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考真题的讲评方法
2019-04-24湖南汪萃林
湖南 汪萃林
二轮复习中,无论大专题还是微专题,精选高考真题进行精讲,是二轮复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复习过程中,有些高考题师生或许已经做过多次了,但高考题常做常新,教师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精讲真题。本文主要推荐三种高考真题的讲评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改头换面法
教师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拆解设问,甚至重新组装材料,改头换面后再来考查学生,让学生对该题涉及的知识点烂熟于心,进而达到信手拈来的程度。下面以两组真题为例进行示范。
示例一:选择题改编为综合题
【真题再现】(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6~8)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6~8题。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7.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8.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答案】6.C 7.A 8.B
【改造试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
(1)试分析该盐湖面积多年稳定的原因。
【解析】内流区地表径流一般参与陆上水循环,根据水循环水量平衡原理,该内流区域水的收入(入湖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湖泊水量+下渗量。该流域径流补给类型为冰川融水,那么入湖径流量变化小,湖泊湖盆土壤性质未发生改变,那么下渗量也稳定,题目中提到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湖泊水量稳定,则平衡式中左侧的变量降水量应与右侧的蒸发量一致;所以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和降水量数值差不多,否则会引起盐湖面积的扩大或缩小。
【答案】盐湖参与陆上水循环;当降水量等于蒸发量时,盐湖面积稳定。
【点评】该小题改成非选择题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难度。所以,为防止学生出现畏难情绪,可以在做题之前,先复习下水循环的水量平衡知识点,然后再让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完成此题。在做完该非选择题后,再以高考真题原题再现的形式给学生做,学生会轻松搞定该题。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试推测该盐湖实际蒸发量最小在哪个部位(坡面、河谷、湖盆、洪积扇)并说出推测理由。
【解析】实际蒸发量是指地面水分以水汽状态逸出地表进入大气的散发量。实际蒸发量的大小受陆面蒸发能力和陆面供水条件的制约。陆面蒸发能力可近似地由实测水面蒸发量综合反映,而陆面供水条件则与降水量大小及其分配是否均匀有关。一般来说,降水量年内分配比较均匀的湿润地区,实际蒸发量与陆面蒸发能力相差不大;但在干旱地区,实际蒸发量则远小于陆面蒸发能力,其实际蒸发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供水条件。该题中的盐湖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所以该盐湖的实际蒸发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盐湖不同部位的供水条件。
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坡度最大,最不利于截留地表水,地表水储存条件差;坡面地势最高,地下水埋藏深;图中显示该处坡面岩性硬,不利于下渗,故下渗少,进一步说明坡面地下水也少,地下水蒸发难度大;另由于该流域气候干旱,坡面没有植被生长,缺乏植物蒸腾,综上所述,可知坡面的供水条件最差,因此该处实际蒸发量最小。
【答案】坡面。理由:坡面无植被,缺乏植物蒸腾;坡面地势高,地下水埋藏深,蒸发难度大;坡面坡度大,岩性硬,下渗少,地下水少,蒸发量少。
【点评】此题需要区别理论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理论蒸发量的大小与气温关系密切,而实际蒸发量与下垫面关系密切。因为该流域不同部位的地势高差小,气温区别不大,所以盐湖不同部位的理论蒸发量区别不大,而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其实际蒸发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供水条件。本题还重点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故也可以根据图中信息可轻松推测盐湖不同部位的水分条件,从而快速做出判断。本题由选择题改成非选择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蒸发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小切口”设问的纵深分析能力,有利于提高高考实战水平。建议教师将本小问先以真题形式呈现给学生,再改成非选择题,加深学生对影响蒸发因素的知识点的巩固。
(3)如果在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作物,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以开放设问的方式来考查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实际上考查的内容是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如果赞成在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作物,一般从种植耐旱作物有利于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来回答;如果反对,则从大量种植耐旱作物可能带来水资源短缺引发的环境问题入手来分析。
【答案】赞成。在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作物,可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扩大就业,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反对。在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作物,需要耗费大量的水资源,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导致入湖径流减少,盐湖面积萎缩,加剧区域荒漠化。
【点评】本设问为开放式设问,极大地降低了原题的难度,但作为一个综合题,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的严密性和表达的规范性,所以很值得改造。可以先做改造题,再做原题。
示例二:综合题改编为选择题
【真题再现】(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2010年之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较小,主要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2010年之后,一些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布局,位于贵州省中部的贵安新区(国家级新区,位置见下图),因气候凉爽、用电成本较低、自然灾害少等优势,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
(1)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数据中心的主要优势。
(2)分析数据中心在贵安新区集聚的有利条件与集聚发展的益处。
(3)如果把数据中心的数据比喻为“原料”,指出贵安新区利用这些“原料”可以发展的产业。
(4)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数据中心开始采取节能降耗措施。你认为目前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是否有必要这样做?请表明观点并解释原因。
【改造试题】
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2010年之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较小,主要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2010年之后,一些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布局,位于贵州省中部的贵安新区(国家级新区,位置见下图),因为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据此完成1~3题。
1.2010年前,我国的数据中心选择建设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
A.资源丰富 B.技术雄厚
C.交通便利 D.劳动力丰富
【解析】数据中心为技术导向型工业,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多高端人才,方便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故B选项正确。
【答案】B
【点评】本题主要目的是落实学生对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把握,难度较小。
2.南方最大数据中心最终选择落户贵安新区最主要是因为贵安
( )
A.政策优惠 B.电力成本低
C.自然灾害少 D.原料丰富
【解析】数据中心最大的特点是高耗能,电力成本占整个支出成本的50%~70%,而电力成本的一半主要是机器设备散热需要的空调费。贵州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气候凉爽,与此同时,贵州的电力资源极为丰富,是西电东输的主要电源省,不但可以为数据企业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持,而且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可以节省支出成本。根据材料“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也可以判断数据中心运营耗能较多,落户贵安可降低能源成本。故B选项正确。
【答案】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高考原题考查的是贵安发展数据中心的区位条件,本题试图引导学生认识贵安成为数据中心最主要的区位条件,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据处理产业这个新事物,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贵安的区域特征,从而形成正确的区域认知观。
3.关于贵安吸引数十个大数据中心在此集聚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可以共享基础设施
B.节省个体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行的成本
C.有利于数据中心之间的联系
D.完善了贵安的信息网络系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集聚的目的,一般来说工业集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节省运输成本和环保处理费用,利于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那么数据处理中心集聚,也可以共享基础设施,节省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行的成本;有利于数据中心之间的联系,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其中D选项不是集聚的原因,是数据中心建设给贵安带来的影响。所以D选项正确。
【答案】D
【点评】本题针对高考原题关于集聚的益处来改造试题,并不满足对原题设问内容的机械重复,而是试图引导学生区分集聚的原因与集聚产生的影响的区别,从而夯实学生的基础,更好地答题。
事实表明,如果我们一线教师,在二轮复习之际,能够有针对性地选取高考题中的热点、常考点,对高考题改造后进行练习,既有利于复习巩固常考点、热点知识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维度、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图示法
下面以2018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37题的第(2)问为例,示范图示讲解法。
【原题再现】(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7)(节选)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直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答案】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解题思维导图】
【点评】用思维导图来呈现解题思路,可以更直观地呈现答案,也可以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三、对比法
下面以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7题第(1)问为例进行讲解(材料略)。
【原题再现】(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对比法第一步:给出一般沼泽的形成图解。
对比法第二步:出该题的答案。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对比法第三步:要求学生比较。沼泽的常规形成条件是“蒸发弱,水易潴留地表而形成”,而该题的答案为“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对比法第四步:要求学生指出其区别所在。区别为乌裕尔河流本是位于外流区的外流河,现由于尾闾淤塞变为内流河。尾闾淤塞致下游水面面积增大,供水面的增大直接导致该流域的实际蒸发量加大。答案中“蒸发能力强”,只是说淤塞后乌裕尔河流域的蒸发量相对于没有淤塞前加大了,这里的“强”是针对同一区域的两个不同时期得出的。而实际上无论哪个时期,位于较高纬度地区的乌裕尔河流域的蒸发量都是比较弱的。所以答案给出的“蒸发能力强”与一般用来分析沼泽形成条件中的“蒸发弱”并不矛盾。
【点评】采用对比法来讲题,与学生一起去发现与常见答题思路矛盾的问题,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该“矛盾”的真实面目。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养成有疑必究的好习惯,也有助于学生更懂得去审题干和材料,从而养成以尊重事实、尊重真实材料为原则去答题的习惯,下笔方能更准确更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