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 小学语文高效生本课堂的构建
2019-04-23李瑞洁
李瑞洁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和主动加工活动是有效教学最重要的内部条件。因此,小学语文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我们的有效教学理应以学生为中心,追求以生为本的课堂就是追求有效且高效的语文教学。生本课堂就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潜在的学习热情,强化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弘扬优秀的品质,积极参与课堂,从而达到释放生命能量和尊重生命的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也呼唤着这样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课堂,尊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把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核心要素。而且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想象力丰富,表现欲极强的小学生参与生本课堂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因此,教師要转换传统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组建起“师生学习共同体”,共同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转变新型学习方式,倡导发展性评价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小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地放飞,奏响个性飞扬的生命之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明确教学目标,唤醒激情
布鲁姆认为:“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其实,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要求的层次化。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实行有效教学,进而让小学生达到掌握有效学习的前提。
新课程改革本着以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此三维目标不仅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还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应是学会、会学、乐学的统一。
而且,近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富有激情和强烈的好奇心,乐于对文本进行独特解读和自读自问自悟。因此,生本课堂的教学目标来源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一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先学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只有建立在小学生实际情况中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上的课堂教学目标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才能改变传统拘泥于预设的教案方式,进而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才能把小学生由“被掌控者”变为“控制者”,课堂与学生最大程度地发生共振共鸣,最大程度地唤醒小学生潜藏在心中“我想学”的激情,真真切切地想解决自己在“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中遇到的问题。
二、整合教学内容,激活想象
“新课标”明确规定:“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用教材进行课堂教学的传统方式。教师不再只是解释课本知识和执行课程,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合作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现在,教师已经习惯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放、整合和利用海量课程资源。教师也不再完全以“本”为本,而是对教材进行整合和延伸,并注重教材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结合,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教材和超越教材。
与此同时,新课程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课堂教学的内容都不再只局限于教室内,而是拓宽到社会实践中,拓宽到整个自然界这部“活”的无字书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雨,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
因此,生本课堂对教材进行了“多次开发”。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积极超越教材,主动科学地加工教材,要善于挖掘和整合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调动小学生各方面的实践经验,最大程度地激活小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充分开发生命个体的原生态,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有效的学习。
三、转变学习方式,开启心智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探究性学习,从而导致了学生仅仅能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不能活学活用知识。而且,长期以来,我国小学生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他们很容易滋生过度的竞争意识,并缺乏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封闭了学生正在成长的心智,更阻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转变新型学习方式迫在眉睫,要及早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新课程倡导新型学习方式,旨在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来凸显学习的问题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正如“新课标”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的提出顺应了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要求,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是竞争与合作的大背景的需要,也是个体实现可持续自我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学习方式往往忽略学生固有的心理特点,没有保护学生的童心。教师应以学生童心为主体,发掘充满“童心”“童趣”的新型学习方式,打造童心十足的生本课堂,如趣味十足的动画视频可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与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其理性认识的发展,为小学生擎起驰骋思维的天空。
四、倡导发展性的评价,及时反思
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我们特别强调及时的教学评价。心理学研究实验表明,小学生在追求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得到反馈,就能明显地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而现代心理学效应规律也告诉我们,小学生具有向师生,特别看重学校老师和同伴的评价。当小学生的良好行为得到及时的认可时,就会产生心理满足和愉快的心理暗示,促使自己做出更好的行为。
在生本课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评价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有意识地去解决问题和改正错误。而且这种即时的教学评价也能让教师了解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及时做出调整,使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具有自我反馈、纠正功能的系统。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独揽了教学评价,片面强调和追求知识的量化评价系统。这样一来,就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體地位,导致学生对课堂产生消极和抵触的情绪,从而影响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更是生本课堂的精神追求。发展性评价主张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并主张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通过评价促使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注重质的分析,充分体现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能力的信任、发展的关心,有助于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进步的喜悦,激励学生进行快乐有效的学习。
五、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尊重个体的差异
传统教学没有认识到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性,没有发挥出学生情感体验的重大作用,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遗憾。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而英国教育家洛克关注到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正是因为如此,赞科夫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生本课堂认识到小学生是特别需要爱与被爱的群体,强调关注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感和态度为动力,促使小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而小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的,建立在学生不断的成功和进步之上的。教师应该充满激情地进行课堂教学,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善于表扬激励学生,善于体察学生的变化,恰当调控教学,关注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中保持内在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生本课堂不仅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尊重学生的差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学生成长经历、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等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缺点,就像花有花的香,树有树的美,晴有晴的丽,雨有雨的趣。各种各样的学生构成了色彩斑斓,纷繁有趣的课堂,值得我们去珍惜和爱护。在生本课堂中,教师要正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它当作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进行差异性教学,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地超越自我。
小学语文有其独特的令人惊叹的神奇魔力,小学生作为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的特殊群体,有其独特的令人惊喜的创造力。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理应“以生为本”,构建“心理自由和安全”的高效生本课堂,唤醒学生纯真的童心,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鹤岗市逸夫小学)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