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暴力化倾向略说
2019-04-23时培根
时培根
摘 要: 古典名著《水浒传》中存在暴力化倾向,需要读者警醒与探究。其暴力化倾向主要表现在打家劫舍称王称霸、吃人肉与肆意杀人等恶劣行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及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水浒传》中暴力化倾向为人接受,与对暴力化倾向的消解密切相关,消解从人物形象的特定身份、艺术构思、反抗主题及打砸抢烧行为附带的审美特质等角度进行。梁山好汉们的暴力行为在当下绝不允许人们效仿,其暴力化倾向背后的侠义与忠义精神的流失不免成为我们深思之处。
关键词: 《水浒传》 暴力化倾向 审美特质
古典名著《水浒传》描写了独具个性、形象鲜明的英雄好汉群像,其替天行道、扶危帮难、平乱反正、兼济天下的忠义之举一直深入人心。让我们不得不警醒的是,英雄好汉们在“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的过程中存在暴力化倾向,有必要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水浒传》暴力化倾向的表现
《水浒传》曾名为《江湖豪客传》。所谓“水浒”意指水边,即英雄好汉聚贤之地:梁山泊。《水浒传》具有很强的江湖色彩,暴力化倾向明显,今试用几个典型案例加以诠释:
1.“打家劫舍、称王称霸”的强盗行径
梁山泊聚义中的众多好汉在之前有许多都曾经是打家劫舍的强盗,正是这一群敢爱敢恨、以占山为王、以杀人放火为业的英雄好汉们冲破封建牢笼的束缚,在反对压迫、不断抗争中充斥着暴力行为。
在少华山打家劫舍的朱武、杨春和陈达;在桃花山打家劫舍的李忠和周通;在梁山泊打家劫舍的王伦、宋万和杜迁等。另外,在快活林称霸的施恩;在揭阳岭称霸的李俊和李立;在浔阳江称霸的张横和张顺等。他们把持一方,虽敢于反抗压迫,却鱼肉百姓、伤天害理。他们除了打劫村庄里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老百姓外,还不放过那些路过的、住店的、吃饭的及坐船的客人。老百姓深受打家劫舍、称王称霸者的毒害,读后让人不禁唏嘘不已。
2.“吃人肉”的血腥行为
“吃人肉”这一梁山好汉们的暴力行为看后不禁令人毛骨悚然、心惊胆战。说到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提到其中最血腥、残酷的李逵替宋江报仇一案。为了快意恩仇而杀死了黄文炳,那个场面野蛮得让人忍无可忍。李逵先将黄文炳的腿一刀刀割下下酒。每割一块烤一块,直至割到腿上再无肉可割、血流成河,便又开始割胸膛、取心肝做醒酒汤,用来犒劳众头领。场面可谓是无比血腥、残暴,令人瞠目结舌。尽管如此,那些头领们,如宋江却毫不避讳,甚至可以说欣然接受这种吃人的作为与方式。
还有矮脚虎王英。当年他在清风山抓住宋江,二话不说想取出他的心肝做醒酒汤。不仅如此,还非常讲究地先用冷水泼向心窝,以便褪去周遭的热血,而后才准备取出心肝来吃。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得知,这绝非他第一次如此吃法,应是惯犯。除此之外,还有我们熟知的孙二娘家十字坡黑店有“人肉包子”等情节。从这些案例中我们都能够看出,“吃人”的现象确实存在。
3.“肆意杀人”的恶劣行径
除了打家劫舍、吃人肉等行为外,在梁山人看来,凶残暴戾、肆意杀人并非异常之事。想到林冲第一次上梁山为伙之时,王伦给他的第一任务便是要他杀一人,用头颅做自己的“投名状”;三打祝家庄时,李逵屠心四溢,不仅砍死了祝彪,还将已经求饶投降的扈太公一门老幼尽数杀光。另外,为了逼迫朱仝上梁山,宋江绞尽脑汁,组织自己的手下上演了一场谋杀孩童的丑剧。李逵残忍杀害沧州知府的孩子,从而达到让朱仝上梁山的真实目的。无辜的孩子成了这场丑剧的牺牲品。还有杨雄杀潘巧云,扬言是为了兄弟义气,那所谓的惩罚惨不忍睹:一刀下去,从心窝直割腹部,取出内脏后挂于松树之上,丝毫没有顾及二人之间的夫妻之情。通过上述命案,可以看出,部分梁山好汉视人如草芥,足以警世。
上述归类总结了《水浒传》中部分英雄好汉在成名之前的打、砸、抢、烧、杀各种残忍行为。梁山好汉们心里默认的当死之人不是开膛破肚、挖心挖肝,就是死无全尸、拿头颅当做祭奠。梁山好汉们我们称其为好汉,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体魄、心智与手段除去了许多奸恶小人,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一过程中也有无辜百姓受到伤害。我们抛开一切大义凛然,单从人性角度来看,梁山好汉们的“浩然正气”不得不让我们深入反思。
二、《水浒传》暴力化倾向的成因
对于《水浒传》中英雄好汉们出现大量暴力化倾向的原因,细思后可以归纳为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与心理原因。
1.政治原因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社会背景与制度的影响,这应当是我们考虑问题首先提到的。在世风日下的現实生活中,作者借此塑造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只有黑暗的政治条件才会孕育出大量冤案、错案,需要一些无所畏惧的梁山好汉们通过自己认可的方式揭露他们的罪行,使得剧情变得戏剧化、情节跌宕起伏。在黑暗与腐败的社会背景下,“官逼民反”是必然的发展规律,梁山好汉们无从借力平反冤案、惩治恶徒,他们徒有一身蛮力,这便是他们暴力化倾向的主要原因。面对不良社会,百姓手无缚鸡之力、无可奈何,这就需要梁山好汉们奋起反抗,用“以暴制暴”的方式维护自己。
法律制度缺乏人性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当时的社会并不讲究公平执法、民主专政。在我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刑法与民法相结合是一大鲜明特征,在实际应用中以刑法作为主体。刻板僵化的法律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未免太过缺乏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尤其在后代人看来,简直没有公平正义可言,无边的肉体璀璨、灵魂践踏甚至精神折磨在刑法案件中随处可见,进入监狱相当于锁上了命运的枷锁,少有人能够幸免。随着事件的发展,官府人员的愚昧无知必然会造成各种冤假错案。由此,便会形成软弱百姓继续被鱼肉,一些勇猛无谓的好汉不得不起身反抗,以求自保。这便出现了为求得生存而殊死抵抗的现象。
2.经济原因
除了政治因素之外,社会经济与个人经济状况也是促使暴力化倾向发生的重要原因。社会环境黑暗恶劣,平民百姓水深火热,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难以实现。软弱无能之人选择妥协,那些拥有一身好本事的梁山好汉们为了生存就走上了通过暴力手段谋财害命的行径。
例如张青和孙二娘夫妇,为了自身利益而害他人之命;晁盖一伙案件:他们为了满足自身所需而抢劫他人的巨额财富……类似案件还有许多,此不赘举,他们都是为了经济利益而产生暴力化倾向。
3.文化原因
在《水浒传》中暴力化倾向形成原因中,环境与个人文化因素有着直接影响。我们先从个人文化谈起:这些梁山好汉们在聚义之前,大多数是社会阶级中最底层的贫苦老百姓,少有素质的教化,甚至有些人根本就没有读过书,当时的儒家思想并没有影响他们。儒家思想讲究“仁爱”,但是因为缺乏教育的培养与熏陶,所以在他们的概念之中少有甚至没有“仁爱”的观念。他们受环境等各种因素的教化,只单纯知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因此,我们对于他们的评价应该是“勇夫、冲动、意气用事”等。另外,从环境文化角度来讲,中国自古多侠客,“侠文化”流传甚广,国人多有侠义情结,文化因素滋长了梁山好汉们反抗背后的暴力倾向与可能。
4.心理原因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我们会发现“自我”、“本我”与“超我”是人的精神人格的三部分。人在无意识的本能欲望之下,会不自觉地遵循一种“快乐的方式”,这就是“本我”的含义;根据“现实原则”对压抑与控制“本我”,这就是“自我”的含义;道德化、理想化与社会化的“自我”便是“超我”的主要含义。水浒中的梁山英雄们的暴力化倾向是人在无意识的本能欲望之下不自觉地遵循了他们所认为的一种“快乐的方式”,即他们的本能失去了法律的强制与约束。这是每一个人在具象化的性格与事件面前的“本我”的体现,即便这些暴力化的行为与现实和公平相行甚远。
三、《水浒传》暴力化倾向的接受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所谓的梁山好汉们实际上做着一些违背社会公德与伦理的违法乱纪行为,这样只会让不公平、不民主的社会变得雪上加霜。然而,面对这些残酷与暴力,人们为什么还能接受呢?这与对暴力化倾向的消解大有关联。
1.从人物形象的特定身份消解暴力化倾向
本书中出现的各路豪杰实际上大多为一群舞枪弄棍、行侠仗义的江湖之人。所谓江湖中人,难免有一些江湖习气,这就是他们身上具有的,他们身上缺乏原始野性与血性。正是这种野性与血性促使他们洒脱不羁、自由傲慢,渴望对“本我”的原始追求。由于这种人物形象的特定身份,使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潜意识中轻易地谅解他们的暴力化倾向,甚至还会被他们的豪情壮志所感染。
2.从艺术构思上消解暴力化倾向
通读全书之后我们可以理清作者的行文脉络。在小说的开头部分,作者巧妙地把黑暗社会与客观现实逐一阐述清楚,为后续一系列暴力化案件提供合理的社会背景并埋下伏笔。如此,梁山好汉的暴力化行为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甚至他们的暴力行为让读者觉得非常合理与痛快,这便消除了读者对一系列违反乱纪案件的不满。书中第二回,从宏观角度展示了昏庸无道的皇帝与奸臣当道的社会现实,从而让人联想到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不能相信官府等一系列想法。于是,有勇气、讲义气的一伙梁山好汉聚众为友,不再无力地寻求官府庇佑,而是一腔热血地拿起武器,以恶除恶,维护自身的利益与正义。由于这些梁山好汉们性情刚烈、武艺高超、疾恶如仇,因此往往出手过重,伤人性命。
3.从反抗主题上消解暴力化倾向
对于这些水浒英雄们,我们清楚地认知他们的行事作风后便会明白,虽然这些暴力化倾向让人忍无可忍,但大多服务于“官逼民反”的主题。他们这个群体中,大多数人是普通的老百姓,是良善之人。对于那些位高权重之人来说,他们算是弱者,因为他们没有“背景”、“家族”可言。政府官员不再讲究公平正义、普通老百姓心存善念,不敢妄动杀意,胆小怕事。官府人员应当是为民除害的主力,然而在当时社会却成了“被除”的对象,这些敢于反抗的水浒英雄们被迫出手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相助让人们心存感激,虽然过程十分惨烈,但是大众还是会感恩戴德。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虽说是助长了他们的杀戮行径,但同时收获了众人的点赞与嘉赏。
4.从打砸抢烧行为附带的审美特质消解暴力化倾向
很多时候,相信大家都不会对“打砸抢烧”的行为加以肯定,对于水浒英雄的暴力化倾向并不赞成。但是上升审美的层面看待这件事,他们虽说残暴血腥却也率性而为、慷慨豪迈;他们虽说暴力无情却也快意恩仇、自由洒脱。然而他们具有的这些率性而为、慷慨豪迈、快意恩仇、自由洒脱却是现实社会中大众尤其是统治阶层缺乏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说,他们的率性本真成为我们的心仪对象,成为我们潜意识中渴望的目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做到率性而为、慷慨豪迈、快意恩仇、自由洒脱。因此,这种审美特质就变成了读者的一种心灵寄托,我们渴望在一种虚幻的情境中实现,这便促成了读者的认可与欣赏,即使这是一种残缺美。
四、结语
《水滸传》被誉为“天下奇书”,全书人物以豪放、粗犷为主要性格,独具特色,以人物的言语与行为的变化表现其矛盾的内心活动,语言生动有趣,情节跌宕起伏,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书中存在的暴力化倾向并非偶然,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等客观原因密不可分,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当前,我们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理应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人文精神。《水浒传》出现的诸多暴力化倾向在当下是完全不为人们所接受的。
需要强调的是,梁山好汉们的暴力行为在当下绝不允许效仿。梁山好汉们身上敢于担当的侠义与忠义的高贵品质在当下渐趋流失,这不免成为我们深思之处。因此,我们提倡继承并发扬梁山英雄们的崇高精神,唤醒人性与灵魂中最真实而美好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宦妮娟.论《水浒传》中的暴力化倾向[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9).
[2]贾国庆.论《水浒传》中的暴力场面及艺术作用[J].许昌学院学报,2015(01).
[3]王前程.怎样看待《水浒传》中的暴力行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4]竺洪波.《水浒传》的暴力描写与美学转换[A].中国文论的学术史——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三辑)[C],2016,12.
[5]王会明.《水浒传》中的暴力思想之成因[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6]齐裕焜.对《水浒传》中血腥、暴力问题的思考[J].明清小说研究,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