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语量词重叠现象的再认识
2019-04-23金依璇袁庆德
金依璇 袁庆德
摘 要:以往语法学家们所说的汉语量词重叠“MM”,其实是“一+量词”短语重叠的省略形式,它可以表示“一类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人或事物数量众多或种类繁多”、“动作行为重复的每一次或每一个时间单位”等语法意义。在现代汉语中,“MM”与“一M一M”及其另一种省略形式“一MM”并存,但三者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MM”产生于古代汉语中,是古汉语数词“一”习惯省略的产物。
关键词:量词;重叠;生成机制
著名语法学家如赵元任(1979)、吕叔湘(1954)、朱德熙(2005)等以及主要的现代汉语教材都认为,汉语的量词可以重叠,如“个个”“回回”等。但经研究发现,以往学者们所说的量词重叠,其实并非量词重叠,而是“一+量词”短语重叠的省略形式。同时,语法学界对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语用功能、生成机制的论述也有所不足。因此,我们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谈谈对汉语量词重叠现象的再认识。
一、量词重叠的语法意义
为了表述方便,我们用英文字母把量词重叠形式表示为“MM”。量词重叠“MM”是“一+量词”短语重叠“一M一M”的省略形式。“一M一M”还有另一种省略形式:“一MM”,只省略后一个数词“一”,如“一个个”“一次次”。“MM”“一M一M”“一MM”在语法的意义、功能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里先归纳一下“MM”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然后再分析三者的异同。
(一)表示一类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
“MM”最常用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一类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意思相当于“每一(个、只、条……)”。通常用来强调一类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在某一方面都相同,没有例外,或者强调对一类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施以相同的处置。这类情况下的量词重叠主要有三种用法:
1.在主语中作定语
这种用法的量词重叠所修饰的中心语大都是双音节的词语,偶尔也有单音节的。例如:
(1)他拿着一条藤教鞭,动不动打学生,最爱打脑袋。个个学生都挨打。(杨绛《大王庙》)
此处的“个个学生”是“每一个学生”的意思。
(2)条条大路通罗马,东边不亮西边亮。(《人民日报》,1997-06-04)
此处的“条条大路”是“每一条大路”的意思。
2.在宾语中作定语
由于量词重叠原本是用来表示一类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的,当它作定语的时候,它所在的定中短语所表示的信息属于已知信息,而已知信息通常不放在句末。因此,当由量词重叠作定语的短语需要作谓语动词的宾语时,人们通常用处置介词“把”或对象介词“对”把它提到谓语动词前;或者不借助“把”或“对”,直接把它放在动词前,甚至放在句首。例如:
(3)权与势的“网”看起来编得严实,似乎可畏,只要我们群起而攻之,勇于戳破它,把条条蛀虫抖落出来,“网”失去抵挡能力,蛀虫也就无计可施了。(《福建日报》,1982-05-07)
此处的“条条蛀虫”作介词“把”的宾语,意思是“每一条蛀虫”。“条条蛀虫”本来是“抖落出……来”的宾语,但为了表示对“条条蛀虫”进行处置,而使用了处置句,用处置介词“把”把“条条蛀虫”提到“抖落出来”的前边。
(4)每日求医者甚多,他对个个病人,都悉心治疗。(倪匡《四条金龙》)
此处的“个个病人”作介词“对”的宾语,意思是“每一个病人”。“他对个个病人,都悉心治疗”是由“他悉心治疗个个病人”转换而成的。
3.在主谓谓语句的小主语中作定语
这类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表示的是一类人或事物的群体,小主语强调的是大主语所代表的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这种小主语通常省略由量词重叠所修饰的中心语,看起来像是由量词重叠充当小主语。例如:
(5)黑岛镇山南头小学13名教师个个都是书法高手。(《人民日报》,1998-01-14)
这个主谓谓语句的大主语是“黑岛镇山南头小学13名教师”,小主语看起来是量词重叠“个个”。此处的“个个”是“每一个”的意思,它本身并不能表示人或事物,它的后面显然是省略了中心语“教师”。由于“个个”的后面省略了中心语“教师”,因此看起来就像是“个个”单独作小主语。
(6)我果然没看走眼,你们个个都是值得栽培的孩子。(佐思《宿命情人》)
此处的“你们”是大主语,“个个(孩子)”是小主语,是“每一个(孩子)”的意思,“个个”的后面省略了中心语“孩子”。
(二)表示人或事物数量众多或种类繁多
量词重叠原本可以用来表示一类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这一类群体所包含的个体数量往往很多,于是人们又将这种意义进行扩展,用来表示人或事物数量众多或种类繁多。量词重叠在表示这种意义时,都在句子中作定语。例如:
(7)每当夜晚来临,湖面就時时会泛起点点火光。(《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此处的“点点”是“许多点”的意思。
(8)此后,蒋介石通过种种军事和政治手段,终于执掌了民国大权。(陈廷一《蒋氏家族全传》)
此处的“种种”是“多种”“各种”的意思。
(三)表示动作行为重复的每一次或每一个时间单位
量词重叠本来可以用来表示一类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人们再将这种用法进行扩展,用来表示动作行为重复的每一次或每一个时间单位。这种量词重叠中的量词都是动量词和时间量词,如“次”“回”“顿”“趟”“年”“月”“天(日)”等,意思相当于“每一次(回、顿、趟)”,“每一年(月、天)”等。量词重叠在表示这种意义时,都在句子中作状语。例如:
(9)我好几天找不着他了,回回去他家回回扑空。(王朔《无人喝彩》)
此处的“回回”是“每一回”的意思。
(10)他天天喝、頓顿喝,最多的一天喝了三斤多白酒。(《1994年报刊精选·09》)
此处的“天天”是“每一天”的意思,“顿顿”是“每一顿”的意思。
(四)表示动作行为连续不断地发出
在量词重叠表示人或事物数量众多的基础上,人们再对其用法进行扩展,用来表示动作行为连续不断地发出。量词重叠在表示这种意义时,都是用作状语。例如:
(11)一阵狂风卷过,寒气阵阵袭来。(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此处的“阵阵”是“一阵接着一阵”的意思。
(12)这种创业精神代代相传。(《人民日报》,1996-10-18)
此处的“代代”是“一代接着一代”的意思。
(五)表示声音、气味等连续不断地发出
由量词重叠可以表示动作行为连续不断地发出这一特点,又扩展出表示声音、气味等连续不断地发出。量词重叠在表示这种意义时,都是用作定语。例如:
(13)宋子文的演说生动形象,不时激起阵阵掌声。(陈廷一《宋氏家族全传》)
此处的“阵阵”是“一阵接着一阵(发出)”的意思。
(1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此处的“缕缕”是“一缕接着一缕(发出)”的意思。
二、量词重叠与“一+量词”短语重叠的异同
如前所述,量词重叠“MM”是“一M一M”的省略形式,而“一M一M”还有一种省略形式“一MM”。这三者在语法意义、语法功能与语用功能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下面具体加以说明。
(一)三者的相同之处
1.都可以表示一类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我们前面已经列举了“MM”式的用例,这里只列举“一MM”式和“一M一M”式的用例。例如:
(15)况此天女一个个形如白玉,一个个貌似鲜花。(《敦煌变文集新书·维摩诘经讲经文》)
此处的“一个个”是“每一个”的意思。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在表示一类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的意义上,“MM”式更突出“没有例外”的意义,“一MM”式更强调用眼睛扫描到的每一个个体,而“一M一M”式更适合用来表示没有遗漏的意义。
2.都可以表示人或事物数量众多或种类繁多。例如:
(16)光就像高压水枪喷射出的水柱,是由一个一个光微粒组成的。(《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此处的“一个一个”是“许多个”的意思。
由于“一M一M”式的“一+量词”短语重叠是四个音节,听起来急促感、重复感不如“一MM”式强,因此,“一MM”式更适合用来表示“多量”。而“MM”式虽然音节更少,听起来更急促、重复感更强,但“MM”式常用来表示“每一……”的意思,用它来表示“多量”的话,有时会让人觉得是“每一……”,所以用得相对较少。
3.都可以表示动作行为连续不断地发出。在这种意义上,“MM”“一MM”“一M一M”都用作状语。例如:
(17)他感到眼前阵阵发黑,身上不住地冒虚汗。(《人民日报》,1995-04-07)
(18) 她觉得呼吸困难,眼睛一阵阵发黑。(皮皮《比如女人》)
(19)云焕感觉肺里有火在烧,眼前一阵一阵发黑。(沧月《镜·破军》)
以上三例中的“阵阵”“一阵阵”“一阵一阵”都是“一阵接着一阵”的意思。三者所表示的“眼前发黑”这种感觉的发生频率,随着音节数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
4.都可以表示声音、气味等连续不断地发出。在这种意义上,“MM”“一MM”“一M一M”都用作定语。例如:
(20)一架架战鹰飞越天安门上空,人们翘首仰望,发出阵阵欢呼声。(《福建日报》,1984-10-2)
(21)十时二十五分,连战及夫人走出博物馆,馆外阳光灿烂,已守候了一个多小时的老百姓自发鼓掌,发出一阵阵欢呼声。(《福建日报》,2006-04-19)
(22)电视里正在实况转播滑稽戏,荧屏上传出一阵一阵哄笑。(《福建日报》,1992-10-02)
以上三例中的“阵阵”“一阵阵”“一阵一阵”都是“一阵接着一阵”的意思。在表示声音“一阵接着一阵”发出的意义时,“阵阵”发出的频率最大,其次是“一阵阵”,再次是“一阵一阵”。三者的这种细微差别,主要是跟音节多少有关。“阵阵”音节少,重复感强,所以更适合用来表示声音等的频繁发出、反复发出,而随着音节的增多,“一阵阵”和“一阵一阵”适合用来表示频率略低一些的反复。
(二)三者的不同之处
1.“MM”作状语时,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等重复的每一次或每一个时间单位,如“回回”(每一回)、“天天”(每一天)等,而“一M一M”“一MM”作状语时一般不表示这种意义。例如:
(23)看到它们一天一天长大,比看什么都过瘾。(《1994年报刊精选·06》)
此处的“一天一天”的意思是“逐日”“随着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而不是“每一天”的意思。
(24)这成绩可不是她29岁才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扎实积累的结果。(《1994年报刊精选·10》)
此处的“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意思分别是“一天又一天”(许多天)、“一月又一月”(许多月)、“一年又一年”(许多年)的意思。
2.“MM”不用来表示轮流行动中每一次轮流到的主体的数量。有时一类群体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其中的每一个个体轮流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常用“一M一M”来表示每一次轮流到一个主体,偶尔用“一MM”,而不用“MM”。例如:
(25)正如一支队伍出门一样,横排是出不去的,只能成纵队,一个一个向外走。(《人民日报》,1994-04-22)
此处的“一个一个”是“一次一个”的意思。
(26)合唱团负责老师在前面弹琴,考生们一个个地上去唱。(徐小斌《我们的红领巾合唱团》)
此处的“一个个”是“一次一个”的意思,省略了后一个数词“一”。有时一类群体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有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轮流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数词+量词”短语重叠中的两个数词都不能省略。例如:
(27)到了晚上,流着汗,疲惫不堪,绿帽子遮在眼睛上,两个两个地在警察的鞭子下,由软梯爬上战船的牢房里去!(法·雨果著,李丹、方于译《悲惨世界》)
此处的“两个两个”是“一次两个”的意思。此处的的两个数词“两”都不可以省略。
3.“MM”不常用来表示行为每发出一次所支配对象的数量。有时行为主体要对行为对象群体轮流进行处置,或将行为对象分割成若干部分进行处置,这时人们常用“XAXA”式的数量短语重叠,来表示行为每发出一次所支配对象的数量。如果一次支配对象的数量是“一”,人们常用“一M一M”式数量短语重叠来表示,偶尔也用“一AA”式,而很少用“MM”式。例如:
(28)饭不能两口两口地吃,要一口一口地吃。(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
此处的“一口一口”,后一个“一”可以省略;而“两口两口”是“一次两口”的意思,后一个“两”不可以省略。
4.“MM”不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多。人们常用“一M一M”和“一MM”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多,而不用“MM”,因为“MM”容易被理解成“每一次”的意思。例如:
(29)赵新,以满腔的热忱,无私的情谊,真挚的友爱,一次次一回回温暖着他人的心。(《1994年报刊精选·10》)
此处的“一次次”“一回回”是“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的意思,表示次数多,都不能省略为“次次”“回回”。
在比较了量词重叠“MM”“一M一M”与“一MM”的异同后,我们再来阐述一下量词重叠形式与意义的关系。
正如上面分析归纳的那样,量词重叠“MM”可以用来表示一类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人或事物数量众多或种类繁多、动作行为重复的每一次或每一个时间单位、动作行为连续不断地发出、声音气味等连续不断地发出等语法意义。在这些语法意义中,表示一类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是它最基本的语法意义,另外的语法意义都是由这种意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那么,“MM”为什么可以表示“每一……”的意义呢?我们知道,“一M一M”式的短语重叠同样能表示“每一……”的意义,而“一M一M”之所以能表示“每一……”的意义,是因为它相当于对一类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列举。而“MM”和“一MM”都是“一M一M”的省略形式,因此,也能表示“每一……”的意义。根据空语类理论可知,“MM”的两个量词前和“一MM”的后一个量词前虽然是空的,但实际上隐含着数词“一”,是数词“一”在暗中起作用。也就是说,“MM”和“一MM”一样,都是“一M一M”的省略形式。
三、量词重叠的生成机制
汉语史的语料表明,量词重叠“MM”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而“一M一M”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MM”是晚唐时期出现的。从产生的时代上看,我们可以肯定,“一MM”是“一M一M”的省略形式,但我们不能否认“MM”也是“一M一M”的省略形式。那么,为什么“一+量词”短语重叠的省略形式先出现而完整形式反而后出现呢?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中,数词“一”在很多情况下本来都是省略的,量词前的数词“一”通常也是省略的。例如:
(30)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战国策·楚策一》)
這句话中的名词“虎”和“狐”的前面都省略了数词“一”。
(31)奉束帛,匹马卓上,九马随之。(《仪礼·觐礼》》)
此处的“束帛”是“一束帛”的省略说法,“匹马”是“一匹马”的省略说法。
由于上古汉语中数词“一”习惯上经常省略,所以最初的“一+量词”短语重叠的时候,数词“一”也就按照语用习惯省略了,从而形成看似量词重叠的现象。到了唐代,人们发现有些语境不太适合用量词重叠来表示,就在量词重叠的量词前补上数词“一”,于是形成了“一+量词”短语重叠“一M一M”。有时又省略掉后一个数词“一”,就形成了“一MM”式的短语重叠。晚唐时期还出现了“一M又一M”式的“一+量词”短语重叠,用来强化“一M一M”式短语重叠所表示的事物数量众多的意义。例如:
(32)一朵又一朵,并开寒食时。谁家不禁火,总在此花枝。(曹松《寒食日题杜鹃花》)
(33)一片又一片,等闲苔面红。不能延数日,开亦是春风。(修睦《落花》)
以上二例都是晚唐时期的诗歌,其中的“一朵又一朵“一片又一片”是“一朵一朵”“一片一片”的强化形式。
总之,量词重叠“MM”是“一M一M”的省略形式,也就是说,量词前存在着数词性空语类“一”。此外,“MM”和它的完整形式“一M一M”和半完整形式“一MM”都已经成为固定格式,同时并存。而由于数词“一”的有无,三者有时适合出现的场合不同,有时适合表达的语法意义不同,它们是为服务于不同的表达目的而并存的。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吕叔湘.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J].中国语文,1954,(9)、(10).
[3]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