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
2019-04-23韦建华
韦建华
[摘 要]课题组对如何加强普通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环节教学“双体系”模式的课程改革活动进行探索,目的是在加强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条件下,努力做到较好地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最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高校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300多名学生,实践课程主要为基础阶段的几门专业核心课。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加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检验与提高,专业学习自信心得到了增强,激发了语言应用的动机与热情, 有助于丰富学习内容、开阔眼界和增长见识,与仅仅依靠传统的纯课堂式的理论教学模式相比较,“双体系”新模式明显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双体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5-0116-03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教育部,2000)明确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2018)规定的培养目标则为: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同时还要求,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二者都强调了外语专业学生要想学好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必须以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外语专业知识与能力作为前提条件。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相关专业的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而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则应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知道,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要在注意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说、写、译能力的培养。 而这些能力的获得, 除了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外,还要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为了体现课堂内外“双体系”式的培养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常常看到许多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表》和每一学期由教师们填写的《授课计划表》中,都会设计有一个叫作“课外”的栏目,然而具体如何将这一栏目通过授课计划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却往往是虽有名而无实,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导致“双体系”中的“课外实践”环节形同虚设。纵览当前关于课外实践研究的文献资料,也多为理工类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 与英语专业课程有关的课外实践环节亦鲜见研究。为此,课题组拟对将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课外能力培养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的“双体系”模式的课程改革活动进行探讨。
一、完善英语专业课程培养方案,在课程计划表中增设课外实践栏目
传统的课堂教学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固然十分重要,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灌输式教育导致创新意识淡薄,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导致实践内容更新缓慢,有限的教学资源导致实践教学形式化(杨祎、梁猛,2015)。就英语专业课程而言,首要任务是完善英语专业培养方案。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认真研究专业课程特点,明确具体开展实践教学的课程计划安排表,包括全校公共必修课在内的不同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表》中明确每一学期的“课外实践”环节学时数。
费尔巴哈(1959)曾说过:“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以解决。”为此,要摒弃过去全凭课堂讲授来从事教学活动的传统授课办法,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在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可尝试选定50%的专业课程,按照其学时总量的多少,为每一门课程安排2~4学时用于课程实践教学,纳入实践教学管理,在授课计划中予以说明,并将课程实践成绩按一定比例計入课程总成绩。课程实践教学实施前,教师先设计好教学内容,填写相应表格,经批准后方可实施。课程实践教学实施完成后,学生要填写课程实践表格由任课教师做好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从而实现学有所用,最后由学生填写相关表格进行总结。
二、在各学期教学活动中增加基于项目的学习内容
原则上要求以先后开出的两门或多门课程融合开展设计性学习项目。设计性学习项目实施前,要求相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多门课程融合的学习项目,布置学生组织团队开展项目学习,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学生完成项目的当前学期,要提交所完成的项目作品,经指导教师推荐、开课单位批准后组织学生答辩;项目由团队共同完成的,答辩时随机抽选1名学生答辩;根据答辩成绩高低选取不超过70%的项目计入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课程”(必修)中,并颁发项目修读证书。原则上基于两门课程设计的学习项目计0.5学分,基于四门课程设计的学习项目计1学分。
三、实施办法
(一)实施对象与课程
本改革实施对象为笔者任职高校2016级、2017级英语专业共300多名学生。实施课程主要为一、二年级的基础英语、英语语音、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汉笔译、汉英笔译、英语演讲与口才等。
(二)实施内容
每学期开学初,任课教师撰写本学期授课计划时, 在“课外”实践环节栏目中将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明确标示出来,将《课程实践教学登记表(教师专用)》(英汉双语)通过邮件发放给每一个学生, 告知他们如何开展课外活动。最后由学生根据活动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认真填写《课程实践教学登记表(学生专用)》(英汉双语)。教师专用表的栏目包括课程名称、任课教师姓名、实践时间、实践单位(含名称、地址、联系人及电话)、实践方案(含知识点、问题设计)和具体实施情况。学生专用表的栏目包括姓名、班级、课程名称、实践地点、实践时间、实践指导教师、实践单位基本情况、实践的主要收获(重点小结课程理论知识点及其实践应用等)。在活动设计方面,任课教师可参照教学大纲提示,结合课程要求,组织学生利用微格教室开展诸如小组式的课外阅读、读书报告会、复述文章、命题演讲、辩论、戏剧表演等活动,还有编辑报纸杂志、拍摄电视片、利用户外或E-mail从事专题访谈,或到沃尔玛、博物馆做实地考察和按要求撰写考察报告等各种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四、实施效果
通过由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填写的《课程实践教学登记表(学生专用)》,研究者得到了大量的反馈信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语言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检验与提高
从收到的反馈信息上看,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学生表示, 在活动中“能从同伴身上得到经验与借鉴”,通过自己的临场表现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发音、词法句法运用、语意表达等方面的不足,认为“每一次实践体验都是一次收获”“在娱乐中学习,丰富了词汇”“培养了归纳概括整理能力”“(课外实践活动)能极大地强化准备过程,提高表达质量”,等等。行为主义关于“刺激-反应-强化”的理论认为,在给予学习者一定的教学信息——“刺激”后,学习者可能会产生许多种反应(包括应激性反应和操作性反应), 在学习者做出了操作性反应后,要及时给予强化。譬如,学生在交流与对答中表述正确时被告知“好”或“正确”,在表述错误时被告知“不对”或“错了”,这样学习者下次出现同样刺激时做出错误反应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减小,从而促进学习者在教学信息与自身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完成对教学信息的学习。学生的反馈信息表明,活动已经让学生意识到,只要通过课外真实环境中的语言应用,就能够相互发现并纠正彼此在语音、语调、语速、语流、词汇和语法运用等方面的问题,从而熟练地运用课堂上的新学词汇和相关短语,有效地训练语言综合表现能力。
(二)专业学习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反馈信息显示,此项课外活动能够较好地让学生通过活动的准备过程和进一步的语言交流,得到了自我表现的满足感,提高了胆量,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有底气、有自信”,增强了对语言表达的自信心。二语习得理论认为,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习与机械式的语言交流,还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語言交际。就口语交际而言,它是指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所以听话和说话是英语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听话、说话又绝不能等同于口语,因为真正的口语活动还应包括交际过程中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等。因此,从学生的信息反馈中我们得知,就口语交际训练而言,只有让学生更多的感观都能够参与到课外活动中来,才能提高学生的胆量,使其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切实地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而只有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才能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专业学习的自信心。
(三)激发了语言应用的动机与热情
有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仅次于语言学习技能的最强有力的学习效果预测因素。Gardner(1989)认为学习动机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四个主要个体差异因素之一,它包括目的、学习的努力程度、达到学习目的的欲望以及学习态度四个方面。可见,学习动机与学习成就之间构成了因果关系,因为学习动机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最具能动性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正是直接导致外语习得成败的关键所在(张刚、陈金诗,2005)。按照文秋芳(1996)关于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说法,学习者是否具备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关键要看学习者是否对所学东西具有直接的兴趣,也就是说,要看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本身是直接地还是间接地引起了学习者的兴趣。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感受,增强了自信心,有不少学生表示他们对于使用英语的欲望也随之增强了,比如“有了进一步阅读更多原著的冲动”“增加了英语阅读与英语写作的兴趣”“在小组活动中分享了心得,内心感受到了愉悦”“能促进安静思考的习惯”。能有这样的良好感受,一方面应该归功于课外实践环节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增补功能,另一方面要归功于不同的任课教师对整个实践活动的科学设计,使得学生能够在长期封闭式课堂教学环境之外,又寻得另一份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促进因素。具体说来,课外实践环节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让学习者对所学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本身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兴趣。
(四)有助于丰富学习内容、开阔眼界和增长见识
学生们在登记表中反馈,课外实践活动让他们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学问。为了完成课外实践环节的最终目标,他们需要做许多充分的准备,如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观看视频、实地参观走访调研等,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活动内容;他们还需要撰写文稿,制作PPT,分析和背诵相关材料和数据等;为了在与同伴交流、录音录像,或在户外与陌生人沟通时有良好的表现,他们要事先做假想性预演,并反复修正自己的语音语调,调整语速和神态,以提高自己的临场表现力。通过充分的准备过程和最终的表现环节,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包容,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正视并修正各自存在问题的同时,团队协作精神也随之得到了增强。
五、结语
通过加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好检验与提高,专业学习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激发了语言应用的动机与热情, 有助于丰富学习内容、开阔眼界和增长见识,与仅仅依靠传统的纯课堂式的理论教学模式相比较,“双体系”新模式明显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值得加以总结与发扬。但经过几个学期的尝试,也暴露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如关于课外实践活动的任课教师设计问题,课外实践活动中的学生参与质量与考核问题,实践活动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准确性与有效性问题,以及教师工作量的核查与统计问题,都有待于在新的实践环节中进行摸索,以找到更加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总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同时为英语专业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双体系”模式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842f865d3169a4517723a3e2.html.
[2]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2.
[3] 杨祎,梁猛.系统化课外实践训练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2):183-186.
[4]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三联书店, 1959:248.
[5] 张刚,陈金诗.第二语言习得成功的关键因素[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1):71-74.
[6] 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04-106.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