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的教学导入方法
2019-04-23秦杰
摘 要:重视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恰当的课堂导入可以明确课时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课堂思维。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课堂导入,会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进而提升课堂效益。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课堂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对一节课而言,导入部分虽然占用时间短,但引领一节课的作用却至关重要。如何进行实效性的课堂导入,可以根据具体课时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选择。
一、 提出疑问,以引发学生思考进行导入
学生的心理中总是对未知的东西充满了未知欲,课堂导入中恰当的提出疑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由疑问到思考,由思考到解决问题,运用得当,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由课文标题入手,直接设疑导入
即由课时标题入手,就课文标题中的一个词或词组直接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如在教授《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文时,针对标题中的“诺贝尔奖”直接提出问题:如什么是诺贝尔奖?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是谁?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是谁?针对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就会明白诺贝尔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会明白取得诺贝尔奖的艰辛,会明白这个让许多国人翘首以盼的奖项的价值与荣耀。学生明白了这些,自然就会对学习文本内容充满了好奇。
(二) 由课文内容中的一点入手,提出疑问导入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提出疑问,既能引发学生兴趣与思考,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样的导入方式,适合于大多数课文。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在课堂导入中提出:为什么这篇写父亲的文章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作者在描写父亲时哪些情节触动了你的心灵?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反映出父亲对儿子那深沉的爱的?等等这样的问题,往往会让学生主动进入对文章内容的思考。既做到了让学生由疑问到思考的转变,又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深度,对后续的教学能起到较好地引导作用。
(三) 由对旧知的提问入手,引导学生知识迁移进行导入
语文课的知识点有着丰富的关联性,针对这一点,在上新课时联系以前的内容提出问题,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又为新课做了预习。如在教授《唐诗五首》时,可以提出关于诗歌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如诗歌的分类、格律、平仄、对偶等;也可以就作者方面提出关于相关诗人的字、号、文集、评价、代表作等;也可以就诗歌的题材提出写作背景、思想意义、表现手法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对于学习复习和巩固诗歌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解新课文本都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 借助媒介,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行导入
在课堂导入中,借助一些媒介,如图片、实物、视频、简笔画等进行教学导入,直观又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行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媒介的直观性,相较于语言的导入方式更直观、明了、清晰。
(一) 由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实物入手,吸引学生注意力
如《中国石拱桥》一课,收集赵州桥、卢沟桥等古代石拱桥的图片导入进行集中展示,既让学生对石拱桥有了直观的认识,又能增强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理解,激發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苏州园林》一课,同样可以收集我国著名园林的图片进行展示,虽然学生不能亲身感受古代园林的风采,但通过图片同样可以领略苏州园林的魅力。有了这些图片的辅助,学生对文本的注意力就自然而然增强了。
(二) 由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入手,丰富课堂导入手段
视频资料的恰当运用,对于学生兴趣倍加的学习文本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一着惊海天》一文,在授课前播放有关我国歼15战机在辽宁舰起降的视频,学生会被这震撼的场面深深吸引,无形中就会激发学习文本的兴趣,课堂上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如讲授《三峡》一课,导入时可播放有关三峡的风光短片,在提升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能有助于学生对文中描写的理解。
三、 挖掘学生潜力,以达到学生与文本共鸣来导入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否体现,影响着学生是否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而课堂导入部分,同样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导入中扮演重要角色,既达到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产生高昂的情绪、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能达到与文本的共鸣。
(一) 运用课本剧导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课本剧是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个手段,如果把课本剧运用到课堂导入部分,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促使学生重视预习环节。如《背影》一课,可以通过课本剧表演父亲站台送别儿子时的情景,紧抓几个典型的动作来表现父亲的深沉的爱。学生表演、观看过程中对于这种深沉的爱有了感触、有了理解,有利于对文本的学习。
(二) 运用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富于故事性或富于情感的,针对这些课文,可以让学生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导入。如《回忆我的母亲》,可以让学生来讲讲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来导入,既达到了导入的目的,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之,课堂导入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地运用课堂导入,会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会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武升,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研究,1988(7).
[2]李方,一般教学模式与学科 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1(5).
作者简介:
秦杰,甘肃省庆阳市,甘肃省宁县中村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