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子的挖掘与呈现
2019-04-23刘丽春
刘丽春
摘 要: 教书育人的职责,要求教师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子。在古代汉语教学中,首先要挖掘蕴含在文字、训诂、音韵常识和文选案例中的价值观因子,然后用春风化雨的策略将核心价值观呈现给学生,内化为价值判断和社会实践的指路明灯。
关键词: 古代汉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挖掘与呈现
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社会的加速变革,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冲击和震荡,对高校教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①。古代汉语作为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由古代文献所承载的古汉语知识,故一直被定位为培养学生阅读古籍和古文字资料的工具课程,其教育教学的内容、理念和方法,长久以来没有大的变化。但自古以来小学都是将文字、语音、训诂的目标指向明理、解经的,古代汉语字、词、音、语法的研究和教学是不可能脱离文献思想内容独立存在的,其思想精神内容和语言知识相辅相成,互为支撑。这就要求古代汉语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核心价值观因子,并用有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内化给学生。
一、古代汉语中社会主义价值观因子的挖掘
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凝练为“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价值愿景,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古代文献中蕴含的优秀传统价值观是这一科学论断的坚实基础。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将文献、语言知识中包含的能够反映核心价值观的因子挖掘出来,作为价值观教育的资源宝库。
(一)古汉语文字知识中的价值观教育资源。
讲到汉字起源时,从八卦起源、结绳记事、契刻符号在古老汉字体系中的表现,到仓颉造字的美好传说,再到图画成字的科学论断,让学生在掌握汉字起源知识的过程中看到中华绚烂而悠久的文明,激发学生自豪、爱国的情怀。
在汉字本义的探究时,教师可适当选择与古代社会生活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的例子以达到融入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比如与“人”相关的字形中,可以看到造字时代人们的社会阶层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如“民、臣”等字中表达的受压迫者的形象;“妇、奴、婢、妾”等字中表现出来的旧社会形态对于女性的束缚。讲解字形字义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古代社会状态并作出初步的善恶美丑的评判的过程,加之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可以对现在得之不易的“自由、平等”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可以更身体力行地践行“既追求自身的平等自由,又尊重他人的平等自由”这一价值观念。
(二)古汉语训诂知识中的价值观教育资源。
词的本义的解读,深刻地反映出造字时代或解字时代古人对于社会现象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如《说文解字》中讲“人言为信,止戈为武”,在讲解六书造字法知识的课程内容中,教师既要与学生探讨“止戈为武”在字形上不符合甲骨文字形的本义,又要引导学生认识无论什么时代,无战无乱的和平生活对统治者和人民都是非常珍贵的。
词义的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和价值观的转变。比如“复辟”一词,本指重新登上皇位,并无褒贬倾向,但在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张勋等人的“复辟”运动就成了逆流,自此“复辟”一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讲清楚古今词义的发展演变,不仅可以使学生避免在阅读古籍的实践中以今律古,在这个过程中选取适当的例词例句还可以于无形中将价值观要素传递给学生。
(三)古漢语音韵知识中的价值观教育资源。
古代汉语音韵方面的知识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连绵词的双声叠韵关系;二是《诗经》《楚辞》等上古用韵状况;三是中古诗词格律。这三方面无一不显示出先民对于和谐的追求。引导学生探索中古韵乃至上古韵的规律,是在美学上引领学生追求和谐的有效路径。
(四)古汉语文献中的案例资源。
价值观的培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观培育的客体,即当代大学生,经受着正迁移和负迁移两股力量的撕扯,一方面受到正面的教育、引导、浸润,另一方面正经受泛化乃至曲解的西方价值观体系的外部影响,经受求新、求异、求个性的心理需求的冲击。学生关于价值观理论体系知识掌握得较为完善,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却经常处于矛盾和迷茫之中。古代汉语学习涉及的古典文献,恰恰就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价值观操作案例,是非常有效的价值观培育资源。
《赵威后问齐使》中“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的质问,透露着早期的民本思想;《战于郎》中仲尼“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不亦可乎”显示着对于为国献身者的崇敬;《礼运·大同》篇中表达了对“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大学·诚意》篇中“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表达着古人对于个人诚信友善的个人品质的严格要求。这些都是在解读古代汉语文献的时候可以也必须带给学生的。
(五)古汉语中的文化常识资源。
《论语》中“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一句,传统解释“被发左衽”,即为蛮夷之风俗,意指被蛮夷统治,我们在教学中首先阐明传统注疏中的主流解释“中原被夷狄所占”,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其一,被(披)发、左衽是什么样子?其二,被(披)、左衽,为什么是蛮夷的象征?其三,从史实的角度,是否所有时代、所有地域的“蛮夷”,都是披发左衽的?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勇于探索。并在这个探索真相的过程中获得古代“中国”的真实样貌,以及目前的广袤国土、多样文明来之不易,进而引导学生爱国情怀和兼容并包的胸怀。
二、古代汉语教学中核心价值观的呈现方式
知识获取途径的多样化,知识呈现方式的娱乐化趋势给高校教育教学带来冲击,如果我们固守原来的方式方法,那么价值观融入的阵地终有一天会失守。教育者只有相应用同理心看待学生的需求,将《古代汉语》中优秀的价值观立体化、多样化地呈现给学生,才有可能将在优秀传统价值观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寻找文献中古今相同相通之处,使学生在共情中建立价值认同。
如《孟子》中讲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的质问时,只有理解古代统治者和各家各派对于丰年、凶年的治理方法,才能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不是简单地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不公,而是对执政者的不作为提出抗议,这与我们现在对国家和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诉求不谋而合。学生在好奇心的引导下了解古文献中的真实情况,从而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产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选择正面因子与学生产生共鸣,又要不惧呈现负面的,有争议的因子促发学生深入思考。
1.价值观因子正面呈现与共鸣。古代汉语课程中的音韵、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蕴含着对真理的追求、对价值的判断、对人生乃至世界的理解;古代汉语课程中的历史、天文、历法、礼俗、职官、教育等文化常识,无处不展现着中华绚烂而悠久的文化,是我们富强、文明的坚固基石;古代汉语文选中《春秋》的微言大义,儒、道、法、名、墨各家不同的价值取向,显示着历代各阶层的有识之士对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状态的积极探索,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修养的不懈追求。
2.价值观负面因子的对照与批判。对于一些与当今时代精神不符的地方,采取的策略不应是盲目回避,而是要将其拿到桌面上进行讨论。古代文化常识中涉及不少词语使用阶级分化的知识点,比如“死”族词,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分别用“崩、薨、卒、不禄、死”不同的词表达死亡②;再如人称代词、居室词语的专用如“朕”、“宫”是如何由全民可用变为帝王专有;全民使用的字词为何会因帝王名讳而避称……这些常识是古代汉语课程不可回避的内容,否则就会影响文献的解读。这些常识恰恰与平等、自由等现代价值观相违背,同时恰恰是我们从反面促使学生思考自由、平等的珍贵的最好时机。
3.实际价值判断中两难境况的观照和讨论。如在《礼记·礼运》“大同”篇中,在谈到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解时,恰逢社会上在讨论一个男孩与同学同时落水,父亲救出亲子没能救出孩子同学而被谴责的热点事件。课上我们没有回避问题,而是把矛盾拿到桌面上,请学生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同时举出社会上无私助人的典型案例,把方向引导到尽己所能、与人为善上。
(二)通过界面友好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与时代接轨的过程中接受价值观的传递。
在雅俗的把握上,因为古代汉语学科的特性,一些教育者认为古代汉语就应该是严肃的、文质彬彬的,不能充满欢笑,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苦苦求证。诚然,这在做学问的角度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哪一个有说服力的结论,不是先贤们“板凳甘坐十年冷”换来的呢?但对于初入大学,刚刚踏入古代汉语门槛的大学新生来说,就失之于苛求。如果一上来就把学生从“古代汉语”的门槛处“绊倒了”、“吓跑了”,又哪里来的兴趣和信心为一个难解之题奔走于浩如烟海的文献材料之间进行繁难的考证呢,更遑论从古代汉语课程中汲取价值观的营养。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尽量选择界面友好的方式把带有价值观因子的古代汉语知识,愉悦地传递给学生。
1.影视剧资源材料:如今盛行于各大媒体的古装剧、历史剧给古代汉语课程增加了不少鲜活的素材。教师应取其“契合点”,弃其“槽点”进而“反用其槽点”。比如利用日前热播的《芈月传》,向学生展示上古诸侯“一聘九女”的媵妾婚制③;引领学生讨论其中与古代语言事实契合的地方,比如宣太后自称“朕”;寻找其中与古代语言事实明显违和的地方,比如宣太后自称“有喜了”等。
2.配合有些学生喜欢穿越文的情况,请学生根据古汉语文选中的某些主题或段落改编成文言对话体。并尝试表演实践,通过情景代入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学习《触龙说赵太后》一篇时,就尝试请学生将其改编成情景小品,再现触龙以情动人,说明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俸”这一道理的过程,学生深受触动。
3.通过对古代汉语知识内容的探求,培养学生求真、守信的为学、生活信念。
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应简单粗暴地给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实事求是、不唯书本、不唯权威的精神及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如学生询问“江左梅郎”之“江左”与江东之地是何关系。教师不直接将答案呈现给学生,而是将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法、大致方向交给学生,包括工具或找到工具的方法,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渔”。
三、结语
在显隐方式的选择上,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政治修养课程有本质的区别,应在春风化雨中将核心价值观融入进去,而不是生塞硬灌。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两个班学生的古代汉语课程实践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在古代汉语课程中融入价值观培育的目标和内容未产生抵触和不解,相反,通过课程当中的一些努力,学生在自身修养方面和对国家社会认识方面都有进步。教改无止境,在未来实践当中要在材料挖掘和呈现方式上进一步开拓。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
②《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③《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而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王建莉.古代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关照方法论[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S1):93-95.
[3]薄守生,赖慧玲.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7(07):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