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八年《合江县志》方言词考
2019-04-23黄利
黄利
摘 要:合江方言隶属于西南方言中的四川方言,其方言词语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本文以民国十八年《合江县志》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该书中20个较有特色的方言词,分析词义,探讨理据,厘清源流,希望有助于四川方言的研究。
关键词:《合江县志》;方言词;考释
合江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是四川方言中有入声区的方言点之一。探讨合江方言,不仅有利于合江方言本身的研究及四川方言的研究,对普通话的研究和推广也有所裨益。
学者们很早就已注意到合江方言,例如杨波的《四川官话入声现象的历史文化透析——论合江方言的形成与发展》(1997)、龙玫的《合江话鼻韵尾变异调查研究》(2005)等。此外,李国正的《四川泸州方言研究》(1997)、陈千百的《四川泸州方音概述》(2009),也有关于合江方言的论述。查阅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论著几乎没有涉及对合江方言词汇的研究。而民国正处于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方言词汇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价值。基于合江方言的特点及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我们以民国十八年(1929年)《合江县志》为研究对象,考察其中的方言词汇部分。
民国十八年《合江县志》中所收方言词语数量较多,限于篇幅和学力,我们从中选择了20个较有特色的方言词。为了更好地进行探讨,我们主要采用了义类分类法,将方言词分为七类:(1)天文地理;(2)动物植物;(3)器物杂什;(4)身体疾病;(5)日常饮食;(6)其他类别;(7)虚词。前六类是按义分类,第七类是按词性分类,以弥补按义分类的不足。对于每个需要进行阐释的词,首先录入《合江县志》中的原文;在分析该词时,先举书证,再举例证,最后分析理据。
一、天文地理
1.【雾罩】雾罩:谓雾也,亦谓之下罩子。
巴蜀等地,常将雾称为“雾罩”“罩子”。清代陶澍《蜀輶日记》:“二十二日,……入乐山界。……二十五日,晨雾,舟人呼为罩子。”清代钟秀芝《西蜀方言》:“罩子散了,the fog or mist has dispersed。”释义为“雾或薄雾”。民国十五年《南川县志·土语》:“雾曰罩子。”民国二十一年《万源县志·方言》:“雾曰罩子。”川地以外亦有之。《昭通方言疏证·释天》:“雾也,昭人谓之下罩子。”杨慕如在《品味湘乡话》中所收录的湖南民歌云:“隔河看妹看不清,雾罩子大了气死人。”
“罩”本指捕鱼竹笼。《尔雅·释器》:“篧谓之罩。”晋人郭璞注:“捕鱼笼也。”称雾为“雾罩”“罩子”,当言雾自上而下如“罩”。五代后蜀阎选《虞美人》:“水纹簟映青纱帐,雾罩秋波上。”今川人则多言“罩子”。我们都知道,“雾”与“误”是同音字,而船家十分忌讳说“误”。“误”则会迷失航路,故亦避忌“雾”。
2.【偏冻雨】偏冻雨:冻音东,谓夏月暴雨也,是雨一二里内雨阳各异,故谓之偏,亦曰分龙雨。
《尔雅·释天》:“暴雨谓之冻。”郭璞注:“今江东呼夏月暴雨为冻雨。冻音东西之东。”《广韵·东韵》:“冻,暴雨。德红切。”明代李实《蜀语》:“夏日暴雨,曰偏冻雨。冻,音东,从水。其曰偏者,或不逾墙,或不过畦也。江东谓之阵头雨。若从冫,音洞。冫音冰,水凝也。”《楚辞·大司命》:“使冻雨兮洒尘。”《淮南子·览冥训》:“降扶风杂冻雨。”郝懿行《义疏》云:“《文选·思玄賦》旧注云:巴郡谓暴雨为冻雨,各据方俗为言也。亦曰淮雨。《尚书·大传》:‘久矣,天之无别风淮雨。郑注:‘淮,暴雨之名也。”可见,在古时,由于方音的差异,这一现象可以称为“偏冻雨”“淮雨”。亦曰“分龙雨”。章炳麟《新方言·释天》:“偏冻雨,亦曰分龙雨。”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得知,现在的陕西、四川、云南昭通均言暴雨为偏冻雨。可见,“偏冻雨”属于基本词汇,其意义几乎没有变化。
3.【滥包田】滥包田:谓泥脚深,而土仍非沃者也。
“滥包田”即泥土土层深厚,但并不肥沃的田地。在今合江片区,老一辈农民口中,我们仍可以听到“滥包田”这个词语,并且意义并未发生变化。此词所包含的感情色彩为中性,语体色彩为口语。《成都话方言词典》有“烂包儿田”,释为“烂泥田”,即泥土含水多的田地,可肥可不肥。与合江方言的“谓泥脚深”有所不同。这个词语很有合江地域特色,很少在其他方言中出现。
二、动物植物
4.【土狗】土狗:蝼蛄也。
称蝼蛄为“土狗”,俗多有之。《说文·虫部》:“蝼,蝼蛄也。”段玉裁注:“今之土狗也。”宋代罗愿《尔雅翼·释虫》:“蝼,小虫,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谓之土狗。”明代方以智《通雅·动物》:“蝼蛄乃土狗也。”道光十九年《新津县志·物产·虫之属》:“蝼蛄,俗呼土狗。”民国十七年《大竹县志·物产·虫之属》:“螽斯,又名蝼蛄。俗名呼土狗。善挖土,啮植物根须。”
“土狗”为“杜狗”之音转。《方言》卷十一:“蝼蛄,南楚谓之杜狗。”清代钱绎《笺疏》:“今俗医方名蝼蛄为土狗,亦即杜狗之转也。”“土”、“杜”同音。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土,音杜。”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蝼蛄……,俗呼土狗,即杜狗也。”《四川方言词典》、《重庆方言词解》均收录“土狗儿”一词,《成都话方言词典》收录有“土狗子”一词,其实它们的意义都是一样的,只是用字略有差别。
5.【癞格宝】癞格宝:蟾蜍也。
称蟾蜍为“癞格宝”,他地多有。民国十八年《合江县志·方言》:“癞格宝,蟾蜍也。”民国三十三年《长寿县志·物产·动物·虫之属》:“蟾蜍,……俗名癞格宝。”至今,合江人也将蟾蜍称为“癞格宝”,亦作“癞疙疤”。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五章:“若不想个长治久安方法,老像这样癞疙疤躲端午,躲得过初五,躲不过十五的,总不好。”自注:“‘癞疙疤三个字音,四川人一般都念成‘癞格保”。
“癞格宝”是蟾蜍(虾蟆)的俗称。概因它全身都是浆包,因此称作“癞疙疤”“癞格宝”。《四川方言词典》将此词写作“癞疙宝”,并谓:“疙,又作格、蛤、蝈;宝,又作疱、蟆、疤。”《四川方言词语考释》:“癞疙宝,为癞蛤蟆。亦作‘癞革巴”。
6.【慈菇】慈菇:荸荠也。
荸荠,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它有着细长的根状茎,多呈匍匐状,因在根状茎的顶端长有块状的茎,故称“荸荠”。荸荠有着紫黑色的皮肤,果肉乳白,味甘汁多,清甜爽口,既可做水果,又可做蔬菜。亦作“慈姑”。道光《蓬溪县志·物产》:“慈姑,《物类相感志》:‘葃实,一名慈姑。《学圃杂疏》:‘茨菰,古曰凫茨,又名荸荠。一名地栗。”民国三十三年《长寿县志·物产·谷之属》:“慈姑,一名茨菰。”亦作“慈菰”。道光《威远县志·物产·蔬果之属》:“慈菰,生水田中,又名水蔥。”
称荸荠为“慈姑”,当源于其块茎特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果六》:“慈姑,一根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植物》引《群芳谱》:“慈姑,一岁根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众子,故名慈姑。或作茨菰。”此说当是。合江人现在仍称“慈菇”。
三、器物杂什
7.【捎货】捎货:物易售者也,《方言》:“挢、捎,选也。”
即货物质量好、市场需求高的物品。民国十二年《江津县志·方言·释言》:“邑语物易售者谓之捎货。”亦写作“”。《西蜀方言》:“这两天的肉。”意为肉好卖。“捎”当为记音,本字当为“”。《集韵·啸韵》:“,高也。”引申指价高。《蜀方言》卷下:“物价昂曰,音窍。”纪国泰《疏证补》:“今蜀人仍谓物价高昂曰‘。”民国二十一年《万源县志·方言·人事》:“物值昂曰市口。”物易售则表明市场需求度大,故而价也易“”。价好则对卖者有利,故俗亦改作“俏”。艾芜《锄头》:“锄头挖断了!……真糟糕!这东西今年就俏了。”《合江方志》引《方言》,当非。
8.【开山】开山:斧也。
称斧为“开山”,川俗多有。民国十七年《大竹县志·风俗志·方言》:“呼斧曰开山子。”民国二十一年《万源县志·方言·器用》:“伐木器曰开山子。”
称斧为“开山”当因“开山斧”。一般人对于虎都有畏惧感,故忌讳说“虎”,如巴蜀民众称虎为“麻猫”。将“虎”和“斧”混淆的情况在四川是较为常见的,因此也连带忌讳言“斧”,故用“开山斧”前二字称之。
四、身体疾病
9.【克膝脑】克膝脑:谓膝盖也。
《四川方言词典》收录有“肐膝头”“骼膝头”“磕膝头”。《成都话方言词典》:“磕膝头儿、克膝头儿,为膝盖”。《重庆方言词解》:“髂膝头儿,膝盖。”也作“客西头儿”“客期头”等。川人在“膝”前加“肐(骼、磕、克、客)”,原因不明,其后加头,盖其形圆如头。脑是头一部分,其形半圆,与膝盖形近,故合江人改称为“克膝脑”。
现在,合江人更喜欢用“克膝头”来表示膝盖的意思,“克膝脑”则很少有人使用,盖因语言习惯的缘故。从上述文献中也可看出,在四川方言中,以“克膝头”表达膝盖的意义是较为固定的。
10.【打摆子】打摆子:谓瘧疾也。
“疟疾”,是一种传染病,该病发作时,会全身发冷、颤抖,牙齿也会打颤,即使多盖几床被子也不能保暖。故俗称“打摆子”。清代赵翼《檐曝杂记》卷五:“疟疾曰打摆子。”明代无名氏《明珠缘》第五回:“浑身如炭炙的一般,少顷又发起战来,连床都摇得响。这病南方谓之疟病,北边叫做摆子。”清代钟秀芝《西蜀方言》:“短摆子,to cure ague。”民国二十一年《万源县志·方言·人事》:“害疟病曰摆子。”罗枢《蜀籁》卷二:“打起摆子来,还不是一样的抖法。”
今合江當地,“打摆子”除了表示疟疾外,还表示一类疾病。此类疾病的症状为腹泻、无食欲,与普通话中疟疾的释义差别较大。因过量食用李子而发病时,某些症状与疟疾类似,便称之为“打摆子”。此外,川俗亦称疟疾为“老典”“零活路”。清代傅从榘《成都通览·呼物混名》:“老典,摆子也。”民国十五年《南川县志·土语》:“瘧症曰零活路(每日一次)。”“典”谐音“点”,发疟疾时,浑身颤抖,头也不停抖动,如同点头,故谓之“老典”。“疟疾”基本每日发作一次,如同作零活,故谓之“零活路”。
11.【冻苞】冻苞:冻疮也。
称冻疮为“冻苞”,川俗多有。《四川方言词典》:“冻疤儿,名词,冻疮。”《成都话方言词典》:“冻包儿,冻疮。”清代刘省三《跻春台·十年鸡》:“可怜我两脚上,冻包儿生满,走不动又骂儿假作迟延。”患有冻疮的人,在低温环境中,手脚极易红肿,而环境一旦变暖,便会发痒,且越挠越痒,往往就会在皮肤表面形成鼓起的包状物,因此,将患冻疮称之为“冻苞(冻包)”是十分贴切的。现在合江地区较为温暖,再加上保暖设施愈来愈完善,患冻疮的人相对较少。因此,该词也许会逐渐消失。
五、日常饮食
12.【打腰胀】【牙祭】打腰胀:谓牙祭也。
“牙祭”,即美美地吃肉以饱口福。今很少听到合江人说“打腰胀”,盖该词为当时语也。析其理据,当为腰与腹近,故“打腰胀”即“打腹胀”,亦即美美吃上一顿。俗人常言“牙祭”,本指每逢月初、月中,人们便要享用一顿丰盛的荤腥肉食。乾隆二十一年《永兴县志·风土志·方言》:“初二、十六饮酒食肉曰打牙祭。”嘉庆二十四年《安仁县志·风土·方言》:“每月初二、十六牙祭曰打牙祭。”民国《普安县志·风土志·风俗》:“初二日杀鸡敬财神曰打牙祭。”民国二十六年《犍为县志·居民·风俗》:“工商业家月以初二、十六两日肉食二次,名为打牙祭,已成各家普遍之习惯。”罗枢《蜀籁》卷一:“初二、十六打牙祭。”
关于“牙祭”的来源,主要有三种说法:1.以前,厨师都有自己供奉的祖师爷易牙,每月的初一、十五,厨师们都用肉向易牙祈祷,因此,这种经常性的活动就被称为“祷牙祭”,以后被讹传为“打牙祭”。2.早前,祭神、祭祖后的第二天,往往将祭神、祭祖所用的肉,分给衙门的工作人员食用,故称祭肉为“牙(衙)祭肉”。3.“牙祭”,原为军营中古已有之的一种制度。古时,人们会将一面饰有象牙的大旗立于主帅的营帐前,故将此旗称为“牙旗”。在每月的农历初二、十六,都会用肉食祭奠牙旗,因此,这种活动被呼作“牙祭”。旧时人们生活水平低,很少吃肉,因此每到吃肉的时候,都会说“打牙祭”以表示喜悦,吃完之后还会说“打完牙祭,好安逸!”以表示满满的幸福。在合江片区,“打牙祭”多为男性口语所用,女性用该词会显得不雅,这大概是因为风俗的缘故。
13.【吃少午】【过午】吃少午、过午:均谓午餐也。
谓午餐为“吃少午”,俗多有之。《西蜀方言》:“吃少午没有,have you had you lunch?”释义为“你吃午饭了吗?”民国十八年《合江县志·方言》:“吃少午、过午,均指午餐也。”民国十八年《资中县续修资州志·风土·方言》:“正餐曰早饭、少午、夜饭。或因修养家谓午饭宜少,故以名之。”此说甚误。
“少”本字当作“饷”。《说文·食部》:“饷,饟也。”即进食于人。李劼人《漫谈中国人之衣食住行·饮食篇》:“过午,须问午饭,四川语谓之‘饷午,读若‘少午。”清代唐训方《里语征实》:“日中食曰饷午。”亦作“晌午”。明代李实《蜀语》:“日中曰晌午。”民国十一年《长寿县志·方言》:“午饭曰晌午。晌读若少。”亦作“赏午”“扫午”“傻午”“烧午”。《汉语方言大词典》:“扫午,农村里下午四点左右吃的饭,午饭。西南官话。贵州遵义。”杨小平《南充方言考释》(2010:232):“‘吃少午、‘少午煮好了中的‘少午是中午饭。……西充方言说‘傻午。”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昭人言午餐音如赏午。”徐复:“蜀人谓午食为吃烧午。”①
謂午餐为“过午”,川俗多有。《西蜀方言》:“过午没有,have you had your lunch?”释义为“你吃午饭了吗?”民国二十一年《万源县志·方言·人事》:“问人吃饭末,曰过早、过午、消夜。”《喻世明言》卷四《闲云庵阮三偿冤债》:“夫人教丫环收了礼盒,就分付厨下办斋,留尼姑过午。”《跻春台·白玉扇》:“有佃客人在此乘凉,便问:‘大嫂送饭与谁?答:‘奴夫开垦,送饭过午。”鄢国培《漩流》第一章:“胡先生,还没过午,来碗汤圆好吗?”又《沧海浮云》第三章第一节:“一到中午暑气过重,力夫多不愿在石牛场歇息,宁肯在这桥廊的荫庇下停下担子过午充饥。”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二十四:“许大爷,过午了么?”“过”本字当为“”。《玉篇·食部》:“,食也。”“”字难写难辨,所以改用作“过”。“少午”“过午”,今合江人仍有此用法。
六、其他类别
14.【做活路】做活路:谓营工作也。
即从事工作,一般具有不稳定性。谓工作为“活路”,川人多用。《西蜀方言》:“这个活路累人,this work is fatiguing。”以“work(工作)”对译“活路”。《民国四川话英语教科书》:“活路大约就是洗衣裳。活路,living road,work;practically limited to manual labor。”民国十四年《崇庆县志·方言》:“做活路,言一切工作也。”民国重修《彭山县志·方言》:“作活路,理所业也。”民国二十一年《万源县志·方言·人事》:“作工曰做活路。”《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有“活禄”,其意应为得到俸禄而可以存活。
做活路的得名理据,应是以此而得到存活之路。民国二十四年《云阳县志·方言》:“今人谓作工为作活路,盖以此为生活之路也。”此说是。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二章:“我看他那个痨病框框,也只能留在家里做点小活路。”曾宪国《雾都》:“(高树云)凡是使力气的活路,诸如担水、挑煤、买米……,都由他包揽了。”川地以外,俗亦用之,例多不赘。“做活路”就是做工作、做事情的意思,为了有活下去的路子而工作,这是一种对生存现状的无奈描述。合江人现在也经常说“做活路”,意义没有发生改变,是个极具口语色彩的方言词。
15.【冲壳子】冲壳子:冲,去声,谓夸大无实之言也。
即夸大其辞、言语不真实之意,川俗多用之。民国二十三年《华阳县志·方言》:“语不实曰扯谎,又曰冲壳子。”《西蜀方言》:“刘壳子,Mr Liu,the liar。”以“liar(说谎者)”对译“壳子”。《跻春台·巧报应》:“冲起壳子,说得天花乱坠。”李劼人《暴风雨前》第三部分:“不要冲壳子了,你看那边那个女人怎么?”自注:“四川人尤其是成都人的词汇,谓说大话和夸口为‘冲壳子,更无边际的为‘冲天壳子。”沙汀《木鱼山》:“再多冲几个天壳子,就没有人生病了!”
“天壳子”,指天南海北的闲话。亦说“充壳子”“扯壳子”。“壳”本字或当作“詑”。《说文·言部》:“詑,沇州谓欺曰詑。”《玉篇·言部》:“詑,谩而不疑。兖州人谓欺曰詑。”章炳麟《新方言·释言》:“沇州谓欺曰詑,托何切。吴扬之间谓以虚语欺人曰跳驼子,其虚巧甚者,谓之飞驼,皆‘詑字也。”郑祖荣《滇南杂俎·云南方言拾趣》:“冲嗑子名,其意有二:一为聊天;二为说大话,吹牛皮。……按:嗑,《说文》:‘多言也。今北方方言有‘唠嗑一词,亦聊天之意。故应记为冲磕子也。”此说可参。现在这个词在合江人的口语中也很常见,当地人聚集在一起聊天也可称为“冲壳子”,并不一定就是说虚假的话。
16.【摆龙门阵】摆龙门阵:谓谈故事也。
即聊天、闲聊,川俗多用。《西蜀方言》:“摆龙门阵,to talk idle talk。”释义为“闲聊”。清代张慎义《蜀方言》凡例:“谈天曰?龙门阵。……布列曰?。焦氏《俗书刊误》:‘?,音摆。”民国十五年《南川县志·土语》:“闲谈故事曰龙门阵。”民国十七年《长寿县志·方言》:“谈故事曰摆龙门阵。”清代刘省三《跻春台·卖泥丸》:“晚来陪摆龙门阵,白日背出散淡心。”清代杨燮《锦城竹枝词》:“阿婆爱摆龙门阵,不说张家便李家。”原注:“俗谓妄谈古今为摆龙门阵。”艾芜《我的幼年时代》二十一:“她一面用梳子梳头,一面向我摆龙门阵,所谓‘龙门阵便是讲故事的意思。”雁宁《旅店酒话》:“我是自找苦吃,要听我的烂龙门阵么?”“烂龙门阵”,即没有意思、没有听头的故事。
把闲聊称作“摆龙门阵”,其说有二。一说来源于川人谓院门为“龙门”。《重庆方言词解》:“讲故事、谈天谓之‘摆龙门阵,大概跟活动进行的场所有关。四川不少地方称院子大门为‘龙门,人们讲故事、谈天常在龙门处摆开阵势进行,因称讲故事、谈天为‘摆龙门阵。”一说来自《说唐后传》第二十回“仁贵巧摆龙门阵,太宗爱慕英雄士”。薛仁贵据玄女娘娘所赐的无字天书摆出变幻多端的龙门阵形。闲聊多是东拉西扯,与“龙门阵”的变幻多端有相似点,而“摆”既有摆开义,亦有闲聊义。此两说均可参。合江人喜欢说“摆龙门阵”,通过闲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17.【开间】开间:谓每室横量之度数也。
《四川方言词典》:“开间,名词,旧式房屋的宽度单位,相当于一根檩的长度,如‘临街是双开间大铺面。房间的宽度,如‘那房子开间还可以,就是小了点儿,不好摆家具。”《重庆方言词解》:“开间,房间的面积。”从上面的释义,可以看出,“开间”本来是“旧式房屋的宽度单位,相当于一根檩的长度(约一丈左右)”,进而引申为指代房屋的面积。如今,合江人多用“丈”“尺”等度量单位,很少用“开间”这个词了。
18.【向】向:举有所对而言之也,故房屋一所为一向。
量词。意即同一朝向的紧连在一起的房子。今合江人偶有此用法,四川其他地区也很少用。盖现在房屋结构复杂多样,很少见到同一朝向的建筑,故以“向”计量房屋的用法亦基本消失。
七、虛词
19.【羌】羌:俗音如姜,或刚适才也。
时间副词。表示适才,川人一般言[jiāng],书面多写作“将”。《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六回:“也是合当有事,刚睡下没多大回,约一更多天气,将人才初静时分,只听得后边一片声叫赶贼。”《四川方言词典》:“将,副词,刚,恰好。”《重庆方言词解》:“将,刚、恰。”亦言“将将”,表示更短暂的意思。罗韵希《成都话方言词典》:“将将,刚刚”,如:“这家伙将将出洞就被抓住。”该书作者认为,“‘将盖为‘刚的音变形式,‘刚的声母腭化则为‘将,它们当同源。”《重庆方言词解》也持这一观点。此说是。在现代合江人的口语中,经常出现“将将”“将将儿”的说法,这也体现了合江方言单音字不断双音化的趋势,有时还加上了儿化色彩。
20.【夥】夥:惊叹其事物非常也,《史记·陈涉世家》,服虔曰:“惊而伟之,故称‘夥颐。”(笔者按:服虔应为司马贞)
叹词。表示惊叹事物之怪异。“夥”本表示多,为形容词。汉代扬雄《方言》卷一:“凡物盛多谓之寇,齐宋之郊、楚魏之际曰夥。”《广韵·果韵》:“夥,楚人云多也。”后虚化为表惊叹其怪的叹词。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夥,吴楚发语惊大之辞,亦见于今。”清代刘淇《助字辨略》卷三:“夥,惊叹辞也。”民国十二年《江津县志·方言·释言》:“邑惊叹其事物之非常则曰夥。”
“夥”,亦作“嚄”。清代胡文英《吴下方言考》:“嚄,诧怪声意也。今吴人于事之可惊愕者,则失声曰‘嚄。”亦写作“嚯”。合江人现在依旧用“夥”字表达惊叹、吃惊等意义,如“夥,你还有点凶哈!”意思是受话人的某些动作行为超出了说话人的的预设情景。
合江方言词汇,是合江人的生活方式、人文素养的载体。本文以民国十八年《合江县志》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的20个特色方言词,分析词义,探讨理据,厘清源流,以期抛砖引玉,能有利于合江方言及其地域文化研究,亦有助于四川方言研究。
参考文献:
[1]崔荣昌.四川方言和巴蜀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2]邓帮云.《成都通览》方言词语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邓章应.《跻春台》方言词语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6.
[4]黄尚军.四川方言与民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5]纪国泰.《蜀方言》疏证补[M].成都:巴蜀书社,2007.
[6]蒋宗福.四川方言词语考释[M].成都:巴蜀书社,2002.
[7]景君.普通话及方言与文化认同感[J].文学界(理论版),2012,(12).
[8]罗韵希等.成都话方言词典[Z].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9]石美珊.四川方言与普通话口语词汇问题[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
[10]杨小平.南充方言词语考释[M].成都:巴蜀书社,2010.
[11]曾晓渝.重庆方言词解[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