA,无需注射对比剂,适用于碘过敏患者,利用血流动力学效应,实现成像,无放射性,不会造成健康损害。CTA,拥有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可显示出三维图像,诊断颅内肿瘤中作用巨大,特别是临近颅骨血管区域,精准度高。CTA和MRA都属于无创检查方法,相比而言,CTA的检出率更高,因为MRA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如动脉瘤大小、血栓、钙化、血流速度及方向等。过去,影像学检查动脉瘤,例如,彩色多普勒超声,多从正位、斜位、侧位进行显示,难以旋转多角度,遮挡动脉瘤某些部位,如载瘤动脉、瘤体、瘤颈等,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CTA与MRA采用相应技术可处理图像,清晰显示多角度病变部位,不易被颅骨等物体遮挡,减少漏诊、误诊现象[3]。除此之外,MRA可辅助分析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其中,血管瘤内压强高低、血流速度等也是影响血管瘤破裂的常见因素。
综上,CTA和MRA各具优势,是诊断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临床上,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全面掌握患者实际情况,为制定可行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尽早对症治疗,保证临床疗效,改善预后,促使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