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信仰的生成机制、发展规律与危机消解
2015-07-31李东坡
摘 要:基于青年特殊阶段性的考量和信仰生成层次性的认知,青年信仰的生成既是一种需要认同,又是一种伦理内化;既是一种心理整合,又是一种环境塑造,更是一种实践确认和巩固。青年信仰的发展历经接触、摹仿、学习、反思和深化阶段,遵循模仿—创新律、层次—发展律,个体—社会律和突变—连续律。青年信仰危机则是在信仰的生成发展过程中,不断否定旧我、扬弃本我、追求自我的精神演进过程,表象为行为激烈、理想迷失、信念流逝。信仰危机既有深刻的现代性根源,又与青年自身因素和成长特性密切相关,青年信仰危机的消解过程本质上就是信仰重塑、信仰建构和信仰科学化过程。
关键词:青年信仰;生成机制;发展规律;危机消解
作者简介:李东坡,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甘肃 兰州 730000)
信仰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最高价值认定和理念确信,并形成的最高价值理想和终极追求目标。处于人格塑造期、思维活跃期、思想可塑期和心理成长期的青年,其信仰形成发展历程呈现特殊性和规律性。现代性社会的生成、转型期时代的演进,青年在试图脱离传统性的约束和挟制中,不断遭遇着精神生活的困境。关注青年信仰的生成机制,探索青年信仰的发展规律,解析信仰危机和滋生诱因,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青年信仰领域问题,推动青年信仰科学化发展。
一、青年信仰的生成机制
青年信仰的生成过程既遵循信仰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互动的内在规律,又依托社会文化、社会心理、民族精神等外在环境,同时需要自我行为和社会实践的支撑和验证。青年信仰的生成,既是知、情、意统一心态基础上的精神活动,又是社会熏陶、社会反应、社会实践统一行为中的实践活动。
1. 需要认同机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每一种本质活动的特征,每一种生活本能,都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1}“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青年信仰的产生基于信仰需要,同时具有特殊的表征。第一,超越生命有限是青年信仰形成的根本需要。信仰作为一种精神慰藉、思想指引和永恒追求,成为人克服生命有限性,实现人生意义无限性的根本需要。处于知识渴求期、人格形成期的青年,迫切需要一种信仰和精神力量,超越生命有限性,实现生命延展性、价值无限性和精神永恒性。青年历经生活意义的拷问、人生价值的追问、真理知识的认同和科学知识的践行,在化解有限生命与无限需要的矛盾中形成信仰。第二,实现人生价值是青年信仰形成的精神需要。对社会发展规律性、合目的性与个人发展个体性、合价值性的一致性期待,是青年信仰产生的精神土壤。凸显自我价值和彰显生命意义促使青年寻找一种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动力,进而在对人生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有机统一中建构一种信仰体系。第三,化解现实问题是青年信仰形成的利益需要。如何合理处理利益冲突、价值抵触、观念碰撞、思想摩擦和文化战争等问题,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客观观察社会、促进自身发展,成为青年群体亟需解决的关乎自身利益的关键。信仰作为协调这些现实问题的精神手段,在促进青年人深入思考人生、寻求精神依靠,积极融入实践、寻求精神依托,科学分析社会、寻求思想指引的过程中,呼唤和寻找着人生的指路明灯。
2. 伦理内化机制
人只有历经道德伦理洗礼,实现人生精神飞跃,将伦理规范内化为道德信念,将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精神,信仰才有生成和发展的心理土壤。对于青年而言道德规范构成了青年的伦理义务、道德责任,形成青年信仰的主体性构成。第一,生活经验的习染形成青年信仰。生活经验具有潜移默化的习染作用,促使人在无意识状态中产生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信仰。青年受到道德环境影响、传统习惯熏陶和文化习俗塑造,通过实践获得了对社会道德的认识和道德情感的体验,并根据个人经验去理解、把握和构建自己的信仰模式。第二,社会的信仰教育内化青年信仰。信仰教育是促使青年将社会伦理道德内化,形成价值信念和道德信仰的最常见、最普遍的方法。一般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设置人生理想目标,以理想的人格塑造人。二是科学论证人生理想目标,加深青年对社会道德和价值的认识和认同。三是在操作层面实施有效的规范引导,使信仰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和实践化。第三,社会组织的激励强化青年信仰。激励是“社会组织根据其价值标准和一定的组织形式对其成员履行社会义务的不同表现及其后果,以物化、量化的形式所实施的报偿,包括对行为优良者给以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对行为不良者给以物质的或精神的制裁。”{3}社会组织的激励有利于处在他律阶段的青年,明确道德义务和价值目标,增强道德责任感和价值自觉性,增强自我约束意识,逐渐走向道德自律,形成坚定信仰。
3. 心理整合机制
青年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行为将社会伦理教化转变为自身心理认同。一是信仰对象的确立。在信仰形成过程中,确立信仰对象总是第一步。信仰对象的确立包括对一定理论观点的信服和对其价值追求的信奉。只有对信仰的自觉追问,才能触及到信仰的根本问题,青年正是在对信仰价值基础的体认和整合具体理论、观念、规范的过程中形成信仰。二是信仰情感的产生。情感是信仰生成的重要动力和情感体验。青年会在对信仰对象笃信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并为信仰实践提供动力支撑。“信仰感情是在信仰引导下的生命力的激动和冲动,一般表现出执著、盲目和狂热的特性。”{4}信仰情感既能把信仰对象变成心理需要,又能推动青年由信仰的心理需要向信仰行为和信仰意志转化。三是信仰意志的形成。信仰意志表现为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艰险确认和追求理想信仰的毅力和斗志。信仰意志作为信仰的重要心理因素,是青年将理想信仰目标付诸实践的心理素质及其心理过程,是青年形成坚定信仰的决定一环。四是信仰人格的实现。信仰人格是青年通过生活实践明确责任和义务以及人生价值和意义,自觉选择自己实现的范式。它是信仰认识、信仰情感、信仰意志、信仰信念和信仰行为的有机统一,是青年信仰水平和信仰境界的集中体现。
4. 环境塑造机制
信仰的生成与发展需要社会环境的影响和配合。社会文化、社会心理、民族精神等外在环境限制和规约着青年信仰的生成。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变迁和文化冲突对青年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产生了冲击,而社会发展对青年的要求、期待和希望也日益增高,内外因素促使青年需要树立人生理想,确立生活目标,形成科学信仰。经济全球化不断冲击着青年的思想行为方式,社会思潮的新变化影响青年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的焦灼现象制约青年认知过程,民族精神的弘扬增强青年的民族情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引导青年的信仰追求。青年身处文化、价值和规范的流变之中,面临由于人生经历层次简单、认识水平能力有限和道德理性尚未成熟而导致的价值选择和理想选择的矛盾性苦恼,需要寻求一种精神慰藉和思想指引,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不断拷问人生、考量社会,进而在环境制约和塑造下,在应对环境和抗衡矛盾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定位和信仰坐标。
5. 实践确认机制
信仰既存在于理念世界里,更游荡于生活世界中。实践既是青年信仰形成与发展的载体,又是青年确认和信奉一种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青年信仰的生成和发展,既需要通过社会实践不断验证和修正,又需要基于社会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曾经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6}信仰的生成是一个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首先,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受到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信仰作为人的精神需求,其具体形式和内容必然受到一定社会生活和人类智力水平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定的社会制度所提倡的意识形态和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引导和制约着一定的信仰形式和内容,并对信仰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信仰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是在“认知——信仰——实践”的反复演变链条中把认识情感转化为坚定信仰行为,并经过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交互作用,最终形成科学信仰。青年基于需要、通过内化和经过整合之后的信仰,能否持久恒定,既要看其与社会环境是否相符,更要看其与社会实践是否相应。
二、青年信仰的发展规律
信仰的生成是一个动态递进过程,并随着社会实践和文化发展不断演变。青年信仰的生成过程有其个体特殊性和内在规定性,并贯穿于青年信仰发展过程始终。
1. 青年信仰生成发展的过程建模
青年信仰的确立与其心理机制的成长过程、社会教育过程、自我思想体系形成过程以及社会实践验证过程成正比例关系,构成青年信仰生成发展的金字塔式发展模式。青年信仰的生成发展过程体现为由一般性、普及性知识逐步过渡到规范性、道德性要求,提升为思想性、精神性追求的过程。这种信仰的建构过程犹如构筑金字塔,通过广泛的社会生活经历、深厚的伦理道德积累和理性的人生目标设计,逐步形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信仰体系,一般经过五个阶段(见图1)。
一是少儿时期的信仰接触阶段。接触是少儿的本能反应,是一种天生的心理—生理素质。通过接触,少儿得以了解世界、融入生活,并以此确认自我的存在,形成自我意识。由于少儿正处于发育阶段,自我意识蒙眬、认知水平低级、生活能力幼弱,对于信仰的接触主要是“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的对错判断,让其接触浅易伦理生活,学习和掌握简单的社会道德规范,孵化简单的信仰雏形,为信仰生成发展奠定元基础。少儿会在自身成长过程中逐渐突破原有生活范围、感知程度和认知层次,产生对道德、人生和生命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二是少年时期的信仰模仿阶段。模仿是少年与世界交流的基本形式之一。少年时期心理机制获得发展,社会活动范围扩大,认知学习能力增强,通过对文化传统、风习时尚、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的模仿,少年逐步开始扩大社会伦理道德的生活场域和实践平台,对于普遍的伦理道德和社会习俗能够基本掌握和践行,领会是非荣辱。少年是觉知和学习的初始阶段,并在人生意义方面形成简单的自我感知,在价值追求方面形成形象的目标雏形,他们在模仿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着内心自我的觉知与成长。
三是青少年时期的信仰学习阶段。随着有意识、有目的、主动性的控制性思维的产生和成长,并逐步与无意识、无目的、非自主的自动化思维形成互动和共存状态,青少年自主学习和本能学习的欲望强烈,渴望融入世界,渴求获得认可。青少年开始接触社会生活中的群体性观念、社会性规范,学习政治生活中的基本性常识、价值性理想,践行法律生活中的强制性要求、自主性思考等社会信仰常识,并在自我觉知与社会认知的互动中培育信仰目标。
四是青年时期的信仰反思阶段。青年时期的显著特点是“自我”。“自我”成为青年人最为重要的概念和话语,青年在自我评价、自我论证和自我提升过程中,接受知识增多,社会实践丰富,理性思考和逻辑推导能力增强。青年开始通过“自我”反思“世界”,通过个体性价值需要反思社会性信仰追求,并接触更高层次的理想信念、进行更深层次的人生拷问。此时引导青年接受哲学思维训练,锻炼并提升抽象归纳能力,引导他们从理性和科学角度考察人生、拷问道德、追求信仰,借助反思自我信仰生活,创设自我信仰世界。
五是后青年时期的信仰深化阶段。后青年时期,人的身份认同逐渐定型,青年在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思维考证和行为践行等方面更加趋于成熟和理性,他们结合信仰生活经验,通过逻辑思维和情感确认,开始有系统地形成、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价值结构、道德要求和理想信仰。他们通过自我行为、自我思考、自我审视,实现自我拯救和自我解放,进而确立更加科学、理性的信仰体系。
2. 青年信仰生成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青年信仰生成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青年信仰的发展呈现模仿—创新律、个体—社会律、层次—发展律和突变—连续律。
一是模仿—创新律。信仰的生成来源于现实,同时又高于现实。青年信仰的生成发展同样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生成,尤其在当下信仰愈加凸显个体性特征和多元化色彩的背景下。一方面,青年通过模仿社会流行信仰的内容和形式,获得信仰追求的演练和彩排;另一方面,青年突出的自我个性,总是会推动青年在模仿和学习过程中,结合自我需要,创设专属自我的信仰。青年信仰的生成发展正是在模仿社会信仰生活与创新自我信仰世界的互动过程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习染获得自我精神世界的需要。
二是个体—社会律。信仰既是青年个体性的精神需求,也是社会整体性的秩序需要,既是个人系统的文化生成,又是社会系统的普遍规则。信仰在实现统一思想、引领精神的过程中,也在进行着人的社会化教育,一方面表现为自我认知和自我创造的过程,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习染和社会熏陶的过程。青年信仰的生成发展,一方面是青年个体的自我感知、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过程,关涉个体的安身立命;另一方面,又是社会通过舆论、风俗、规范等将社会共识提升为社会核心价值,提炼为社会共同理想,在不断进行社会熏陶、实践验证和行为习染的过程中,通过去个体化,促进和引导青年逐渐认同社会共同信仰,实现个体与社会的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趋同过程。
三是层次—发展律。信仰总是从较低层次的信仰发展至较高直至最高层次的信仰,从单一、片面、感性的信仰发展至综合、全面、理性的信仰。随着青年对自身存在完整性、丰富性的认识日益深刻,青年自身心理素质、认识水平的差异,社会环境、社会经历的迥异,都有可能产生不同层次的信仰。同时,信仰会随着心理素质和认识水平成长、社会实践和社会经历的增多而逐渐发展,并克服自身矛盾性,形成符合社会建设需求、符合人类发展需求的科学信仰。当代青年需要走近和走进“马克思”,建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既是时代变化对青年信仰发展的客观呼唤,也是青年理性认识成长的内心体验,更是社会发展规律应用于青年信仰领域的客观必然。
四是突变—连续律。青年的成长性导致其信仰呈现变动状态。当他们一旦真正认识到或觉察到信仰对象的荒谬和瑕疵时,当他们受到社会其他思想影响对于原有信仰做出误判时,他们会果断地修正甚至抛弃原有信仰,选择或建构他们认为合理科学的信仰体系。同时,青年由于独立好强的性格比较突出、叛逆争胜的心理特征明显,决定了他们的信仰生成和追求具有持续性特点。他们认定和坚持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一般不会轻易做出改变,即使认识到其信仰对象的问题和荒谬,有时也会坚持一段时间。青年信仰生成发展过程中突变性与持续性相统一规律,是青年信仰问题激化的理论依据和分析工具。
三、当前青年信仰危机的突出表象与滋生诱因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现代性作为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演变场域,“全世界都经历着信仰危机、信仰破灭、信仰虚无的历史变化,由此造成人类精神的空虚迷茫、彷徨无依、漂泊无家的荒凉景象”{7}。探究青年信仰危机的突出表象和滋生诱因,要从社会现代性生成和转型发展的宏大叙事中,从青年自身特征和自我成长的具体经历中,从信仰教育理论误区和现实障碍的发展瓶颈中,深入分析危机产生的宏观与微观因素、主观与客观原因。
1. 青年信仰危机的突出表象
青年信仰危机主要体现在具体行为中,主要是信迷失、信仰紊乱和信仰突变危机,在行为上表现为行为过激、理想迷失和信念流逝三个方面。
(1)信仰僵化催生青年行为过激
信仰僵化是指信仰并不随着社会变迁和实践深入做出合理性调整,将原有信仰固化和模式化。具体表现为固守信仰教条,以一种激进的态度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和科学理论,盲目排斥和反对一切与原有信仰不一致或不相符的价值观念。信仰僵化导致青年在应对和处理自身以及社会问题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有调查显示,青年经常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的只有5.2%,很少运用的有20.4%,从不运用的有12.0%。{8}高达36.4%的青年人欠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是固化在自我的信仰体系之中。2010年发生的“高校联盟反日游行事件”,大学生在慷慨激昂的反日游行中,除了爱国主义的强烈情感得以宣泄,还在愤怒激情之余,损害了中国老百姓自己的“日产商品”;近年接连发生的“问题学生挥刀弑师弑亲”事件,当一些问题学生的价值理念与主流信仰发生冲突时,不但没有进行自我反思,反而用年轻的身体举起僵化信仰驱使的屠刀,刺向呵护自己心灵的老师和亲人。这些事件背后,是信仰僵化导致的情感激烈、行为过激的必然后果。
(2)信仰弱化导致青年理想迷失
青年信仰弱化主要表现为精神虚无和价值多元,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时茫然不知所措。由于缺少有力的理论武器进行科学理性地评判,青年极易在各种社会思潮中迷失方向、丧失理想。有调查显示,青年中有37.8%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8.2%的人信仰宗教,2.9%的人相信看相、算命,26.6%的人表示无信仰,24.5%的人表示没有想过信仰问题。{9}2009年香港某社交网站设立“我要练习自杀”群组,吸引近200名青少年登记讨论自杀方法并相约集体自杀日期,引起社会轩然大波,心灵空虚、精神迷茫的青少年无力抵挡网络思潮侵蚀,在虚拟的世界里结束了真实的生命。风华正茂的19岁女大学生陈果,把自己的青春和梦想都付诸燃烧的烈焰中去追逐“圆满”,结果却在烈火中将自身和所信奉的“法轮功”一起烧得体无完肤!青年如果不注重内心精神和信仰建构,就如同失去前行方向的迷途羔羊,在黑暗中摸索着走向悬崖峭壁。
(3)信仰西化引发青年信念流逝
信仰西化是指青年对于西方社会思潮缺乏一定的警戒和防备心理,极易以西方思维分析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以西方价值观评判我国社会建设成就,以西方理论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走向,认可并追求西方社会发展理念,淡化甚至放弃我国主流信仰,排斥或反对马克思主义,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回答什么能更好地解决当前中国的重大问题时,有43.3%的人选择了民主社会主义,18.7%的人选择了新自由主义。{10}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和经济全球化逐渐扩张,青年极易被欧风美雨式的西方思潮迷昏头脑、迷晕阵脚。当我们的青少年看着美国大片,享受着西方“公平、民主、自由”价值观念带来的精神愉悦时,当我们的青少年谈论着美国总统选举,在交流和体悟着西方政治模式时,当我们的青少年纷纷选择留洋欧美,体验西方“高贵华美”的贵族生活时,我们就已经在细微处输掉了最宏大的信仰教化,就已经在平和中输掉了最惨烈的意识战争!这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2. 青年信仰危机的滋生诱因
青年信仰危机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和青年成长发展期双重作用的综合结果,既有一般信仰危机的根源性因素,又要有社会转型的宏观性因素,还有青年自身的微观性因素。
(1)现代性场域:青年信仰危机的根源性诱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历经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随着科学技术层面的高度发展,“物”的主体性逐渐取代“人”的主体性,在“物的拟人化”主导下,物质生活高于精神,由此造成的精神文化生活滞后已经成为社会共识。青年群体正是在现代性场域下,对于信仰和信仰教育产生了困惑甚至误解。第一,信仰需要与社会实践物化之间的矛盾是青年信仰危机的实践性根源。一旦人的信仰需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生冲突和矛盾,就会产生信仰的需要危机。当青年面对人生之问和价值追问的难题时,他们总是试图从社会现实中寻找精神世界的安身立命之本。当他们在物化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不到精神指南时,反而因为物化社会现实浇灭了内心燃烧的信仰之火。第二,价值需求与人类理性扩张之间的矛盾是青年信仰危机的认知性根源。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理性扩张导致对工具理性的崇拜,遏制了人的价值性需求。青年在科学技术至上和市场主宰一切的社会实践中,探索和追求着“人”之为“人”的精神力量。这种探索始终受到社会工具性需求的制约和阻碍,青年就在经济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排挤和压迫中产生信仰危机。第三,心智发展与社会现实宰制之间的矛盾是青年信仰危机的自身性根源。青年在精神世界迫切需要信仰解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解决成长的烦恼和痛苦。但是当青年发现社会不良现象和突出问题无法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合理解释的时候;当青年发现社会物化现象和逐利行为无法用社会主义理想科学分析的时候,其内心的信仰大厦也就轰然倒塌了。
(2)社会转型张力:宏观因素促成青年信仰危机
“信仰具有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尤其是在信仰主体还没有完全成熟并趋于成熟的阶段,信仰的主体容易受到后天环境和社会现状的制约和影响,从而导致信仰出现波动的态势。”{11}社会转型时期,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与放缓脚步的精神生活呈现张力,不同的社会观念、社会组织、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都会对信仰形成影响力。一是社会转型中的环境恶化。信仰的形成主要受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影响。社会风气日下、校园文化建设滞后、家庭成员行为偏差、网络社区思想观念鱼龙混杂,青年身处其中难免不受影响。二是学校教育的体制问题。学校信仰教育的重视程度、实施力度和教育角度受到现阶段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制约,学校文化建设的辐射力度、影响程度、渗透广度受到当下教育投资和教育机制的制约,导致缺少有效的信仰教育途径。三是家庭成员的负面影响。家庭教育具有突出的先验性、长期性和细微性,在青年社会认知、道德品质、理想信念、性格特征等方面产生长久持续的深刻影响。一些家庭因为经济和文化生活等问题,家庭成员言行举止逐渐偏激和片面,影响了青年的价值观。
3. 个体性生长:微观因素引发青年信仰危机
青年心理的个体性特征在信仰生成发展过程中起着细微但并不微弱的影响作用。一是心理素质的成长性问题。青年心理素质具有“青春期矛盾”:心理成熟年龄相对滞后呈现出明显的幼稚性和偏激性;生活能力、自控能力、人际交往等心理能力相对偏差;面对理想与现实矛盾容易产生自卑压抑心理。尚不成熟和缺乏理性的心理机制无力应对社会转型的快速变化,导致青年在信仰追求过程中出现心理危机。二是知识体系的结构性问题。信息大爆炸、文化大交流时代,知识体系的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青年在公民意识、全球意识、自主意识、科学发展观念和生态文明意识等方面存在知识结构性问题,不利于形成科学系统的信仰体系。三是实践过程的突发性问题。青年在践行信仰时,会遇到不可预测的突发性问题和挑战。面对现实冲突,青年对信仰的深厚感情和依赖心理会变得逐渐疏淡和弱化。社会实践一旦颠覆了信仰,青年会因为这种实践而更加排斥原有信仰,陷入信仰危机。
四、消解青年信仰危机的路径致思
青年信仰危机是关于人生意义和生活价值的需求性危机和选择性危机,是精神领域的调适与冲突危机、选择与认知危机。青年信仰危机的消解过程本质上就是信仰重塑、建构和科学化过程,要在整体性考虑社会转型导致的现代性问题的宏观视野中,具体探讨青年信仰的自身性问题。
1. 信仰内容的系统化与时代化生成
如何清晰把握信仰内容,准确确认信仰对象,是青年人得以确立和信奉一种信仰的基本前提。但是信仰本身的复杂性和历史性,信仰实践的多元化、地域化和民族化,使得厘清信仰误解,勘正信仰讹传,还原信仰本性,对于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都还处于建构阶段的青年人而言,成为无法逾越的一道难题。信仰作为人类最古老、最繁杂的社会活动和文化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始终。从古巴比伦人的星宿信仰到古希腊人的命运定数;从基督教的上帝福音到佛教的西方极乐;从理性主义信仰的精神批判到科学主义信仰的技术至上,信仰内容一直在经历着时代化的演变。同时,信仰作为意识上层建筑,必然受到劳动生产水平、社会实践程度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深层次制约;受到时代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程度和文化创新速度的制约;受到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思维能力、抽象能力和感悟能力的制约。消解青年信仰危机,就要从信仰的历史性演进、实践性生成和时代化发展三个层面赋予信仰内容更加系统化、时代化的特性,从而廓清笼罩在青年面前的信仰迷雾。信仰并非仅仅是一种单一、片面、静止的类似于宗教信仰的对象化崇拜,而是包含生活信仰、法律信仰、道德信仰、政治信仰、社会信仰和哲学信仰的系统化内容。同样,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信仰内容更要与时代相结合。正如不可能要求没有经历科技革命的原始人拥有现代人的科技意识一样,我们同样不可能强制具有自觉反思能力的现代人去信奉一种动物图腾,信仰的具体内容总是在时代中生成。当下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并由此形成现代中国人信仰的存在场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并正在以自我革新和努力探索,证明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当下青年的科学信仰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旨归,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依托,而非将信仰固定化、静态化和非历史化。
2. 信仰人格的现代性与价值性拓展
处于信仰人格形成和固化的关键时期的青年,如何把信仰认知、信仰情感、信仰意志融合和上升为一种信仰人格,是青年群体避免、克服、战胜信仰危机的有效途径。现代性社会的铺展,要求信仰人格必须作出现代性与价值性的拓展。面对价值理性日益式微、工具理性日益张扬的现代社会,膨胀的物质欲求冲撞着人的精神适意,扩张的世俗精神导致了终极关怀的失落。青年在精神的空旷世界里迷失于意义的探寻,经历着“严重的乃至致命的心灵痛苦”{12}。信仰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具有自我的精神气质,对于信仰主体而言,就要凸显鲜明的信仰人格。现代性作为理性的文化模式和社会机理,具有蔑视传统、轻视神性,强调人的创造性和超越性,强调人的历史进步的可能性的突出标志。{13}信仰人格的现代性拓展赋予青年人永无止境的诉求和生存驱动力,形成敢于改变、超越、扬弃和创新信仰的勇气和特征,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先锋性、一种否定现存的超越性和批判性,一种指向未来的可能性和发展性,并通过对原有信仰的批判、现存信仰的超越和未来目标的预设,化解现代性社会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危机。同时,“市场不相信未来”{14},人的物质性欲求和逐利性本性的扩张和膨胀,人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世俗目标与理想信仰之间出现失衡成为客观必然。信仰人格的价值性拓张就是赋予青年人信仰追求路途中更多德性目的和价值意义,克服工具性追求导致的信仰绝对化、世俗化、功利化现象。蕴含价值性的信仰人格,引导青年剖除工具性的信仰心理,函化个体有限性的追求,秉承一种崇高的道德目的,并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在现实中迈向理想,从自我中超脱出来,走向更大更高的“自我实现”。
3. 信仰教育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设计
信仰教育是青年信仰形成坚定意志的最有效途径。青年信仰危机是发展性危机,是信仰建构过程中的选择和冲突,是青年融入社会过程中的调适和反映,是青年认识自我过程中的突破和超越。但是社会思潮的滥觞、社会文化的多元、社会环境的突变,使得这种选择和调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殊性和综合性特征,仅仅依靠青年人自身并不能独立完成。针对目前信仰教育过于狭隘的治标理念和过于僵化的对策性措施,信仰教育更应该进行科学化与规范化设计。信仰教育的科学化主要涉及信仰教育理念的创新和信仰教育规律遵循。信仰教育理念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创新,克服传统压迫式、强制式、灌输式和任务式的教育理念,形成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推动青年实践成长、引导青年自主自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形成以科学的信仰塑造人、发展人、引领人的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形成坚持信仰真理性、弘扬信仰价值性,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情理相通的教育理念。同时,信仰教育作为人类意识领域的教育活动,既要遵循人类意识发展规律,尤其是信仰生成发展规律,又要遵守教育活动基本规律,尤其是意识形态教育规律,还要关注和结合青年群体心理发生规律。信仰教育的规范化主要涉及信仰教育方法优化和信仰教育途径开拓。青年信仰教育要取得新成效、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和增强实效性,就需要在借鉴与创新中优化信仰教育方法。例如当下正在形成并愈加成熟的艺术化的理论教育法、角色化的网络交流法、探讨型的团体学习法、嵌入式的咨询访谈法、微小型的典型教育法等方法的使用和推广,克服了信仰教育僵化、枯燥和乏味的特点。拓宽信仰教育途径主要从建设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净化虚拟环境、占领网络阵地,加强师生对话、实现沟通交流,鼓励探索研究、促进自我成长等方面入手,突破信仰教育传统方式方法,增强信仰教育对青年的吸引力、号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注 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3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86页。
{3}唐凯麟:《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3页。
{4}{7}冯天策:《论信仰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州学刊》2001年第1期。
{5}{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第3页。
{8}陈跃、莫小丽:《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探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9}熊洁、张爱林:《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之重难点问题分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0}重庆市委重大调研课题组:《关于“信仰问题”调研情况的报告》,《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2期。
{11}张文学、康志勇、刘静:《当前青少年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7期。
{12}(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4页。
{13}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117页。
{14}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The Formation Mechanism,Development Law and Crisis Resolution of YouthsFaith
LI Dong-po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s about special stage of youth and the cognition about faith hierarchy,the youthsfaith is generated based on need recognition,ethics internalized,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environmental modeling and practice confirm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faith comes after five stages,which is contact,imitation,learning,reflection and deepening, and follows the four laws,Imitation-innovation law,Levels-development law,Individuals-social law and Mutation-continuous law. Youth faith crisis is a spiritual evolution,which denying old-self,discarding self,pursuing itself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eneration faith. Faith crisis is caused by three factors: source of modernity,youth own factors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faith. Resolution youth faith crisis is a process,which is remodeling faith,constructing faith and scientific faith.
Key words:youth faith;formation mechanism;development law;crisis resolution
(责任编校:文 一)