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精神”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2019-04-23李婷婷
摘 要: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是学生工作的基础。在新时期,将“丝路精神”融入班级管理不仅是学生工作方法的创新,而且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丝路精神”提倡的相互尊重、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以及打造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为和平教育大环境下的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助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丝路精神;高校;班级管理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古老的丝绸之路又一次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是连接亚、非、欧的商业贸易路线,作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丝绸之路体现了百折不挠、勤劳勇敢的优秀人格品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新时期,习总书记指出“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共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和挑战,需要我们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国家的希望在青年,青年的希望在教育。在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中,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载体,将中华民族优良的精神品质融入学生的思想教育已经是众多高校努力的方向,而探索发掘丝路精神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将会为提升高校学生工作质量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一、 “丝路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
古代“丝绸之路”是由中国开创、由辛劳的亚欧人民共同走出来的。从西汉张骞的“凿空之旅”到东汉班超再次出使西域,再到唐代玄奘印度求取真经,这一路走来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始終没有放弃。“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冠盖满途的声声驼铃,一直将丝绸之路的精神延续到今天。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在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又将赋予其新的内涵。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可以将丝路精神里的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等理念融入其中,为班级学生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管理的创新性和时效性。
二、 “丝路精神”融入高校班级管理的路径探析
丝路精神崇尚合作共赢,重视打造命运共同体,在这一精神理念的引导下,高校班级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索:
(一) 打造班级命运共同体,实现“核心-边缘”群体的融合
目前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下,班干有很多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这些学生往往能力较强,工作积极主动,善于沟通和表达,会逐渐成长为班里所谓的“核心群体”。除了班干部之外,班级还往往存在一定数量没有在“第一时间”进入辅导员视野的学生,这些学生平日里比较低调,相对于“核心群体”而言,这部分学生在班里各方面不是很出彩,甚至不能过多地引起大家的注意,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演化为“边缘群体”。尽管“核心”和“边缘”群体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作为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将两个群体融合在一起,最大限度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求达到促进学生群体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 将丝路精神多途径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丝绸之路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特别是班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全新格局,利用好班会、团日活动、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将丝路精神融入其中;也可以通过校园心理情景剧表演、知识竞赛、学风建设活动等“第二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深化对丝绸之路精神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利用强大的网络媒体,如微信、微博、网络直播、校园广播等渠道提升学生对此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三、 丝路精神对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
(一) 注重创新,与时俱进
丝绸之路作为一条贸易路线、传播文明的文化交流之路,在今天以全新的面貌登上世界舞台,体现了华夏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而在新时期的高校管理工作中,我们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在已有的工作经验上进行创新。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高校的进一步发展。班主任、辅导员作为一线的学生工作人员,每年都会接触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在针对不同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的时候需要不断进行工作方法的创新,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二) 突出优势,形成特色
当前,各个高校在办学定位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或优势,同样的,在高校学生管理方面我们也要找准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例如,有的理工科专业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多举办实践活动和比赛,在动手锻炼过程中深化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让学生亲身体会并参与到管理中来,这样既体现了专业特色又起到教育管理的作用。文科专业的学生可以发挥文学素养,多进行讲座、演讲等语言交流性较强的活动,并且可以通过媒体扩大影响和宣传,在更广的范围内对更多的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
在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面对更加纷繁芜杂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以及思想包袱和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与时俱进,汲取有益的时代精神价值,融入学生工作,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工作模式和方法,从而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N].中国青年报,2014.06.06.
[2]张籍.凉州词.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4]白云.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
[5]付逸飞.“核心-边缘”理论对大学生班级管理的启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3).
[6]李晓.高校管理创新路径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7月第4期.
作者简介:
李婷婷,安徽省滁州市,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