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评价

2019-04-23杨丽卿陈述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35期
关键词:护理路径周围性面瘫

杨丽卿 陈述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周围性面瘫中的护理应用。方法:将13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路径组和非路径组,非路径组常规实施中医护理,路径组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由责任护士按照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实施护理。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中医药护理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路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护理满意度为97.10%,中医药护理知识掌握率为95.65%,均优于非路径组的85.48%、87.10%、83.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中医临床 护理路径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application of the clinical nursing path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surrounding facial paralysis. Method: A total of 131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ls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path group and the non-path group. The non-path group carried out routine nursing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nd on this basis, on this basis, according to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path group carried out the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After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effect,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knowledge of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we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Result: The total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patients in the path group was 95.65%,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97.10%,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of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was 95.65%, better than 85.48%, 87.10%, 83.87% of the non-path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path of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peripheral facial palsy.

在臨床治疗中,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中医俗称“口僻”“口眼歪斜”,是以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患者表情僵硬,无法通过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漱口漏水,进食期间导致食物停留在患侧,同时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为主要症状[1]。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理念的变化,人们在临床治疗期间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在对患者产生较小创伤的同时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在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过程中,主要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状态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目前,路径护理在临床最为常见,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基于此,笔者所在医院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了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了显著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12月收住入院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31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出现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皱眉困难等症状。排除标准:患有认知障碍、精神障碍疾病。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路径组和非路径组。路径组69例,男43例,女26例,左侧面瘫39例,右侧面瘫30例,年龄12~80岁,平均(45.2±3.3)岁;发病时间0.5~180 d,平均(56.4±2.6)d。非路径组62例,男38例,女24例,左侧面瘫36例,右侧面瘫26例,年龄14~77岁,平均(40.4±2.5)岁;发病时间0.3~175 d,平均(54.2±4.1)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由责任护士、责任组长、护士长、主管医生组成,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周围性面瘫的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指导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制定的操作流程实施护理服务。

非路径组按照周围性面瘫中医护理常规实施护理,路径组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由责任护士严格按照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实施护理,具体如下:首先,医院成立路径护理小组,然后对每个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分工,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各司其职,主要针对患者饮食、住院病房、作息等方面进行护理。其次,护理人员需要掌握临床中医护理方法,包括针灸治疗、中医按摩等方法,然后根据患者治疗后的变化情况调整治疗方法,同时对患者实施中医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措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效果。第三,在患者病情好转,进入康复阶段后,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肌肉恢复锻炼,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措施,其中康复手段以中医疗法为主,有效改善患者面部瘫痪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均在30 d以内。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中医药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及健康教育知晓率进行分析评价。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患者闭眼好,额纹及两侧鼻唇沟对称,鼓腮、露齿无障碍,面部表情肌对称;有效,患者两侧鼻唇沟基本纠正,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未愈,患者额纹及两侧鼻唇沟明显不对称,闭眼及露齿障碍。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患者护理满意度主要按照医院临床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进行分析,总分为100分,其中8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84分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中医药护理知识掌握情况主要根据临床护理病情观察能力评价表进行分析,共34项选题,总分为30~150分,其中90分以上为掌握,60~90分一般,60分以下为不掌握,分数越高,说明护理人员对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越高,总掌握率=(掌握+一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路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非路径组的8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路径组总满意率为97.10%,高于非路径组的8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中医药护理知识掌握率比较

路径组中医药护理知识总掌握率为95.65%,高于非路径组的8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技术和医疗理念也不断优化,显著提高了人们对临床综合治疗效果的期盼。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为了改善患者的面部症状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天数,笔者所在医院采用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进行护理,该护理措施属于新型的临床护理服务模式,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显著,临床服务质量比较高,因而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护理中[2-3]。临床护理路径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以入院指导、入院时诊断等措施为基础,并针对患者开展相应的用药、饮食、功能训练等护理措施,针对每个环节制成的标准流程,从而提高了临床护理路径的规范化操作[4-5]。中医护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及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为契机,积极开展中医专科(专病)的新的护理方法,将中医辨证施护与临床护理路径相结合制定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积极探索规范的中医护理方法,并在临床中规范开展实施[6-7]。本研究结果显示,路径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非路径组(P<0.05),说明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可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效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对临床护理要求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笔者所在医院对护理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还要具备创新思维,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护理路径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实施动态连续、系统规范的护理活动,避免了在护理活动中因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沟通交流能力的不同而造成的护理随意性,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达到有针对性护理效果[8-10]。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实施要求护士不但具有现代的医学护理知识,还要有扎实的中医药知识,促进护理人员学习中医药护理知识的热情,主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知识及中医康复训练,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路径组中医药护理知识掌握率优于非路径组(P<0.05),提示护理人员应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周围性面瘫中的治疗护理中能有效应用所掌握的中医药知识,并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专业化规范性的护理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且效果显著。笔者科室护理人员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护理期间严格按照护理临床路径操作规范进行护理,并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护理措施,与此同时,在护理人员上岗前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学习,因而护理人员在具体工作期间找到自我价值的定位,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11-12]。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化管理是中医单病种实施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实践将有效促进中医护理专科能力的提高和中医护理质量的控制。通过对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推广以改变护理人员中医理论知识薄弱,中医护理技能在临床应用开展不够广泛等现状,提升中医护理的循证意识和专科水平。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是一种科学的、综合的、深化整体护理的医疗护理工作模式。本试验表明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周围性面瘫中的效果肯定,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治疗效果及中医药护理知识掌握率,促进和谐的医患关系,值得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齐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护理分析[J].双足与保健,2018,27(22):123-124.

[2]孙巍巍.中医特色护理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8):196-197.

[3]宋爱红.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OL].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4):140-141.

[4]李方莲.中医护理方案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61):90-91.

[5]郭小泳.分析护理干预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J].哈尔滨医药,2018,38(2):178-179.

[6]杨素娟,蔡庆红,严美娟.艾灸、穴位按摩配合心理护理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OL].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5):157-158.

[7]沙艳霞,韩静.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探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30):165-166.

[8]常雅丽,张宏伟.针灸护理对周围性面瘫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2):268-269.

[9]殷海云.隔姜灸配合穴位按摩治疗60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护理分析[J/OL].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14):151,155.

[10]罗敏,王相风.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3):237,243.

[11]冯盼盼,杨暖.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体会[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6):7005.

[12]劉嵬,赵志恒.护理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10):213-216.

(收稿日期:2019-07-22) (本文编辑:马竹君)

猜你喜欢

护理路径周围性面瘫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艾灸配合针刺治疗初次周围性面瘫35例疗效观察
针灸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预后观察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
护理路径对老年颅脑损伤后智力缺损及精神异常患者认知行为的影响
西药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药结合辨证治疗68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临床护理路径在肺癌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监护治疗患者的家属健康教育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